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探讨

2023-05-21王焕玲

种子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制种玉米种子

王焕玲

摘    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玉米安全生产意义重大。种子是决定玉米生产的基础因素,若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等指标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会对玉米的产量、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为保证玉米安全稳定生产,做好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文章着重对玉米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探析,以促进玉米高产、稳产。

关键词:玉米;种子;制种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6-005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種子生产时,优质、高产是重要目标。种子质量是决定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要想保障玉米种子质量,必须高度重视玉米制种、生产等环节。深入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并加以管理控制,培养出符合质量标准的玉米种,为玉米高产、稳产增收奠定有利的基础。

1 玉米种子纯净度控制技术

玉米种子纯净度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玉米种子质量标准中要求常规玉米种纯度≥97%,杂交种玉米种子纯度≥96%,两者净度均≥98%。为保证玉米种子纯净度达标,要做好以下工作。

1.1 选用高纯度亲本

为保证玉米种子生产质量,应选用高纯度优质亲本,在保证种源质量的基础上搭建完善的亲本繁殖质量保证体系。亲本繁殖环节要制订科学的技术路线,即原种—原种扩繁—制种,禁止用原种繁殖原种,禁止混合使用来源不同、繁殖世代不同的亲本,禁止用姊妹种代替,禁止用制种田回收的父本。要搭建自交系贮备制度,将亲本种子贮存于低温库中,一年繁殖可供多年使用[1]。

1.2 管控制种田隔离区

设置隔离区是保证玉米制种纯度的重要因素。在隔离区内禁止种植其他商品玉米。要做好隔离区规划工作,不可在同一隔离区穿插制种。隔离区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风力、地势、地形、风向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设置隔离区距离。隔离区应尽可能远离蜂场,避免其传播花粉对玉米制种纯度产生影响。

1.3 杜绝人为混杂

要提高选种意识,优先选用无损、饱满、符合一二级标准要求的种子,并通过风选、机选等方式剔除形状和色泽不一致的玉米种。较大地块采用播种机播种作业,避免混入杂种;较小地块采用犁播人工点籽。要严格管控玉米播种、收获、加工、包装、包衣等全过程,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混杂,影响玉米种子的纯净度。

1.4 田间去杂去劣

要提高田间去杂去劣意识,做到有杂有劣必除。建议玉米全生育期去杂去劣3次以上,第1次应配合定苗作业进行,充分结合幼苗长相、叶形及长势等因素,及时清除田间的病虫株、弱株、劣株及杂株,确保田间植株长势均匀一致。拔节后至抽穗前进行第2次去杂去劣,需结合玉米植株的株型、株高及叶片情况,重点除掉高大杂交植株、旺长和弱小的植株,留下性状一致的标准株。在玉米植株散粉前进行第3次去杂去劣,需要结合株高、株形及叶片情况除掉父本,避免父本杂株散粉造成较大影响[2]。

1.5 母本去雄

玉米制种生产时,母本去雄是一项核心工作,是保证玉米种子质量的关键。母本去雄时,要做到干净、彻底,及时拔除母本雄穗,确保一株不漏,不留任何分枝、残枝。去雄时应做到每天逐垄拔除,最大限度避免母本散粉。在母本去雄达到95%左右时,可以将剩余部分植株全部拔除。去雄时所拔除的雄穗需带出田间烧毁或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到制种区内。

1.6 割除父本

母本授粉之后,应割除父本,此举不仅能改善母本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升光热利用率及制种产量,还能将田间湿度维持在合理状态下,降低后期玉米病虫害发生率。及时去雄有助于消除父母本同时收获所造成人为掺杂、机械混杂等问题,实现对玉米种子纯净度的有效控制。需要注意,必须要在授粉前将父本割除,重点割除倒向母本的玉米植株。

1.7 母本果穗去杂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做好果穗去杂工作,重点剔除杂穗、病穗、异形穗等,有效控制玉米种子纯度。果穗去杂必须在烘干脱粒前完成,做到有杂必去,避免杂种和良种互掺。

1.8 种子自检

种子自检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序。种子检验时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检验标准开展工作,重点检验玉米种的纯度、净度,确保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否则禁止用于玉米播种生产中。纯度检验时,可通过试验方式进行,从苗期、花期及成熟期3个时期入手进行检验,要以成熟期为主、花期为辅、苗期为参考的原则落实检验评定工作,有条件的可使用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测定玉米种纯度,从而提升种子自检准确性[3]。

1.9 预防机械混杂

玉米制种生产工序烦琐复杂,包括运输、脱粒、精选、加工、检验、包装等,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极易对种子纯净度产生影响。要做好各环节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机械混杂的现象,保证玉米种纯净度。

