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提升自己的觉察力
2023-05-21王晓波
王晓波
传统观念认为,班主任只需要掌握学科知识、教学法、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班级管理知识等即可。那么,熟练掌握了这些是否就能成为一位好班主任呢?不一定。教育现象学认为,优秀的教师还有一种比“知识渊博”更重要的品质,即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也就是对教育情景有敏锐的觉察力。
觉察力是一种超乎平常的能力,是能够“见到别人未见之处”的能力。对于班主任来说,觉察力是指在面对具体的教育情景时,能够从教育学的角度——一种区别于家长、他人而独属于教育者的视角,识别出学生此时有怎样的成长需求,并能够很快做出决定,采取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行动。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做班主任是需要天赋的,这里的天赋就包括觉察力。的确,有些人天生就对他人的体验很敏感,很关心人、体贴人,事事都能从别人的角度考虑。他们一旦成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往往容易体察到学生的变化,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帮助。但大多数班主任并不具有这样的天赋,怎么办?不用着急,因为觉察力可以后天培养——当然,这里的“培养”更多是指“自己培养自己”。
李镇西老师在谈及班主任专业成长时,经常提及的是“自己培养自己”,意思是“教师成长,不靠别人,靠自己”。李老师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始终坚持“五个一”,即每天上好一堂课、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天思考一个教育或者社会问题、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看来,正是几十年不间断地践行“五个一”,才有了李老师对学生、班级、学校和教育超乎寻常的觉察力,也才有了李老师回归教育的初心,回到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身上,视儿童为教育的最高价值。那么,班主任如何培养自己的觉察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保持好奇。作为班主任,我们始终要对学生和学生的世界、生活和体验保持好奇和兴趣,并以研究者的态度对待他们,时常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观察具体情景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聆听他或他们的心声,和他或他们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觉察力。
专业阅读。一方面要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阅读教育经验及故事方面的文章。如此,在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便会产生一种敏感性和觉察力,会去思考学生当时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有意义。像《给教师的建议》《夏山学校》《教育的情调》等都是值得阅读的经典书籍。
经常反思。教育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如果我们能直面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对它们做有益的反思,就会形成一种对教育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會变得容易了。这里的反思包括: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行动后的反思,甚至包括对反思的反思。当然,这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孩子的体验是什么样的?我的做法是不是科学?通过不断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恰当的反应。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拥有对教育的敏感性和觉察力比掌握教育技术更加重要。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觉察力——看见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某一个特定学生的需要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行动。在这样的教育生态里,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奏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