APP下载

肉芽肿性乳腺炎样本中检出克罗彭施特棒状杆菌1例报道

2023-05-22

检验医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施特棒状肉芽肿

罗 倩 乔 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21)

棒状杆菌属有81个菌种和亚种,除白喉棒状杆菌外,多为人类皮肤的正常菌群。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肉芽肿性病变,常发现于经产育龄期女性[1]。有研究结果显示,棒状杆菌感染可能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2]。本研究报道1例由克罗彭施特棒状杆菌引起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以提高临床和微生物实验室对棒状杆菌引起的此类感染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1.1 基本情况

患者,女,37岁。入院时查体:双乳不对称,右乳较左乳大,乳头、乳晕处可触及1个12 cm×10 cm的肿块,质地偏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压痛(+),皮粘(+)。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6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50%↑,淋巴细胞百分比10.50%↓,C反应蛋白10.68 mg/L↑,红细胞4.40×1012/L,血红蛋白132.0 g/L,血小板261×109/L,葡萄糖8.9 mmol/L↑,糖化血清白蛋白15.5%。尿常规:细菌(尿沉渣)73.00/μL↑,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传染病4项、粪便常规、性激素6项检查均无异常。术中开创脓液细菌培养:48 h 无细菌生长,72 h可见革兰阳性杆菌生长。

1.3 术前影像学检查

右乳晕后内侧导管扩张伴明显强化影,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3类(炎性伴多发小脓肿形成),右腋下淋巴结增大。双侧乳腺纤维囊性病变,BI-RADS 2类。

1.4 入院诊断

西医诊断:(右乳)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医诊断:粉刺性乳痈病,肝胃郁热证。

2 细菌培养和鉴定

2.1 标本采集

患者行右乳乳头整形术+右乳象限切除术+右乳痈扩创术,术中见右乳外上乳晕边缘皮下层和腺体层分别可及脓腔,乳头乳晕后方导管扩张,导管内有大量黄色脂质样分泌物。取脓腔分泌物置无菌管中,立即送检微生物培养。

2.2 细菌培养

高脂血平板的配制:在5%羊血平板中加入100 μL吐温-80,用无菌棉签涂抹均匀,室温放置1 min,使吐温-80完全渗入血平板中。高脂血平板新鲜配制后尽快使用。所有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对高脂血平板进行无菌对照实验。

将术中采集的脓性分泌物标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上海伊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新鲜配制的高脂血平板,35 ℃ 5%CO2环境培养48 h,血平板、麦康凯平板无细菌生长,高脂血平板可见较小、圆形、灰白色菌落。培养72 h麦康凯无细菌生长,血平板可见较小、圆形、灰白色菌落,高脂血平板菌落较培养48 h时略大,菌落数量明显多于血平板。革兰染色镜检均为革兰阳性棒状杆菌,触酶试验阳性。血平板、高脂血平板菌落形态和镜下形态见图1。

图1 不同培养基菌落形态和革兰染色镜检

2.3 质谱鉴定结果

采用BRUKER microflex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美国BD公司)对培养的纯菌落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显示为克罗彭施特棒状杆菌,分类结果报告分值>2.0(绿色),一致性分类为 A。

3 治疗和转归

目前尚无亲脂性棒状杆菌(克罗彭施特棒状杆菌)明确的判断折点。本例患者手术后使用头孢替安抗感染治疗3 d后,白细胞计数6.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20%,创面内肉芽生长良好,表面少量脓性分泌物,血平板和高脂血平板培养72 h未见细菌生长。

4 讨论

棒状杆菌是一大群需氧、无芽孢、形态不规则、抗酸染色阴性的革兰阳性杆菌,涉及十余个菌属,但只有棒状杆菌属细菌形态呈典型棒状。棒状杆菌属菌种为革兰阳性直或微弯曲杆菌,菌体不分枝、2边不平行,细胞革兰染色通常均匀、无抗酸性、无荚膜,触酶阳性。棒状杆菌是人类皮肤和黏膜的正常菌群,但也会引起伤口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等。与医学相关的棒状杆菌主要有白喉棒状杆菌、杰克棒状杆菌、纹带棒状杆菌、假结核棒状杆菌、溃疡棒状杆菌等,通常表现为多重耐药,首选抗菌药物为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3]。棒状杆菌可在5%羊血平板上良好生长,但嗜脂性棒状杆菌在5%羊血平板生长缓慢,麦康凯平板不生长,需在血平板中加入0.1%~1.0%的吐温-80才能促进细菌生长[1]。克罗彭施特棒状杆菌是嗜脂性棒状杆菌,我国相关病例报道较少。本例患者术中脓腔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在高脂血平板上生长情况明显优于普通羊血平板,与陈惠娴等[3-4]的研究结果相符。本例患者使用头孢替安抗感染治疗,预后良好。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肉芽肿性病变,发病初期表现为乳房肿块,与乳腺癌的症状相似,很容易与之混淆,需行病理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临床上以突发乳腺肿块、脓肿形成、继发窦道和溃疡等为特征,是一类非哺乳期难治性乳腺炎症,常反复发作或经久难愈[5]。有学者认为该病与服用避孕药、棒状杆菌感染、乳汁所致的免疫反应和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和高泌乳素血症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6]。明确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对于进一步治疗至关重要,克罗彭施特棒状杆菌等亲脂性棒状杆菌易在脂肪丰富的乳腺组织中生长,但在体外培养比普通棒状杆菌营养要求更高,培养时间长,普通羊血琼脂培养常常会造成培养结果阴性。延长培养时间,采用高脂血平板可以大大提高棒状杆菌,特别是亲脂棒状杆菌的检出率。

猜你喜欢

施特棒状肉芽肿
雪花不只有六边形片状的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施特略夫的喜剧性与悲剧性
韦格纳肉芽肿以慢性中耳炎首发1例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兼结核潜伏感染者一例
巯基-端烯/炔点击反应合成棒状液晶化合物
分枝杆菌感染肉芽肿体外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Vitek-2 Compact和MALDI TOF MS对棒状杆菌属细菌鉴定能力评估
共晶界面复合陶瓷桥联增韧结果及其尺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