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下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3-05-21侯海霞

种子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

侯海霞

摘    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现代农业小麦种植技术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伴随小麦产量逐日递增,病虫害问题逐渐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极大影响,与农户自身经济效益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文章深入探讨了小麦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6-006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2;S512.1       文献标志码:B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较广,在我国农业结构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粮食安全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小麦的关注度和需求逐日递增。结合实际小麦种植状况来看,病虫害极大制约着小麦健康生长,对小麦产量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为有效保证小麦种植产量和质量,应有效改进和完善现有小麦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为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小麦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1.1 选择优质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于小麦品种的开发能力正在逐渐提升。目前,我国有着很多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需要针对小麦种植地的实际气候条件和土壤成分,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不同,要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适宜本地区的类型。例如,北方地区种植的小麦可以选择北农8号、北农829等品种;东部地区种植的小麦可以选择中麦9号等品种;南部地区种植的小麦建议选择春城9号或秋城10号等品种;北部地区选择南麦14号等品种。

小麦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种植的小麦是否具备优良品种的综合性状。只有选择品性足够优良的小麦品种,确保其具有足够的适应性、抗病性、稳产性、抗逆性等特点,才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1]。例如,山东省作为我国小麦种植的历史悠久大省,也是大多数地区生产加工所用面粉的重要来源,以济麦22和石麦26为主导品种,其种植区域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适宜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小麦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具备植株健壮、茎秆挺拔、抗倒伏能力强等特点。对准备选择的小麦品种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选择适宜的品种。

当选择完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后,要挑选适宜的栽培管理区域试种,分析相应的栽培管理条件是否符合育种目标要求,并且在之后的试种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其各方面的综合品质。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查看该品种的产量及品质特性,了解该品种的抗病虫性。由于种植面积较大,农户需要了解小麦在不同生长期内对病虫害的抗性和抗逆性,通过查看种子包衣、籽粒颜色、抗病虫性来判断。

1.2 采用轮作种植模式

据统计,在我国播种量排名前10位的麦田里,有9个是小麦栽培规模较大的省区。要想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是整个生产流程的重点关注内容。由于我国南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氣温回升快,处于小麦生长旺盛期,春旱、春涝等灾害频发。因此,轮作种植模式展现出了极大的使用价值。例如,把小麦和玉米进行轮作播种能增加产量。如果把小麦和大豆进行轮作,能增强土壤的保墒能力,显著提升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性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种植制度等合理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尽量少施化学肥料,并且在施肥后及时耙地晒种、镇压,以免烧苗。追肥以播种前3~5 d施用为宜,施肥量为氮肥和磷肥用量之和的2~3倍,注意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麦田开沟播种是提高小麦出苗整齐度、成活率和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根据小麦播种后的土壤墒情,应及时进行开沟播种。如果土壤墒情较好,可不进行开沟播种;如果土壤墒情不好且有严重冻害时,可以在播种后及时镇压,通过轮作和及时施肥能显著增强土壤肥力,实现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1.3 宽幅匀播栽种技术

宽幅匀播栽培技术能有效提升播种效率,在保证播种量的条件下,提升宽幅匀播的成效,合理扩大播种行距,进一步促进穗粒生长,实现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发展目标,让处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小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水分、湿度以及土壤密度达成统一。宽幅匀播栽种技术打破了传统“小行距、高密度”的播种模式,积极借鉴国内外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等行距播种的工作目标,转变以往播种形式,采用“一条线”分散式粒播模式,有效避免少苗、断垄等问题,小麦种子播种均匀,不存在“疙瘩苗”现象,使以往播种中存在的籽粒空间小、小麦根量少、小麦抗性弱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小麦植株的间隔进行合理、有效、科学调整,充分利用现代更为先进、科学的种植技术,让光能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此技术能极大提升小麦自身抗性以及小麦前期的存活率,也让小麦中期的结穗率得到显著提高,为小麦后期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极大提升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对需要种植的麦田土质进行抽样检测以及翻耕处理,耕地深度大于20 cm,最深不能超过30 cm[2]。完成翻耕工作后需对其进行镇压,能有效防止后期出现掉根问题。镇压设备的肥带宽度最低8 cm,土壤间隔层应高于3 cm,镇压过程中应保持连续、匀速的工作状态,严禁发生中断、漏失等问题。

1.4 种植时间和播种密度

以山东省菏泽市某地区小麦种植工作为例,该地区种植时间大多为每年10月上旬至中旬,其中10月8日左右为最佳种植时期,从小麦种子播种到小麦成熟需要消耗约8个月时间。如果是降水量较少的高山地区,可结合实际状况合理调整播种时间,最近7 d内温度变化不大且做好播种前的防治工作,就不会对小麦生长造成太大影响,适宜基本苗约为225万株/hm2。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的小麦,晚播种2 d需增加基本苗15万~30万株/hm2,播种深度3.5 cm最佳。

2 小麦常见病虫害

2.1 白粉病

白粉病对小麦暴露在空气中的各部位都有一定危害,小麦叶片是白粉病孢子萌发的主要场所,孢子萌发分化后会分布到小麦全身,孢子菌丝会深入到小麦表皮细胞中并吸收表皮细胞中细胞质的养分供自身生长,进而不断繁殖分裂,致使小麦叶片表面出现1~2 mm的白色斑点,伴随菌丝的不断生长,白色斑点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大圆圈”霉斑。同时,通过霉斑表面产生的白粉进行更远距离传播,进而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导致小麦叶片逐渐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对小麦后期抽穗产生极大影响,极易使小麦植株停止生长直至死亡。

