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分析

2023-05-21耿苹

种子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玉米种植

耿苹

摘    要:文章探索了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通过了解节水滴灌玉米种植的经济增产效果,分析其促使玉米增产的原因,详细探讨了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包括选种、整地、覆膜铺设滴灌带、播种等,分析了节水滴灌玉米种植灌溉,确保以成熟的节水滴灌技术满足玉米种植生长需求。

关键词: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水肥一体化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6-004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在农业不断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玉米种植技术等方面获得了更可观的成熟经验,对于以往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水资源浪费及灌溉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应用技术。利用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能够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水资源浪费,形成水肥一体化灌溉效果,提高水肥利用率,能提高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1 节水滴灌玉米种植的经济增产效果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覆盖地膜并铺设滴灌带能够使玉米增产,最高可提高70%产量,部分地区甚至呈翻倍增长的趋势。通过覆盖地膜,在地下铺设管道进行滴灌输水,能够有效减少水分流失,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能够通过管道将水资源与肥料充分混合,形成水肥一体化灌溉效果。通过缓慢均匀的滴灌方式,将水资源与肥料一同渗透到土壤中,有效减少以往大面积灌溉的地表径流与深层渗透问题。相较于常规灌溉方式,能节约60%以上水资源。对于山东省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玉米在春季完成播种,初春时节气温相对较低,年积温较少,可能会造成地层霜冻,产生冻害问题。通过覆膜能帮助有效增温,提高玉米抗害性,在春季气温较低的环境中,能够为玉米正常生长提供良好条件,有效增加当地玉米产量[1]。

2 节水滴灌玉米种植的增产原因

2.1 保水

通过覆膜及铺设滴灌带方式进行灌溉,疏通土壤,持续渗透水分,使土体隔离大气,降低水分蒸发,在地膜内部形成“液体—气体—冷凝成液体”的方式,促进水资源循环,使土壤表面湿度始终维持良好状态。天然降水可通过幼苗生长的孔隙渗透到地层中,实现了灌溉水量的有效补给。

2.2 增温

玉米种植中主要能源为太阳辐射,通过覆盖地膜阻隔土壤与空气交换热量,使太阳辐射通过黑色薄膜反射,提高地面温度,借助土壤本身的传导性,提高土壤深层温度。滴灌带通过管道与毛管将水资源缓慢滴落到土壤中,减少热量蒸发,减缓降温速度,起到良好的增温效果。

2.3 吸收养分

在玉米种植地覆盖地膜后,通过升温及保水,能促使土壤形成高活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加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及营养物质,使灌溉过程中所施加的營养成分更快进入玉米作物中,有效避免其被雨水渗透与冲蚀。通过基肥处理,在水肥一体化灌溉过程中延缓了施肥失效时间,有效增加土壤养分。

3 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

3.1 选种

在种植玉米时,选择节水滴灌种植方式,能使土壤自身形成良好的升温效果。相较于一般情况下的土壤温度,累计温度能提升150~200 ℃。对比在露天中种植的玉米,节水滴灌种植成熟时间更早,一般可以在正常种植前7~10 d播种,在地膜的保护下,玉米能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及水源,可提前7~15 d成熟[2]。需要做好玉米品种的选择,根据选择优良品种的原则进行筛选。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收敛性植株,保障玉米种类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具有较高产量,优质品种在后续种植过程中能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及高产性。

使用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可适当提升种植密度到6万~7万株/hm2,确保充足的幼苗数量满足玉米高产需求。在种植玉米时,需要有效控制不同垄行的间距,一般情况下间距为40~50 cm,要保障玉米植株之间保持22~26 cm的间隔。

3.2 选地

选择节水滴灌技术种植玉米,在选地时要注重土壤结构及地形地势等因素。为便于后续进行覆膜并铺设滴灌带,应选择相对平坦的地形种植。要保证当前土壤结构易于排水,具有土质优势,土壤肥沃才能在覆膜完成后为玉米生长持续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结合以往玉米种植经验而言,可选择排水相对较好的轻盐碱地或者沙壤土、壤土等土质类型。若在种植时选择坡地,该山坡位置实际坡度不应超过15°,要求所选择的种植地保墒性能相对较好,便于后续施肥且土壤留存肥力时间相对较长。由于受到覆膜铺设滴灌带的影响,重盐碱地、沙质土壤、陡坡地及易发生涝灾等地不能种植玉米[3]。

