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地求水”后莫再寒了心
2023-05-21李文勇
李文勇
近日,宁夏灵武一林场树木被煤矿“断水”面临枯死,六旬林场主孙国友“跪地求水”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伴随着这段视频传播,林场主的更多往事被人所了解:孙国友早年靠做包工头起家,在2003 年携家带口扎根沙漠,植树治沙,自建水渠,修建育苗基地、养殖场,花光了1000 多万的积蓄,经过20 年的不断努力,在寸草不生的荒漠抢出了一片绿洲,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他的事迹。
“跪地求水”的一幕刺痛了很多人。很多网友都支持孙国友。实际上,早在2014 年,当地煤矿与林场的水源之争就曾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综合之前的媒体报道、裁判文书等信息可以判断,煤矿与林场在供水、占用林地等方面的爭议其实已持续多年。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也有人质疑孙国友不是治沙英雄,而是冲着生态补贴,夹种有商业价值的树赚钱牟利,种植经济林甚至是破坏生态。根据孙国友的说法,其与当地政府在2003 年签订了承包合同,在马家滩镇承包了万亩荒沙地,期限50 年,“用于生态建设、种树、种草、经济林、养殖综合开发为一体”。由此不难看出,承包荒沙地的用途是事先明确的,其中就包括“经济林、养殖综合开发”,也即其承包荒沙地应该并非是完全的公益行为。因此也不能单纯以公益标准来评价孙国友的行为。
在荒沙地植树,前期投入巨大,甚至没有收益回报,周期又长,因此也有很多治沙人起初都是散尽家财,甚至贷款种树,靠着全家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守。国家鼓励私人承包沙漠、荒山建设林场,并且给予减免税收、低息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承包人有权合理充分地使用承包的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取得合法收入。
一谈到与经济挂钩就会有人嗤之以鼻,觉得玷污了治沙英雄的形象。实际上恰恰是只有取得经济效益发展,才能让这个造福子孙的事业成为可持续的产业。因此,只要是合法承包、合规经营,获取合理收入,就不应该被苛责。人们真正关注的是,其承包行为是否真的扩大了绿地面积,产生了生态效益。
这次煤矿供水承诺没有兑现,是压倒孙国友的最后一根稻草,才出现了“跪地求水”的场面。事件的背后是一个持续近十年的供水问题。那为何持续多年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是否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细节,仍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地调查和处理好此事,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防沙治沙的同时,也要用制度和法律兜底,不能让治沙英雄寒了心,断送更多人治沙还绿的坚定梦想。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生态环境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
编辑/ 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