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种子包衣与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2023-05-21曹兰英

种子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麦

摘    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原料作物,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巨大,保证小麦安全稳定生产至关重要。小麦生产时,种子包衣和栽培管理是降低小麦病虫害发生率、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要加以重视。文章分析了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并探讨了小麦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小麦;种子包衣技术;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5-004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种子包衣是一项新型农业技术,当前在小麦等各类农作物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用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能够起到显著的防病防虫、节约成本、增产增收作用,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农业助产措施,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小麦种子包衣时,包衣技术应用是否规范以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是否完善,会对小麦生产及后期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掌握小麦种子包衣技术要点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小麦种子包衣技术

1.1 包衣要点

1)优选良种。小麦种子包衣前,做好麦种选择工作非常关键。麦种质量是决定包衣效果以及后期产量的基础,因此农户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优先选用优良品种,方可更好地发挥出种衣剂的增产增效优势。同时,选种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用途灵活选用弱筋、中筋、强筋等品种,还要保证所选麦种具备较大的增产潜力。

2)种子精选。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对种子进行筛选处理,利用风、筛等方法,清除其中的虫蛀、瘪粒、病粒、杂草籽等,留下健壮饱满、无病无虫的麦种备用。要确保麦种质量达标,即纯度≥99.9%,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13%。此外,要提前做好发芽试验工作,选择小片地作為试验田进行播种模拟试验,记录种子发芽情况,并对麦种发芽率进行计算,若发芽率低于80%,应更换麦种[1]。

3)种衣剂选择。目前,市面上的麦种种衣剂种类繁多,科学选择种衣剂非常关键。农户要结合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状况,灵活选用种衣剂。建议以杀菌剂为主,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咯菌腈、抑霉唑等,以多菌灵、福美双、微肥等药剂的悬浮种衣剂为辅,能够实现对小麦黑穗病、根腐病、蚜虫、地下害虫的有效防控。以6%戊唑醇悬浮液种衣剂为例,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3 g兑水1.5 kg拌麦种100 kg,可预防黑穗病。若当地小麦金针虫、蝼蛄为害严重,应选用含辛硫磷等杀虫剂成分的种子包衣剂。

4)药种比例调试。小麦种子包衣时,控制好药种比例非常关键,这是影响麦种包衣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试验得出,药种比例控制在1∶45左右最为适宜。农户在麦种包衣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推荐的药种比例进行包衣处理,提前配制药液,然后将种子放入拌种机内,开动机器,缓慢倒入药液拌匀[2]。

5)适时包衣。控制好麦种包衣时间非常重要,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包衣效果。过早包衣,则发芽率下降;过晚包衣,则影响药效发挥。建议在小麦播种前15 d完成种子包衣工作,确保种子能够充分吸收药效,将增产增效、防病防虫的效果最大化。

1.2 包衣方法

1)机械包衣。小麦规模化种植背景下,小麦用种量较大,此时建议采用机械包衣法,其具有质量高、效率快、成膜性好等诸多优势。机械包衣采用定型的包衣机械,按照所用种衣剂型号与种子的比例,在种子管理部门集中包衣,达到种子标准化、商品化,农户只需从市场采购经过包衣处理的麦种。针对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可自行使用包衣机械进行包衣处理,但要保证操作规范,提高包衣质量[3]。

2)手工包衣。种植规模小、用种量少时,可采用手工包衣法。手工包衣时,可借助脸盆、塑料袋等器具,按照既定的药种比例,先将麦种放入容器中,再放入种衣剂,然后快速抖动、搅拌、揉搓,让种衣剂均匀包裹麦种。手工包衣时,每次建议处理种子5~10 kg,不可过多,避免影响包衣均匀性[4]。

1.3 注意事项

1)尽早包衣。小麦种子包衣要控制时间,宜早不宜迟,尽可能在小麦播种前15 d完成包衣,让种衣膜充分固化,避免脱落,达到最佳包衣效果。

2)忌药肥混用。种衣剂属固化剂型,要直接将其拌入麦种中,禁止添加水、化肥以及农药,防止产生毒害、药害,同时避免对包衣效果产生影响。

3)预防中毒。麦种包衣时,操作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穿戴专门的防护服,包括口罩、手套、头套等。包衣期间禁止饮水、进食、抽烟。经过包衣处理的麦种,禁止食用、饲用,避免出现中毒等现象。要妥善存放种衣剂,防止发生意外[5]。