3.3 整地

在整地过程中,要注重深度,一般为25 cm左右,全面清除土地中的上茬作物根系及杂草、杂质、石块等垃圾,避免残留病虫害来源。深耕完成后,需要将土壤在阳光下暴晒24 h以上,全面杀灭土壤深层的病原菌,为玉米种植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通过及时整地促使土壤温度增加并形成良好的保墒效果。完成精耕作业后,需要对土壤施基肥,施用高质量有机肥,按照测土配方施撒,使土壤基肥丰厚。配制基肥时,以硫酸钾、尿素及二铵作为主要肥料。每公顷土壤需使用30 000~45 000 kg二铵、30 000 kg尿素及15 000 kg硫酸钾,充分搅拌均匀后与土壤混合,翻耕到底层深处,完成基肥的设置。

3.4 覆膜并铺设滴灌带

在玉米种植地进行节水滴灌种植,需要覆膜并铺设滴灌带,在此之前要进行起垄处理。应用覆盖地膜节水滴灌系统通常建立在大垄上,完成2排以上玉米种植。分析以往种植参数发现,大垄参数高度为10~12 cm,底部宽度约为1.3 m,垄顶实际宽度约为85 cm;在原有玉米种植的基础上,垄沟实际宽度为65 cm左右,此时需要将2条垄沟合并,形成全新的大垄。对大垄进行翻耕时要进行深基肥施撒,在大垄上按照50 cm的间隔施撒2行肥料,随后对其进行碾压,确保大垄获得更充足的土壤养分,便于完成地膜覆盖后为玉米种植提供养料[4]。

节水滴灌玉米种植需要完成地膜的铺设,并在下方铺设滴灌带,可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机械设备促使地膜覆盖与滴灌带铺设同步进行,将滴灌带放置于地膜下,使用专用播种机将地膜与滴灌带的一端平行连接于该设备上,随后启动设备促使其向前,形成地膜在上、滴灌带在下同步铺设,同时,播种机将完成玉米种的播种处理,确保形成三合一的同步工作效果。这样的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方式更简便,仅需要利用自动播种机就能完成播种处理与地膜滴灌带的覆盖。另一种需要应用人工覆膜,使用播种机完成玉米种的播种后,由人工在玉米种植地上方完成滴灌带与地膜的铺设覆盖。在玉米种植地上方覆盖滴灌带与地膜,使用泥土将两侧覆盖,起到固定效果。使用黑色地膜对土壤起到良好的保温增温作用,借助滴灌带形成水肥一体化的灌溉效果,提高灌溉效率,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满足玉米种植的生长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玉米种植地的气候环境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在玉米种植地测量风速,结合风力强弱度,在地膜上以2 m的间隔用挡沙板对其进行有效防护。

在玉米种植地中,每行地膜需间隔130 cm左右,确保实际挖掘的沟槽宽度相较于地膜较窄,使地膜能以超出沟槽20 cm左右的宽度对其进行覆盖,便于后续对地膜进行覆盖固定。将沟槽两侧的土壤放置在地膜上进行覆盖,确保始终处于顺风状态。在对地膜进行覆盖时,需要使地膜处于紧绷状态,避免存在过多褶皱,在大风天时被掀翻。

3.5 播种

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中,播种时除了要考虑种子品质,还要选择合适的环境温度,控制种植密度,使玉米种植获得良好的自然条件,满足其生长全过程的需求。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玉米品种较为多样,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按照不同种类及实际种植密度选择植株距离[5]。在实际播种过程中,要始终保持8 ℃以上的土壤温度,避免土壤温度过低影响玉米的出苗率。选择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的主要作用是节约水资源,并借助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形成良好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效果。在播种玉米时,可选择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完成玉米种的播种后,在其两侧铺设滴灌带进行覆膜。随着我国农业逐渐现代化,播种时可选择更先进的机械方式,完成机械播种后在行间两侧挖掘沟槽,在垄中央完成滴灌带的铺设处理,随后覆盖地膜。要求地膜边缘始终在沟槽内侧并用土壤将其压紧,避免残留缝隙。另一种是先完成地膜与滴灌带的铺设后进行播种。在起垄完成后,使用机械设备在上方完成地膜的覆盖,并在其下方同步完成滴灌带的铺设。根据不同玉米植株类型的实际间距,需要在地膜上打孔,确保每一个孔洞之下播种3~4粒玉米种,随后在地膜上方使用湿润泥土进行覆盖。