2.2 蚜虫

蚜虫绝大多数发生于北方春麦区以及南方冬麦区的乔本科植物上,温度逐渐上升时,小麦开始播种,蚜虫也变得越发活跃。待到小麦进入抽穗阶段,蚜虫开始逐渐对幼穗造成破坏,等到蚜虫进入成熟阶段时,其背部生出双翅,飞入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中,寻找较为隐蔽的地方越冬。

蚜虫自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生命周期较短,具有一定间歇性,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5~10 ℃环境下能大量繁殖,平均寿命在20~30 d。从以往记录资料来看,蚜虫每天可繁殖2~5只幼蟲,在适宜的条件下,幼虫4~6 d就能繁殖。

2.3 赤霉病

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共同作用进而造成真菌感染的真菌气候型病害,通过空气中的水分以及风、雨作为传播渠道扩散,从小麦出苗阶段到抽穗阶段都有可能感染赤霉病,致使小麦植株根、茎、叶、秆等出现大范围溃烂、枯萎,最终造成小麦植株死亡,降低小麦出芽率、出粉率。

2.4 红蜘蛛

红蜘蛛主要通过虫卵或者成虫的形式与小麦植株根部建立寄生关系,或在土壤缝隙中生存,经过越冬阶段后,次年2月中旬逐渐活跃并大量繁殖,影响范围急速扩大,严重破坏麦田。在山东省鲁南、鲁北以及丘陵地区频繁发生,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3]。遭受红蜘蛛破坏的小麦叶片存在1个或多个白黄色小点,导致植株无法健康生长。

3 病虫害防治

3.1 加强小麦病虫害的预警工作

绝大多数地区的小麦种植人员在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因错过最佳时期防治或防治手段较为落后等,致使防治效果不理想。倘若在病虫害对麦田已经造成部分破坏时才开展防治工作,其工作成效和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应进一步加大对小麦病虫害预防工作的关注力度,进而使此种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各地病虫害防治人员可积极、合理运用托普云农病虫害预警系统对小麦病虫害展开实时、有效、精准监测工作,将相关病虫监测仪器设备合理、科学安置在麦田中,利用此类仪器设备的智能化优势,将地面取样工作与GPS、GPRS、移动无线网络以及远程检测技术充分融合,定期检测麦田发展状况,并将检测结果和数据及时、有效、详细地输入到云端平台,让监控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及时、准确了解麦田病虫害状况。与此同时,将每天所收集到的信息、图像以及数据进行整合汇总与严密分析,将整理分析出的经验和结论精准录入病虫害数据库中保存。为实现线上专家会诊提供有效数据支持,结合麦田具体状况明确病虫害种类、繁殖方式以及扩散途径等相关信息,进而为预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措施,为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

3.2 种植高产抗病品种

通过积极种植具有高产量、抗病害特性的小麦,能有效提升小麦的成活率以及其自身抗性,打破病虫害有利生长条件。结合实际病虫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产抗病品种小麦挑选工作,汇总分析本区域历年来发生的病虫害,根据发生率较高的病虫害状况采用更为合理、有效的高产抗病品种。例如,为降低小麦出现赤霉病的概率,在种植过程中,可优先选择西农511、徐浓029、太麦198、齐民7号等品种;针对小麦黑穗病,可以积极采用新台糖27号以及在吉林广泛种植的合作1号,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引进美国研发的Gaines、Omary以及Burt等冬麦品种;对于小麦白粉病,应在07KB5-78、07KB5-82、宁春4号、花培28、鲁麦14号以及小偃6号等品种中挑选种植;关于小麦纹枯病,应积极种植豫麦13、豫麦14以及温麦4号等品种小麦;对于小麦根腐病以及叶枯病,可种植93系列、华东3号以及温州和尚等品种,效果较为理想[4]。

凭借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种植高产量、抗病虫害小麦品种,提升麦田整体抗病虫害能力,小麦种植人员应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种植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产量相对较高的小麦品种,保证此种小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除此之外,在进行种植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为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

3.3 农业防治

小麦种植人员应进一步加大对精耕及倒茬轮作工作的关注力度,定期排查、检测,及时拔除杂草,并对小麦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进一步加大追肥工作的关注力度,及时、适时、合理施肥,为麦苗生长提供充足能量[5]。在结束小麦收割工作后,应及时对麦田进行二次翻耕工作,进一步加快土壤中病残体腐烂速度,从根本上消灭越夏或越冬虫卵或菌包。在给麦田追加足够肥料的同时,关注氮肥以及其他肥料用量,防止发生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足的问题,为小麦的生长奠定更为有利的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为后期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

种植人员应进一步加大对产地检疫工作的关注力度,在针对测试区域开展检疫工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测试区域开展全方位、严密的检测工作。倘若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麦蚜病、赤霉病、白粉病及红蜘蛛或其他病虫害时,应及时封锁、隔离已发生病虫害的区域,并严格遵循相应解决措施进行杀菌灭虫处理工作。与此同时,对从病区带出的物品、防治人员以及相关人员所穿工作服、防护服等进行严密消毒,避免小麦病虫害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4 结束语

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小麦种植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带来极为严重的威胁,极大制约了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步伐。伴随人们对食品安全以及食品质量关注力度和要求的逐渐提升,要想进一步实现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工作目标,以及有效提升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小麦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关注力度才是达成目标的关键,以此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为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盖琳.浅谈在现代化农业中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5):50-51.

[2]刘冬丽.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7):56-58.

[3]尹桂芹,周海英,许泉.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及推广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5):16-18.

[4]刘维忠.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1,39(4):39-40.

[5]张改红.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浅析[J].农家参谋,2021(3):45-46.

猜你喜欢

病虫害防治
核桃种植的病虫害防治办法
赤苍藤人工栽培技术初探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关于葡萄栽培技术的研究
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桃树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