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像流星进入文坛

2023-05-21王小麦

新作文·初中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莫泊桑菲利普月光

■编者按

有评论者说,莫泊桑最鲜明的特征是疯狂地“介入”,竭尽全力地生活,生活,再生活,载浮载沉于社会现实的河流之中,无论是贴身底层,还是跻身上流,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勤奋创作,对于他寄身的社会之河,都在努力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审视和描绘。

从王小麦的文章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作家莫泊桑文学生命的各种真实。

我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莫泊桑说。

他或许真是一颗流星,生命虽短,却足以震撼人心。屠格涅夫评价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他的天才在于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的样子?是事物本身的样子来看事物”,因?“便能揭发暴露事物,并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我们由当时的年代审视人性,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思考永恒的生活。

存在即合理

《月光》中的神父马里尼昂长老认定世上万物都是依据绝对合理、极其神奇的法则创造出来的。信奉天主的他认定“白天必会比夜晚更富魅力”。他无比憎恶女人,因为耶稣基督说过,“女人,你我之间有何共同之处”。他认定“女人的存在便是为了逗弄男人”。他憎恶那些所谓的“爱情”。直到他发现自己的外甥女与她的相好半夜相聚于月光之下。?这段月光的描写,至今被人们模仿、赞叹。人们相信,这段描写取自其故乡诺曼底。

那夜的月光无比圣美,月影撩人。文中给出的描述是:“但见大地沉浸在温柔的月光之中,浸没在宁静之夜情意绵绵的魅力里。”他开始动摇,开始怀疑:“为什么在人们睡眠之间还要创造出比清晨、黄昏更加美好动人的夜晚?”那对在月光之下慢慢朝他靠近的情侣让他清醒了。“天主明显地用如此美好的光辉烘托爱情,难道会不允许男女相愛?”

在了解了莫泊桑的生平后,我们能够发现,那位神父马里尼昂像极了莫泊桑本人。莫泊桑10岁时父母离异,父亲花天酒地。莫泊桑在年少时便不再相信爱情。

但文章的结尾却是:“他向后逃走了。不仅心慌意乱,且羞愧难当,似乎是他闯入了一所他根本无权进入的庙堂。”

“月光”给爱情蒙上了一层理想的面纱。长老从一开始的对爱情的否定,到发现自己无法拥有爱情,其转变来自于“月光”―― 如此缥缈,却真实存在的事物。又或许,月光便是爱情?

由莫泊桑的年少经历来看,他不相信爱情。莫泊桑最终还是没有寻到自己的月光,但我们看到的却正是莫泊桑的眼睛看到的世界,那份在月光下的理想爱情。

这样的“存在但不被所有人认可”,或许便是“存在即合理”的另一种体现。

莫泊桑笔下体现的是情感的转变契机。现实中有许多时刻,我们会因一些事物?改变曾经坚持的观点。对“存在即合理”的深信不疑,对所谓“契机”的真实可感不懈寻找,才使生活有了改变。

不动声色

《?蒙的爸爸》中?蒙因没有一个正当的父亲?被同学欺辱,在他要投河自尽之时被菲利普救下。在菲利普的请求下,菲利普最终成了?蒙名正言顺的父亲。

西蒙的母亲布朗肖特在年轻时被一男子所骗,才生下了?蒙。菲利普则是一名铁匠师傅。铁匠师傅与西蒙母亲―― 那位神情严肃的年轻却又不可玷污的女人,身份相差巨大,但他们却产生了感情。

故事结尾,西蒙的那些同学因菲利普“铁匠师傅”的身份不再欺辱他。

西蒙最后的自豪来自于自己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父亲。他一开始的懦弱来自于自己未曾拥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姓氏。没有姓氏又如何?可惜?蒙没想到这一层,却想到了自尽。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蒙并不知道自己没有错。他不知道何为对,何为错,甚至没有想过自己为何如此不幸。是什么造就了这些?

在那样的年代,铁匠师傅与一个看起来高贵、不可侵犯的女人恋爱了。布朗肖特也有自己的倔强,自己的苦楚。

跨越阶级的爱情真的存在,一个特殊之人的存在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与态度。菲利普的存在使?蒙知晓错误不在自己,自己根本不必以生命为代价来抵消自己犯下的“错误”,也不必因为那些过往之事?自卑。这也是莫泊桑一个常用的写法。他没有给那些主人公高贵的身份,神圣的光环,只力图写出一个普通的人,以及普通人应有的生活。这些普通人,平凡却可贵。

这只是一段发生在战争与兵荒马乱之后的爱情故事,不动声色。但不动声色之下隐含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我们从这般生活中可以洞见的是,不是所有的悲哀都是自己的过错,对生活还是要懂得保留可贵,才能遇见真正的平凡。

这便是现实。

真正的幸福

《幸福》以一位老人的叙述?吻讲述在一个?岛上发生的爱情故事。科?嘉岛在海面上时隐时现,只在特殊气候之下才会显现。故事的开始是人们在争辩“一个人的爱,能经久不变、持续多年吗”?而那对看似卑微的情人,其实身份大有来头。那位老妇人苏珊·德·?尔蒙是一位富家?姐,?其伴侣,那位聋老头,则是其父亲指挥的轻骑兵团中的尉官。他们私奔到了这座?岛上。