4)干籽播种。经过包衣处理后的麦种,应做到原种播种,禁止继续浸种催芽,避免麦种外围包衣的农药、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溶于水中,影响包衣效果。

5)不宜用于盐碱地和低洼易涝地。小麦种子种衣剂遇碱会失效,因此盐碱地种植小麦时不可进行麦种包衣。高水低氧土壤环境下,经过包衣处理的麦种极易酸败腐烂,所以低洼易涝地不建议使用种衣剂。

1.4 包衣效果

1)促进幼苗生长,增加产量。种衣剂中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麦种经过包衣处理并播种后,幼苗长势良好,叶色浓绿,根系多,有利于培育壮苗,为后期小麦高产稳产奠定基础。试验表明,经过包衣处理的麦种,每公顷地基本苗可增加10万~15万株,有效穗增加10万~20万穗,千粒重增加1~1.5 g,产量可增加200~300 kg。

2)防治病虫害,提高出苗率。苗期植株抗病力弱,是病虫害高发期,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导致死苗。通过对麦种进行包衣处理,可显著降低小麦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率。使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麦种包衣,可有效防控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等多种病害,具有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安全性高、价格便宜等特点和优势。试验表明,经种衣剂包衣的麦种出苗率提高2%~4%。

3)省种省工,降低生产成本。麦种包衣前需科学选种并精选种子,保证种子质量。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播种技术,可实现精量化播种,极大减少人工成本投入。精量化播种模式下,可节约麦种,减少浪费,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此外,麦种包衣处理,可将农药、化肥转为地下使用,农药、化肥利用率更高,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

2 小麦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2.1 土地准备

1)选地。小麦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但要想达到理想的产量,仍要做好土地选择工作。要结合小麦生长特性,选择土壤肥沃、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浇水排水方便、交通方便、pH值在6.5~7.5的壤土地种植小麦。禁止在低洼易涝地种植小麦[6]。

2)轮作。轮作是降低小麦病虫害发生率的重要举措。农户要提高轮作意识,结合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优先与玉米、大豆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倒茬。还可实行水旱轮作,减少田间病菌残留,防止病虫害发生。

3)整地。整地是小麦播种前的一项关键工作。上茬作物收获后,应清理干净田间残留的残枝败叶、残膜、石块。在晴天深翻土壤25 cm晾晒,利用紫外线杀灭土壤中的部分病菌和虫卵,还能够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松散透气性,促使根系深扎。针对需要秸秆还田的地块,应及时粉碎还田,并施加腐熟剂,加快秸秆发酵,将其转化为营养成分。

4)施肥。施肥时,建议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结合土壤测定结果制订科学的施肥方案。底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建议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7 500~45 000 kg,同时施加配方肥750~900 kg。肥料应随整地深翻入土,提高地力。整地施肥后,需将土壤耙细、耙透、耙平,为小麦播种作业奠定有利的基础。

2.2 播种作业

1)适期播种。农户应结合当地气温、湿度及品种特性等情况,灵活控制小麦播种时间,过早、过晚播种均会对产量、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在温度稳定在10~15 ℃、湿度在75%时进行播种作业,适宜的温湿度可提高小麦出苗率,培育冬前壮苗。

2)适量播种。小麦播种时控制好播种量非常关键,播种量过高影响田间光照通风;播种量过低则影响产量。农户要结合目标产量、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因素科学确定播种量,建议每公顷用种135~150 kg,基本苗稳定在270万~300万株为宜。

3)播种方法。小麦播种时,建议采用机械化播种法,利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免耕施肥播种机等机械设备1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小麦机械化播种作业具有深浅一致、播量精确等优势,有利于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但需要注意,机械播种时应控制好行进速度,合理规划路线,密切留意下种情况,若发现有堵塞等现象,应及时停机排除故障,保证播种作业质量。