2 玉米种子含水量控制技术

玉米种子含水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会对玉米生产产生极大影响。目前,现行玉米种子质量标准要求玉米种含水量≤13%。为控制玉米种子含水量,应做好以下工作。

2.1 站秆扒皮晾晒

玉米进入蜡熟期后,扒开玉米果穗苞叶,让果穗接受晾晒和通风。应将苞叶拉到基部,避免后期雨水积聚导致霉变。还要注意玉米苞叶扒皮时间,避免扒皮时间过早影响成熟度,更要避免扒皮时间过晚遭遇冻害。

2.2 高茬晾晒

进入蜡熟末期后,将玉米割倒,留茬40 cm,扒掉玉米果穗外皮,适当留外皮并将其捆为一捆,将喇叭口翻过来悬挂在玉米高茬上晾晒。一般连续晾晒3周左右,玉米含水量可降至15%~18%。

2.3 地面晾晒

地面晾晒是常用的降低玉米水分的方法,在玉米收获后将外皮扒掉,并将其均匀摊铺在地面上晾晒,每间隔8~10 h翻动1次,确保晾晒均匀性。晾晒时若遇低温、降水等突发问题,要及时做好防护工作,降低对玉米的影响,直至玉米水分低于20%再脱粒。

2.4 场院搭架晾晒

需先搭设搭架,在搭架上摊铺晾晒玉米,要密切留意天气情况,若有降水要提前覆盖塑料膜防护,避免玉米被雨水淋湿发芽。一般情况下,连续晾晒1个月左右即可。

2.5 网袋晾晒

将玉米装入到网袋中,放置于通风光照充足的位置晾晒,每隔2 d翻动1次。网袋中玉米的数量不可过多,避免过于拥挤影响晾晒效果。

2.6 脱粒晾晒

先适当晾晒玉米,在玉米水分降至20%后脱粒,再继续晾晒籽粒,每天翻动1次,注意做好防雨工作,避免玉米淋雨发芽对质量产生影响。

2.7 机械烘干

机械烘干法在玉米脱水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脱水效果好、速度快,但成本高。机械烘干法是利用大型烘干炉设备先将玉米果穗烘干,再将籽粒烘干,要控制好温度,一般为45 ℃左右,在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13%左右时即可出仓[4]。

3 提高玉米種子发芽率的技术

玉米种子发芽率是影响玉米成活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发芽率≥85%时方可达到国家标准,保证玉米成活率。为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要做好以下工作。

3.1 科学选种

要做好选种工作,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墒情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进行选种,优先选用当地农业部门推荐和经过审核认定并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不可盲目选用一些新型品种。

3.2 播前晾晒

玉米播种前7 d,要适当晾晒玉米种,让玉米种接受阳光的照射,一方面能杀灭表皮的致病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能打破休眠期,激发种子酶活性,提高发芽率。晾晒玉米时禁止在玉米地上晾晒,避免种子被灼伤影响正常发芽。晾晒时应每间隔3 h翻动1次,确保晒种均匀性。

3.3 药剂浸种

使用药剂浸泡玉米种是提升发芽率的重要举措。在玉米生产时要科学选种药剂。温汤浸种,准备适量55 ℃的温水浸泡玉米种,然后不断搅动,水温降至30 ℃后停止搅动,继续浸种8 h即可;磷酸二氢钾浸种,用磷酸二氢钾50 g兑水25 kg浸泡玉米种10 kg,持续浸泡10 h左右,然后将其捞出阴干播种即可;锌肥浸种,用硫酸锌50 g兑水100 kg浸泡玉米种20 kg,持续浸泡10 h,然后将其捞出阴干后播种即可。

3.4 种子包衣

玉米种子包衣指的是利用由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组成的复合型药剂拌种,在玉米种子表层形成一层防护膜,在玉米播种后,种衣膜逐渐发挥防病、防虫、促生长等方面的作用,确保玉米良好生长[5]。进行种子包衣的玉米种不可浸种,避免影响复合药剂作用的发挥。经过包衣的玉米种禁止播种于盐碱地和低洼易涝地。

3.5 适时播种

播种时间会对玉米的发芽率产生极大影响,所以控制好播种时间非常重要。要结合当地温度、湿度及品种特性等方面合理控制玉米播种时间,建议在温度达到10~15 ℃时抢墒播种,确保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再播种玉米,满足玉米发芽生长对水分、温度的需求,有助于达到一播全苗的效果。