“一位好心的富家?姐,跟了一个泥腿子男人,竟从一?终。她接受了对方那种没有一点魅力、奢华、风雅的生活。她挚爱那个男人,经久不渝。”

莫泊桑为何会写下这样的文字?故事的结尾是两位妇女的争辩。一位妇女大发高论说:“不管怎么说,这个女子的爱情理想未免肤浅,她的需求太原始,要求太简单。她只不过是一个傻瓜。”另一位妇女则慢吞吞地说:“一切都无关紧要!只要她自己幸福。”

这样的争吵,仿佛便是对“何为幸福”的不理解,这也应是对“何为爱情”的不在乎。苏珊可是一位富家?姐。文中的她在科?嘉岛上的生活环境的描写是“蛮荒不化,仍处于自己的原始时代”。就这样不顾一切到了一座荒岛生活了50多年。不管怎样,她都过上了自认幸福的生活。

“幸福”该怎样定义?

原来幸福是自己所认定的幸福,他人难以下定义。

在现在这般的年代,仿佛也没有什么人能真正说明白“爱情”与“幸福”。

仿佛这样的生活触手可及。也正因如此,那对在科西嘉岛上的恋人的情感才真正能让我们感到真实。

真实的生活

我像雷声一样离开。莫泊桑说。

莫泊桑笔下那些改变了人的一生的,是人、情、物。改变了的生活,或悲或喜,或咸或淡。不管怎样,都折射出了真实的现实与生活。生活是什么?是不管存在了多久的事物总有人相信的“存在即合理”,是在兵荒马乱的生活下要懂得保留希望、铭记可贵,是生活中有人怀疑有人坚定的矛盾。

这便是莫泊桑在三篇短篇?说中讲述的生活,他走过43年的岁月,如流星?来,如雷声?去。

我们通过他讲述的故事,通过文字,感受雷声之下的真实。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延伸阅读●

莫泊桑:看繁华落尽

过度的繁华

莫泊桑自己说:“我像一颗流星进入文坛。”他30岁时一举成名,在这之前的十多年写过诗歌、故事、短篇小說,甚至还写过蹩脚的剧本,但“这些东西一篇都没有留下”。究其原因,他最初的这些作品在福楼拜看来,缺乏“独创性”。年少轻狂的莫泊桑听从了福楼拜的教诲,甘于寂寞,直等到一声惊雷,写出千古流传的《羊脂球》。在他身上,沉默的成分是一种天赋,一切都是忍耐,一切都是等待,犹如悄无声息隐身于山水之间的彩虹,唯有等到光照、水雾,还有到位的角度来临的那一刻,它的绚丽才会翩然而现。

从成名到去世的短短十年间,莫泊桑发表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部抒情游记,以及戏剧和评论文章。有别于只为数量、在固定的套路下进行的取巧写作,莫泊桑没有粗制滥造,而是为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莫泊桑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与他同时代的文学巨匠法朗士赠以他“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这早已举世公认。就连契诃夫都把赞美莫泊桑当作“一件快活事”。即便原来并不赞赏莫泊桑的屠格涅夫,后来读了《一家人》,也不得不承认:“看来他不是一颗一闪而灭的火星”,并将小说集《泰利埃公馆》推荐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读完之后立刻肯定了莫泊桑“天才的,真诚的,且有深入事物本质的洞察力”,认为莫泊桑是仅次于雨果的最优秀的作家。

匮乏的安宁

“彗星的光芒不会永远那么耀眼,世界上的一切都会衰老。”

人生多寒凉,表面的光鲜遮掩不住生活的狼狈与悲凉,莫泊桑凝视的是19世纪的法国:社会处于激烈的政治动荡中,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各种冲突层出不穷。在他功成名就后,“用另外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写点东西尽可能多卖钱”。既要承担整个家族的经济负担,满足花钱如流水的母亲的物欲,还要资助软弱无能的弟弟,负担弟弟一家人的经济开销,亲戚朋友们的需求也不好怠慢。可是,当他弥留之际,转眼望去,身边没有一位亲人,只能凄凉地发出一声嘶哑的叹息,眼中满是泪水。更可悲的是,在他死后,母亲、父亲和弟媳为了争夺他的遗产相互发难,相互攻讦。

莫泊桑更不曾预料,未到凄凉晚景,自己就彻底疯掉了,四十出头便重归尘土。双手高擎文学的旗帜,追寻理想的家园,渴望精神的寄托,探求尊崇的高贵,而双脚却深陷世俗的洪流和物欲的泥淖,继而不可避免地踏上油枯灯尽的决绝之路,失落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被狰狞的浪潮裹挟而去。他没能找到一种力量,可以让他在自由之精神与生活之欲望间游刃有余,来回穿梭,既能向上不断攀缘,又可轻松荡平内心蠢蠢欲动的烈火。

(节选自黄向辉《文艺报》)

猜你喜欢

莫泊桑菲利普月光
中秋的月光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月光碎落了
自己的歌
月光改变了我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