3.6 病虫害防治

对于山东省玉米种植实际情况而言,玉米种植通常在春季完成。在春季播种过程中,由于受到低温影响,可能会出现病虫害,导致玉米生产质量与产量下降。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可在种植前使用种衣剂对玉米种进行包衣处理,有效提高玉米种自身的抗病性。种植完成后,覆盖地膜前需要进行全方位除草,选择低毒害、普遍性且残留时间较短、具有较强作用的化学除草剂完成土壤除草处理。通常使用阿乙合剂进行除草,就是将阿特拉津胶悬剂与乙草胺混合后对玉米种植地进行喷洒,混合时需要注意药剂的配比。阿特拉津胶悬剂的浓度应为40%,按照3 kg/hm2的量与2 kg/hm2乙草胺混合。

4 节水滴灌玉米种植灌溉技术

4.1 生长周期内灌溉

分析研究山東省的气候环境条件发现,当地春季降水相对较少,多大风干旱天气,导致土壤严重缺水。在玉米播种期间,种植地的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玉米种萌发时所需的水分含量要求。为满足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土壤湿度条件,需要做好底墒水的处理。在覆盖地膜前完成首次浇水,或是在覆盖地膜后持续浇灌,能保障幼苗成活,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若在播种完成后灌溉,要有效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量浇水导致土壤温度骤降,无法为秧苗生长提供所需的温度条件[6]。

玉米出苗期的需水量较少,需要控制灌溉水量。一般以田内水量的60%为最佳,若无法达到该参数值,要及时进行灌溉。应为灌溉工作建立定额,通常情况下每公顷玉米的灌溉量为225~300 m3。

进入出苗期后35 d左右可能会出现拔节现象,意味着玉米正式进入拔节期。进入拔节期后,每公顷玉米种植地的灌溉水量需要控制在300~450 m3。若出现缺水,可能会导致玉米植株干旱枯萎,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幼穗分化也受到影响,无法促使雌蕊结出果穗,造成空秆现象,影响产量。若缺水严重,可能无法正常抽出雄穗,影响玉米产量及质量。

在拔节期至孕穗期,需要做好水量灌溉控制。实时动态监控土壤水分,若无法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5%,要及时补水灌溉。通过滴灌带进行水分补给,确保植株根系获得充足水源,满足正常发育需求。观察玉米茎秆,使其达到正常状态,才能有效促进幼穗分化,形成大穗。

作物成熟时期玉米作物需水量最大。根据山东省当地的种植情况,该阶段处于降水较为集中的时期,可以依靠自然降水达到作物所需的灌溉水量需求。但需要关注处于特殊阶段内降水量较少时玉米植株是否会缺水。发现植株明显缺水时,要依靠滴灌带进行人工补充,确保玉米质量相对较高。

4.2 判断灌溉时间

为滴灌带进行灌水需要种植人员合理判断灌水时间,保障玉米作物获得充足水分,并结合自然降水得到玉米生长所需的灌溉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在全面提倡自然环保的理念下,尽可能避免玉米干旱减产。要及时做好灌水处理,根据季节降水量对比,结合天气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为滴灌带进行灌水。通常春季天气干燥,大风天气相对较多,降水量较小,需要为滴灌带进行灌水,确保滴灌带能持续向地层进行滴灌渗透,借助于地膜覆盖,形成良好的储水作用。夏季较炎热,温度较高,过于干燥的空气可能导致土壤水分加速流失。若无明显降水,可能会导致土壤缺水,需在此之前2~3周进行滴灌带灌水处理。要求种植人员准备专业仪器设备检测土壤湿润度,或通过观察土壤浸润情况掌握土壤含水量。观察植物生长状况,若发现玉米作物幼茎枯萎或生长变慢,证明其缺水,需要及时灌溉。

5 结束语

应用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覆盖地膜及滴灌带,形成良好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效果,便于同步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志华.玉米节水旱作技术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15):34-36,42.

[2]曹清华.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2(10):50-52.

[3]杜艳.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2021(6):51-52.

[4]郝玉莲.节水滴灌玉米种植技术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1):197-198.

[5]陈晓林.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分析[J].河北农机,2021(10):137-138.

[6]王富强.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分析[J].新农业,2021(19):14.

猜你喜欢

水肥一体化玉米种植
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玉米夺丰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及在淮安市设施蔬菜栽培上的应用
探析玉米高产种植
棚室番茄水肥一体化试验
施肥量对水肥一体化栽培番茄的产量及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