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曲自终
2023-05-21汪妍君
《镜花缘》,清代李汝珍所作。此书始于百花遭贬流落人间,百花仙子托生为唐小山,其父唐敖乘船去海外游历,后看破红尘一去不返。之后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众花仙子托生的100位才女考中并相聚,最终更名唐闺臣的百花仙子再成仙。
镜花缘始
我读《镜花缘》,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镜花缘”三字,究竟暗藏什么玄机?
镜中之像,“非镜亦非面,亦非持镜人”,但没有镜子就没有像,没有照镜子的人亦不会有像。只是,镜外之人的影子却成了镜中人,两者的关系究竟是实体?是影子?还是相同的人呢?
“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镜花缘》,是作者影射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亦是作者对于人生一世的种种猜想与慨叹。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层层交叠,串联起了《镜花缘》。
实与真:影射社会的那面镜子
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中,有谦谦君子便会有无耻小人,就像有舍生取义的东林杨文孺,便会有专政害世的权阉魏忠贤。
《镜花缘》前半部分,作者在书中借唐敖等人的眼睛,揭示了人性的不同阴暗面,尤其君子、大人、靖人、黑齿、白民等国更通过对比,加倍讽刺了小人丑恶的嘴脸。
首先是君子与靖人的对比。君子国的君子之风,在其买卖交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卖者觉得自己货物“货色平常”而不愿贵卖,买者觉得自己“所付业已刻减”而执意多付,跟俗世之人正好相反。靖人国即小人国,“此地风俗硗薄,人最寡情,所说之话,处处与人相反。”这不正是现实中薄情而又心口不一之人吗?再与君子国相较,讽刺更甚。
其次是大人与靖人的对照。此处“大人”并不指高大之人,而是指“遇见恶事,都是藏身退后;遇见善事,莫不踊跃争先”的大人胸怀。大人国的人脚下生云,原来云之颜色“全由心生,总在行为善恶,不在富贵贫贱”“云由足生,色随心变,丝毫不能勉强”。我们脚下虽无云,但自古便有“善恶有报”之说,恶人当局者迷,殊不知旁观者清。这一处比较,更显“小人之小,大人之大”。
而后是黑齿与白民的对应。黑齿国人“不但通身如墨,连牙齿也是黑的”,“唐敖因他黑得过甚,面貌想必丑陋”,未细看其人便先定其貌,以肤取貌,以貌取人,后被两位学识渊博的黑女百般刁难,才猛然发觉“无论男妇,都是满脸书卷秀气,那种风流儒雅光景,倒像都从这个黑气中透出来的”。白民国则完全相反。只因“此处国人生得清俊”,唐敖便先入为主,断定“其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可想而知。我们进去,须比黑齿国加倍留神才好”。其实白民国人不过是貌美罢了,腹中笔墨寥寥,但他们还丝毫不觉自己学问浅薄,竟十分自负。人不可貌相,正如一个黑齿,一个白民,貌再美,也只是空壳罢了,里面盛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还有一些国家,更是影射了社会中的黑暗。犬封国人“除吃喝之外,一无所能”,“有眼无珠,不识好人”;翼民国人爱戴“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了”……
这些奇异的国度,虽然看似虚假,是想象出来的,实际上却体现了现实中的人生百态,分外真实。
虚与假: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轮回之梦
唐敖出海时,曾到过无继国。此国人死后还能重生,但“素于名利心肠倒是雪淡”。“他因人生在世终有一死,纵让争名夺利,富贵极顶,及至‘无常一到,如同一梦,全化乌有”,“因此他们国中凡有人死了叫作‘睡觉,那活在世上的叫作‘做梦。”所谓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梦。
唐敖在外游历时,小山在家很思念父亲,便写下几句思亲诗:“梦醒黄粱击唾壶,不归故里觅仙都。”这既揭示了唐敖最终的结果,也暗示了小山自己后来的命运,一句“梦醒黄粱”,更说明了世间一游对群芳来说,不过是一场梦。
还有那仙源“小蓬莱”,唐门父女皆由此处超脱红尘。小蓬莱山中有一红亭,红亭中有一匾,上书“镜花水月”,此处正与书名相呼应。那亭“金光万道,瑞气千条,灿烂辉煌,华彩夺目”,“亭子面前悬一金字大匾,上书‘泣红亭三个大字”。泣红,泣红,是为红而泣,亦是紅自悲啼。而红,可以理解为红颜少女,亦可以理解为滚滚红尘。可悲那百花一坠红烟,广寒魇始;也可叹那才女一展红颜,蓬莱梦终。
《镜花缘》中的人物、情节,都只是百花仙子流落红尘的一场梦罢了。无数梦的层层相叠,才有了这一遭“梦中梦”。总有一天会黄粱梦醒,于是往日人间的那一抹谈笑风生、吟诗作赋的倩影,便再返瑶池仙宫。不知百花仙子再忆红尘滚滚,是否会感慨于这浮世一梦?
