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新体验,与拖延共处

2023-05-21乔能俊

新班主任 2023年5期
关键词:受试者事情计划

乔能俊

中学高级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专家,乔能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讲学、执教公开课两百多场次。现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常务副院长。

有朋友问我,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怎么办?

这其实也是让我头疼的问题。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女儿,做事好像都有点拖沓。拿我自己来说吧,有些工作平时有时间也没做,拖到“大限临头”时才手忙脚乱地开始,通常是熬几个通宵匆匆完成。久而久之,“不着急,熬几夜就行”便成了拖延的借口。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最近半年身体每况愈下,这个借口不再灵验时,我才意识到拖延的毛病非改不可。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做事拖沓也就不足为奇。因此,父母需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一问题。

为了揭示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家开展了很多實验,其中,“看电影实验”非常有意思。研究人员挑选了24部电影,这些电影中既有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比较严肃的经典电影,也有像《窈窕奶爸》这样有着丰富故事情节的比较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还有像《生死时速》这样极具观赏性的商业电影。这些电影在思考深度与娱乐性上存在明显差别。研究人员让受试者选出自己感兴趣的3部电影,一部立即观看,另一部两天后观看,剩下的一部4天后观看。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试者都选择在第一天观看像《生死时速》这样不费脑的电影,63%的受试者选择在两天后观看品位更高的电影,71%的受试者选择在4天后观看品位最高的电影。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后续实验。他们要求受试者从所有电影中选出3部,并连续看完。这次的实验结果就更有趣了,只有不到[114]的人选择了《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电影。这个实验说明,人们总是倾向于获得即时满足,当面对某些目标或任务感到有压力,比较费力、费神时,就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拖延。

这个实验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思考是:既然拖延是人性的一部分,那么就不要试图去战胜它、消灭它,只需要抑制拖延的冲动,尽量降低它的负面影响就行了,否则很容易由一种烦恼陷入另一种烦恼之中。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以我为例,每次都事先做好了计划,并对自己说“这次再不能拖延”,但往往事与愿违,空闲时间以“我很疲惫”的名义刷手机、看电视,事后又非常自责,家人也认为我不够自律。在拖延与“做人很失败”的双重烦恼之下,我最终妥协,决定与拖延和平共处。我想,既然拖延无法避免,那就不要给自己贴拖延的标签,而是想办法尽量降低它的负面影响。我相信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孩子。

〇给身体加油,以保证身体在最佳状态。当孩子没有吃好、睡好、运动好,他的反应就会变迟钝,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多父母对我讲,孩子做作业比较磨蹭,拖拖拉拉就到了晚上10点。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孩子拖拉,而是他们已经很困倦了,没有足够的精力支持他们完成作业。因此,想让孩子不拖延,首先要让孩子的身体蓄满能量。之前我专门强调睡眠的重要性,在此再次呼吁:每天睡足10小时,做事才会百分之百投入。除了睡眠之外,经常喝水也是对大脑极有帮助的。身体运动需要水,水能增加能量,降低疲倦感,降低由于枯燥而诱发的饮食欲望,抵抗睡意侵袭。多喝水、多运动、保证睡眠充足都是呵护大脑的方式,而只有呵护好大脑,它才不会跳出来和我们作对。

〇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并提前行动。很多事情,没做之前会感到困难重重,但只要行动起来了,就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此,打破拖延的关键一步是行动起来。怎样才有付出行动的动力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一个看似庞大、艰巨的任务分解成有关联的小任务,只要努力尝试便能逐一完成。比如,下周要交一篇以“家乡变化”为主题的习作,那么本周我们可以这样安排:周一、周二实地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真实变化;周三和家人聊一聊,听听他们眼中的“变化”;周四开始构思,确定大致的行文结构;周五开始写一个开头。这样,正式写作文时就不会觉得很难。在最后期限没有逼近时,我们就指导孩子化整为零,提前计划并行动,所谓的“苦日子”也就没有那么苦了。

〇利用日历,列出每日事项清单,学会管理时间。天天想着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最后的截止日期又快到了,我们的心理负担会很大,挺累人的;如果把一大堆事情理出了一个头绪,知道每天应该做什么,身上的压力似乎就卸下了许多,那种不确定感就消失了。孩子也是这样,当他们的时间被各种事情填得满满当当,像无头苍蝇一样忙碌时,那种焦虑感、无助感就会如影随形,使他们变得懈怠、消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个计划,管理好时间,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做事的效率。我给女儿买了一本日历,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会用半个小时来规划下一周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读,读什么书,大致读多少章节,在哪个时段读,女儿都会在日历上写清楚。计划一定要具体、可量化、可操作,避免笼统、大而化之。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还会经常和她讨论:哪些因素干扰了计划的实施?怎么做效率才会更高?等等。这些反思都有助于培养她的时间观念。

〇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形成常规和习惯。在工作中,我的时间常常被“节外生枝”的事情所侵占,有时忙碌一整天却感到一无所获。后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给自己硬性规定,无论有多少事务,每天必须抽出至少一个小时阅读专业书籍,而且不允许找借口。时间久了,读书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读书反倒不自在。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育儿上。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欠缺,从长期来看又比较重要,那就每周或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把它转化为习惯,成为孩子自觉的行为。在我们家,周六上午9点至12点是“家庭科学”时间,早上一起床,女儿就会为此忙碌起来,不需要提醒和督促,即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她也很少放弃。在固定时间坚持做固定的事情,孩子容易看见自己的成果和进步,一旦有了“我能行”的感觉,再启动其他事情就变得轻松多了。

改变拖延的关键不是消除拖延,而是要建立新的体验,用新的体验来代替原有的体验。一旦新体验建立,那么拖延就不再是问题了。

责任编辑  陈建军

猜你喜欢

受试者事情计划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把事情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