3.6 适时收获

玉米收获时间是影响种子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完熟期收获玉米,此时产量最高、品质最佳,过早或过晚收获均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及品质。农户应注意观察玉米成熟特征,发现玉米乳线完全消失、绿色叶片剩下5片时即可进行收获作业。玉米收获后需做好晾晒、烘干、脱粒等各项工作。脱粒前要先试脱,做好设备调试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降低对玉米种的损伤,将种子破碎率控制在2%以下,保证种子质量。当玉米含水量低于13%时再储藏,防止储藏时出现霉变现象[6]。

3.7 科学储存

玉米储存时要控制好储藏室环境、温度、湿度,确保储藏室有良好的干燥、通风、散湿条件,防止籽粒发霉。同时要做好防虫防鼠工作,避免玉米被破坏。此外,要定期检查玉米,一旦发现有霉变、湿度过大的现象,要及时翻仓或晾晒,防止影响加工及后期使用。

4 提高玉米产量的技术

玉米产量与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密切相关,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产量,要提高种植管理意识,将种植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1 规范种植

玉米生产前要做好选地整地工作,选择土壤肥沃、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种植玉米,并对土壤深翻处理,同时施加充足的基肥,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生长奠定有利的基础。具体种植时,要结合品种、土壤等因素控制密度和播量,建议采用宽窄行播种法,大行距100 cm,小行距60 cm,株距20~35 cm,种植密度57 000~60 000株/hm2。条播时用种量为45~60 kg/hm2,点播时用种量为30~45 kg/hm2,精播时用种量为15~22.5 kg/hm2。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黏土地应适当浅一些,沙土地可适当深一些。播种后进行适当镇压处理,让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种子发芽出苗率。同时要喷施除草剂,建议用50%乙草胺乳油75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防止田间杂草对玉米植株产生影响[7]。

4.2 科学管理

玉米播种作业后,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农户要提高管理意识,明确管理工作重点。一是要做好查苗补苗、间苗定苗工作,发现出现死苗、缺苗等要及时进行补苗,保证齐苗率。在玉米3叶时间苗,每穴留1株壮苗,避免出现争水争肥现象。5叶时定苗,实现对壮苗的培育。二是要做好中耕培土和除草工作,一般需中耕除草3次左右,一方面可提高土壤松散透气性,另一方面可去除杂草,避免其和玉米争夺水分及养分,影响玉米植株生长。三是要做好追肥工作,结合玉米植株长势及需肥规律合理追肥,若发现长势差、叶片发黄,要及时追肥,满足玉米植株生长对肥料的需求,提高玉米产量。四是要加强水分管理,结合自然降水状况及时浇水或排水,营造适宜的田间土壤湿度,一般将水分控制在60%~70%即可,避免水分过高或过低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五是要控制好父本和母本的花期,确保两者能够相遇,这是保证制种产量、质量的关键。要认真做好分析工作,控制好父本、母本的播种时间,针对需要错峰播种的品种,明确错峰具体时间及生长时的形态差异,结合玉米生长情况科学预测花期,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落实调整工作,必须保证父本和母本花期一致。六是要做好控旺防倒工作,若发现玉米植株出现徒长等现象,即可喷施多效唑、矮壮素等药剂,防止植株徒长,降低倒伏的概率。七是要做好人工辅助授粉工作。受到降水、大风的影响,部分植株易出现授粉不良的现象,要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选择晴天上午在宽口杯中放入花粉并用纱布封口,然后撒在花丝处即可。八是要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玉米蚜、红蜘蛛等病虫害[8]。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出预警并进行防范,综合应用农业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发挥每项技术的优势,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有效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率,达到理想的产量和质量。

5 结束语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确保其安全稳定生产意义重大。要从玉米制种生产环节入手,加强玉米种子制种、生产环节管理,保证玉米制种和加工质量。选育高品质玉米种子进行玉米生产,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玉米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7(23):390.

[2]刘兴海.探究玉米种子生产加工技术[J].种子科技,2019,37(14):36.

[3]韩启杰.玉米种子生产加工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9):144.

[4]马贤森,陈永发,陆燚.生产获得优质高产玉米种子之我见[J].中国种业,2017(4):35-36.

[5]王巍.优质高产玉米种子生产关键技术[J].种子世界,2020(8):29-31.

[6]张豪凯,范爱华.玉米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及管理对策[J].农家参谋,2022(21):34-36.

[7]宋利山.玉米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及管理对策[J].农家参谋,2021(19):15-16.

[8]张振何.玉米种子生产加工技术探究[J].南方农业,2021(21):218-219.

猜你喜欢

制种玉米种子
收玉米啦!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我的玉米送给你
桃种子
幸运的小种子
玉米
可怜的种子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最饱满的玉米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