冰河铁马,夕阳沉雾,浮光掠影。人世这一梦,是百花的梦,是唐氏的梦,更是世上千千万万人的梦。
镜花缘终
真真假假,明明暗暗,实实虚虚,跌跌宕宕,一切交织成人生一张错杂的梦网,变幻莫测。真或是假,虚或是实,梦中的我们看不真切。或许,百花落红尘走这一遭,是幻亦不是幻,是影亦不是影,唯缘而已。
最后,梦醒,曲自终。
创作感悟
海平面吻向天边,海辽远、寂静,千里无人。船上灯火正好,衬得星河更加深沉。这是我想象的出海画面。海的神秘,就像人生一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又有谁能看得那么清楚呢?镜花,是实体亦是影子;缘分,是真实亦是虚幻。虚,是我所想;实,是我所见。虚实的交错杂糅,更像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当实与虚有了最完美的比例,我们也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若人生真的只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梦,那上下求索又有什么意义?其实真实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体验过、探索过、拼搏过、坚持过、期盼过,那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想象中的“我”是虚,现实中的“我”是实,正因为人生的虚实我们看不清楚,才更要努力追求心中的“我”,让实不断靠近虚,让虚成为实。梦醒曲自终,但故事的结尾不一定是结局,虚实真假还在拼接着多彩的人生。我相信,触碰到我们追求的远方的那一瞬,便也是实与虚重合的那一瞬。
●延伸阅读●
《镜花缘》中的部分国家介绍
君子国——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举止言谈,恭敬有礼;买卖公平,彼此无欺。
大人国——身体略长,足底托云;云由心生,色随心变;光明正大,自现彩云;奸邪暗昧,自生黑云;遇善争先,逢恶退后。
聂耳国——耳垂至腰,捧耳而行;过犹不及,寿未古稀。
无继国——从不生育,没有子嗣;不分男女,死后重生;看淡名利,看透生死;不食果木,以土代粮。
黑齿国——通身如墨,牙齿亦黑,红眉朱唇;不爱脂粉,酷爱书籍;风流儒雅,注重礼节;伶牙俐齿,能言善辩;日读万言,绝顶聪明。
歧舌国——舌如剪刀,舌尖双动;嘴巧舌能,精通音律,能学鸟语。
靖人国(小人国)——风俗浮薄,寡情少义;所说之话,与人相反;城门甚矮,街市极窄;不满一尺,异常诡诈。
穿胸国——行为不正,心歪一边;心离本位,胸无主宰,前生大疔,后生大疽,前后相通,医药无效;狼心狗肺,又歪又偏。
翼民国——身长五尺,头长五尺;一张鸟嘴,两个红眼;有翼能飞,似鸟卵生;最喜奉承,爱戴高帽。
豕喙国—— 一张猪嘴,语音不同;最喜撒谎,只吃糟糠。
周饶国——能为机巧,善制飞车。
智佳国——百般技艺,无一不精;争强好胜,用尽心机;终日构思,心血耗尽。
女儿国——男穿衣裙,以治内事;女穿靴帽,以治外事;打扮“妇人”,缠足裹脚。
师友评价:
1.同学的评价
妍君是一个热情、活泼、可爱的女孩,学习上一直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很喜欢语文,阅读广泛,写作能力强,经常出口成章,也经常跟我分享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心得。她团结同学、尊敬老师,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很喜欢她。很高兴我们俩成为最好的朋友。
——李梦涵
2.老师的评价
妍君的这篇文章思想深刻,从见微知著的对比,到社会现象的揭示,再到对人性的剖析,进而有了积极向上的理解,可以说读得很透彻。平时她勤奋努力,聪明伶俐,很善于思考,不论是课上的延伸还是课下的思考,都非常喜欢和老师探讨,我们也成为很好的朋友。希望她带着这份对文字的热情,读更多的书,悟更多的理,走更长的路。
——李静波
汪妍君访谈录
新作文:你对写作的看法是什么?
汪妍君:写作是灵魂的释放。写作的时候,我能很清醒地认识到,时间与空间的交点就驻足在我的笔尖,纵使我很渺小,却也能构建出来整个世界的美好。
新作文:你觉得《镜花缘》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比起其他的神魔小说,它吸引你的点是什么?
汪妍君:《镜花缘》,一本极富条理、环环相扣的书,书中的故事被作者赋予了独特且浓厚的想象色彩。无数主题和主线的交错,让这本书内容丰富多样,人物鲜活生动。我为之着迷的点主要是,其对虚实真假的探求,也是对于人性的不同选择的探索。人生一世,无论是风光一世披金戴银,还是露宿街头食不果腹,最终都化为尘土。虚实真假说的是人心,是生死,这也是相比其他神魔小说,《镜花缘》的独特之处。
新作文:喜欢古典文学吗?有哪些推荐大家读的古典文学著作?为什么推荐它们?
汪妍君:我很喜欢古典文学,因为它们能让我真切地感觉到,千百年以前写下这些文字的人的灵魂和我的灵魂是相通的。我比较想推薦《山海经》《诗经》《史记》《三国志》《世说新语》《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这些有的记叙了真实的历史,有的充斥着奇幻色彩,有的以力透纸背的思考给了我们启迪。
新作文:对同样喜欢写作的同龄人,有没有想说的话?
汪妍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流光容易把人抛”,但“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希望总在最美好的年华升腾,愿我们以“淋漓醉墨”描摹出“才气超然”。
新作文:想对《新作文》说的话。
汪妍君:我非常喜欢《新作文》上刊登的文章,总梦想着能在上面分享自己眼中的世界。我希望《新作文》能愈来愈好,给更多的同学写作灵感,激发大家的写作兴趣。
作者自画
于我而言,最享受的时刻便是午后,泡一盏茶,捧一本书,书在温柔的光下,平添一份圣洁和神秘。我喜欢读书、写作、书法、茶艺等。我总爱幻想千年以前,华夏大地上的模样。汉的赋,唐的诗,宋的词,元的曲,明清的小说;掐丝,珐琅,鎏金,点翠;杜康的酒,李白的剑,陆羽的茶;三国的兵荒马乱,魏晋的名士风流……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在时空里绵延了五千余年,迈过大漠边塞的烽火孤烟,迈过山河锦绣的盛世繁华。我总是沉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