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定量分析研究
2023-05-22蔡宏果
[摘 要]为了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类分层和模块化教学的质量,文章使用定量分析原理分析学生期末考试的各模块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学生所学专业等属性数据,得到以下结果:(1)相关性分析,文件操作模块学习与 Word操作模块、 Excel操作模块、 PPT操作模块的学习都有相关性,Word操作模块学习与Excel操作和 PPT操作学习没有相关性,PPT操作模块学习与Excel操作模块学习有相关性;(2)配对样本t-检验,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及表现具有显著性;(3)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课堂,学生考试成绩分析,用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成绩显著性明显;(4)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教师同一课堂授课,不同专业学生成绩差异显著性明显。随后分析了导致以上结果的可能原因,用于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定量分析;SPSS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4-0025-03
一、研究背景
2021年全国有本科新生近431万人,专科新生近539万人(按当年参加高考1078万人,本科录取率近40%,专科含高职录取率近50%计算),每个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都毫不例外地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有的高校也称这门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及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使其能在各自的专业中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使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必修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王文娟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提出模块化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有学者根据不同生源地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生专业和个人多样性需求,提出对一般学生进行基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计算机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提高和分层式教学,通过分类分层及项目制结合等方式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2-4]。上述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被广大高校师生所接受。但是,很少有人研究模块教学类分层教学各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课程教学的作用和影响。陈一飞运用统计学原理對应用有机化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重要结论,对今后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引导作用[5]。也有学者通过定量或统计的方法研究了一些课程教学效果,并分析了原因[6-8]。但是大多研究都是从过程推导结果,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张敬东等强调了试卷分析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将平时表现和成绩与试卷综合起来分析[9]。本文将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四个模块的试卷分析,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成绩,以及专业、上课班级来源等信息,研究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对四个模块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否存在相关性;二是课程成绩和平时表现(平时成绩)的关系是否显著;三是同一教师授课,不同课堂,是否存在学生成绩差异性;四是同一教师授课,同一课堂,不同专业,是否存在学生成绩差异性。通过分析结果和原因,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能力。
二、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介绍
本文分析数据来源于广西某本科高校三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成绩情况,数据包括12个班的期末总成绩,开课时间是2020—2022年。SPSS实验用到2021年4个班级学生的数据,两个英语专业班级,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班级,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课程的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末考试采用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方式,考试试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File Operation(文件操作题),满分15分;(2)Word Operation(Word操作题),满分30分;(3)Excel Operation(Excel操作题),满分30分;(4)PPT Operation(PPT操作题),满分 25分。期末考试的成绩总分是100分。平时成绩采用百分制,主要由教师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打分。
(二)数据处理步骤
1.将各个班的期末考试成绩表合并到一个总表。
2.将平时成绩添加到总表中,并计算课程成绩。
3.数据预处理。用Python语言编程(或用SPSS自带的功能)将缺失值补全,以及删除无意义的数据。例如,将属于转班情况的31号和50号、70号删除,将属于异常无成绩的48号和97号,用上一个学生的成绩值填充(这个地方可以用所有成绩的平均值填充,或者后一个学生的成绩值填充)。
4.最后得到需要转换到SPSS软件中的Excel表。
(三)数据转换步骤
1.SPSS导入Excel数据。打开数据先看数据样例,记住数据区域范围,后面会用到。首行标题没有影响,SPSS导入数据后,首行会以标题的形式进行导入。
2.数据导入成功后,需要修改变量名。必须符合SPSS对变量的规定,否则会报错,无法进行下一步。
3.修改其他属性。符合SPSS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四)数据分析方法
SPSS工具中可以用来解决本文四个问题的定量分析方法有相关性分析、t-检验、描述统计、残差平方和(RSS)等。如何选择方法,主要取决于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按照值的连续性和离散性,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具体如表2所示。
定量分析的复相关性和单相关性方法可以分析出学生对四个模块知识的学习是否存在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单相关性方法、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RSS可以分析课程成绩和平时表现(平时成绩)的关系是否显著。定量分析的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可以分析同一教师授课、不同课堂或者不同专业是否存在成绩差异性。
三、基于SPSS工具的定量分析
(一)复相关分析(见表3、表4)
(二)t检验(见表5)
四、結果与讨论
第一,学生对四个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表3和表4可知,File Operation与Word Oper?ation、 Excel Operation、 PPT Operation 的sig值都有显著关联,说明文件操作是学习其他操作的基础;Word 操作与Excel操作和 PPT操作的sig值没有相关性,说明Word学习和其他两者的学习是独立的;PPT Operation与Excel Operation的sig值有明显相关性,说明可能学生只有考好Excel模块,才有时间和能力去完成PPT模块。
第二,课程成绩和平时表现(平时成绩)的关系是否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课程成绩和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具有相关性,说明平时表现好的同学,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好。
第三,同一教师授课,不同课堂,带来的学生成绩差异性,分析教师课堂表现差异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同的原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课堂,考试成绩分析。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sig值显著性明显,说明两个班教学效果相差显著,授课方式有待改进。
第四,同一教师授课,不同专业成绩的差异性,分析学生的差异性,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专业班级,考试成绩分析。sig值显著性明显,说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差异,分类分层教学改革符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娟.基于模块化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37(35): 102-103.
[2] 高洪皓,卞敏捷,高珏,等.基于分类分层和项目制结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6):29-33.
[3] 蔡宏果,黄名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大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75-178.
[4] 彭强,张淮泽.高职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49(11):90-91.
[5] 陈一飞.运用统计方法做好试卷成绩定量分析提高教学质量评价[J].广东化工,2015,42(17):217-218.
[6] 刘宏达,彭嘉琪.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定量分析方法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22-26.
[7] 杨昆,夏一行,姚金良,等.C语言程序设计的翻转教学效果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2(8):97-100.
[8] 李富生.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4):38-40.
[9] 张敬东,闫红,李付学.浅谈试卷分析的重要性和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24.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