2.3 田间管理

1)冬前管理。查苗补种:小麦播种出苗后,应及时查看苗情,若发现有死苗、缺苗等现象,要及时进行补栽作业。建议农户使用同品种麦种,经包衣催芽后再补种,提高成活率,保证麦田基本苗数量。化学除草:前期封闭除草不当,苗期极易发生草害,所以及时做好除草工作至关重要。农户应结合田间杂草类型灵活选用除草剂。如阔叶类杂草较多的麦田,建议每公顷用20%使它隆乳油900 mL兑水300 kg喷雾;禾本科杂草较多的麦田,建议每公顷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900 mL兑水300 kg喷雾。病害防治:越冬前,麦田病害以纹枯病为主,可喷施三唑酮防治,建议每公顷用20%三唑酮乳油1 200 mL兑水600 kg喷雾,效果显著。镇压控旺:若发现麦田植株有旺长的现象,要及时做好镇压工作。建议在冬初和冬末各镇压1次,最好在温度适宜、表土和麦苗解冻后进行,避免镇压时折断麦苗。必要时可喷施矮壮素、多效唑等药剂控旺[7]。

2)春季管理。适时中耕:春季小麦返青后,要及时做好中耕工作,提高地温,达到促苗早发的目的。麦田中耕时要控制好深度,避免对根系造成损伤。若麦苗偏旺,应结合镇压适当深中耕,控制旺长。化控防伏:小麦旺长后期极易出现倒伏现象,做好化学控旺防倒工作意义重大。建议小麦起身拔节期每公顷喷施壮丰安525 mL,可起到较好的控旺效果,降低麦苗倒伏概率。病虫害防治:春季若出现倒春寒天气和持续阴雨天,会极大提高小麦赤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发生率,因此要做好防控工作。为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建议混合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如每公顷用25%氰烯菌酯1 500 mL+43%戊唑醇150 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兑水750 kg喷雾,可起到显著防控效果,保证小麦良好生长。合理追肥:肥料是小麦生长的必需品,农户要合理做好追肥工作,提高麦苗长势。追肥时,应结合苗情、地力、品种等因素,灵活控制追肥时间和追肥量,建议在起身拔节期每公顷追施尿素150 kg或复合肥300 kg,此时追肥应控氮,避免小麦出现贪青晚熟的现象。

3)后期管理。浇灌浆水:小麦生长后期应浇好灌浆水,建议在小麦扬花后10 d左右浇灌1次灌浆水,延缓小麦衰老,增加千粒重。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条绣病、叶枯病、白粉病、黑穗病、吸浆虫、红蜘蛛等病虫害猖獗,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农户应结合病虫害种类灵活选用药剂防治,如防治白粉病,可每公顷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mL兑水750 kg喷雾防治;防治吸浆虫,建议喷施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叶面喷肥:进入灌浆期后,农户应结合病虫害防治工作喷施叶面肥,建议用尿素+磷酸二氢钾兑水喷施于叶面,增加小麦千粒重。适时收获:小麦成熟后,要及时进行收获作业。要控制好收获时间,过早收获籽粒饱满度差,水分高;过晚收获则籽粒易掉落,增加收获难度。建议在蜡熟末期进行收获最为适宜,此时小麦籽粒千粒重、产量、质量最高。要积极推广应用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借助机械设备一次性完成小麦收割和秸秆粉碎还田等工作,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人工劳作强度。机械设备收获小麦时,应控制好作业速度及行走路线,正确调整脱粒滚筒的转速、脱粒间隙和导流板角度大小,达到理想的脱净率,减少损失。小麦收获后,应充分晾晒,确保水分含量低于13%时再存储,仓库要干燥、通风,防止小麦发霉变质。

3 结束语

小麦生产中,要重视对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掌握小麦种子包衣技术要点,发挥技术优势,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出苗率,促进作物生长。与此同时,要强化小麦配套栽培管理工作,明确小麦配套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升小麦种植效益,推动小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陈传哲.小麦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9(7):89-90.

[2]王志春.晚播麦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9(5):59-61.

[3]周春龙.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初步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7(7):61.

[4]马有录.浅谈小麦种子包衣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17(8):9-10.

[5]晏希良.浅谈小麦种子包衣防治病虫害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20(21):53.

[6]李月姣.小麦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9):55-56.

[7]侯正紅.小麦种子包衣及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6(4):127.

作者简介:曹兰英(1974—),女,汉族,山东鄄城人,专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学。

猜你喜欢

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种植流翔高钙小麦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哭娃小麦
新季小麦市场运行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