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前期期刊装帧设计民族性认知和呈现研究

2023-05-21牟健

美与时代·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装帧版式民族性

摘  要:1833年第一本中文期刊诞生,拉开了中国期刊发展的序幕。到了20世纪前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成为国内各种期刊发展的高峰期,仅当时出版的艺术教育类期刊就达到千余种。但当时期刊装帧以西式为现代化标准,在商业化和所谓的“现代化”中迷失。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期刊装帧设计者民族意识觉醒,在与西方企业的角逐中,期刊设计开始探索民族化呈现。但是,他们虽然开启了近代期刊中国化的进程,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早期的期刊过多地盖上了西式的印记。

关键词:20世纪前期;期刊;装帧设计;民族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末民初艺术教育期刊装帧设计民族性认知与呈现的历史变迁研究”(21GHY03)研究成果。

期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近代一种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国内发行的第一本中文期刊是1833年由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从第一本海外发行的中文期刊开始,后来陆续由外国传教士、商人在中国沿海口岸及东南亚创办了中国早期的期刊杂志。他们虽然开启了近代期刊中国化的进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早期的期刊过多地盖上了西式的印记。这种印记在期刊的装帧设计上尤为明显,期刊的装帧设计其实是属于书籍装帧设计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装帧设计是指从书籍文稿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设计过程,也是完成从书籍形式的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它包含了艺术思维、构思创意和技术手法的系统设计,如期刊的开本、装帧形式、封面、字体、版面、色彩、插图以及纸张材料、印刷、装订及工艺等各个环节的艺术设计[1]。当时期刊装帧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开始从中国线装书的木版画的形式转向以西式为标准的现代书刊范式的新型视觉呈现。期刊封面上一改原先单调的竖写书名古籍形式,开始与国际并轨。在中国期刊产生的早期,期刊不少由西方教会创办,大部分设计者在设计期刊上也以西式为现代化标准,因此,中国晚清期刊在封面和插图上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深刻印记。

一、20世纪前期期刊装帧的西式化呈现

(一)以西方为标准,期刊版式具备现代期刊装帧雏形

晚清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当时的外派留学生为我们带回来很多新式概念。期刊装帧也开始向西方的标准靠拢,无论正文版式和封面艺术语言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正文阅读方式左起横排,正文版式开始使用新标点符号,汉字也开始由繁化简,更多的期刊封面设计开始尝试字体设计加绘画或者图像。1915年,《新青年》期刊杂志开始用横排美术字,并运用西洋图案装饰花边。

(二)西方艺术语言的大量采用

封面设计因西方摄影技术、印刷技术的引入,大量高清的图像开始应用。1839年摄影技术在法国发明以后,作为一种新的视觉传播媒介开始广泛应用于讯息传播领域,其图像相对而言更细腻、更真实,在西方被大量应用于期刊的封面和内页插画上。近代时事新闻报道类及一些女性形象为主的期刊中,也大量使用了清晰真实的摄影照片。此外,西方艺术的素描、油画、漫画、速写等艺术手段开始大量出现。封面内容愈加丰富,色彩愈加多彩,版式也变得更加多样。

(三)西式图案的大量运用

在外来文化诸多西式“设计”概念当中,其中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图案”。首先,在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期刊图案中展现的古埃及、古罗马、古波斯、新装饰主义、拉美印第安等不同风格的图案元素。其次,我们也看到不少西方图案装饰形式被应用到期刊的封面设计上,变化、统一、对称、均衡、对比、重复,等等。现代图案设计手法促使具有平面设计特征的现代期刊装帧设计初见端倪。

(四)追求西方摩登的审美情趣

《申报月刊》中曾有解释:所谓摩登者,即为最新式而不落伍之谓,否则即不成其谓“摩登”了。伴随着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摩登女郎成为当时中国城市社会时髦生活方式的风向标。当时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时髦女郎为代表的大众娱乐文化也开始对期刊设计产生一定影响。不少期刊杂志投其所好开始大量采用妇女形象作为期刊封面主要元素,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当时代表“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期刊《礼拜六》和《妇女杂志》,其主要设计受“西风东渐”的影响深刻,封面主要是美女肖像和风景。其他期刊如《时代漫画》《民强杂志》《良友》《上海影坛》都曾大量采用时尚女性作为封面,同时这些女性形象也发生改变,追求西方的“摩登”时尚。她们着传统旗袍,旗袍的下摆线、腰身、领口、开口等都出现变化,女性开始大胆展现形体美。这说明在西方自由主义的影響下,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成为期刊封面设计的主要元素。但是一定程度上这种妇女形象,更多地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娱乐审美。

近代中国期刊装帧在西方影响下产生,同时其装帧设计也深受西方思潮影响。在西方期刊范式、设计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期刊装帧逐步发展,并完全与世界潮流接轨。在20世纪前期,社会经历清末封建社会瓦解向资本主义过渡,是传统文化发生断裂的阶段。期刊作为外来物,在早期将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的期刊内容以西方为主导,期刊的装帧风格也以西式为标准。

二、20世纪前期期刊装帧设计民族性认知

中国期刊的诞生伴随着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其发展也始终和西方设计思潮、印刷技术等有着密切联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学者都曾大力鼓吹“西式”为现代化、进步文化的标准。“五四”运动前后,不少学者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积极鼓吹到晚年趋于保守的历程,从唯西是从、大谈变革到文化反思、自我觉醒,他们也意识到早期的举措和主张,并不是对西方文化全面的了解,也具有狭隘性。并且意识到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觉醒、自我扬弃的动态过程。中国的思想先锋们在更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异质构成元素和现代危机之后也转向中国文化自身,以不一样的眼光重审自我[2]。当时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正如鲁迅所言:“所以我的意思 ,是以为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许能出一种更好的版画。”[3]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化观从群体思潮上来看,由中学摄西学的“中体西学”,渐渐发展为体用兼顾、学无中西,追求文化大同的科学知识谱系建构。可以看出当时的期刊装帧,没有刻意地追求中西方风格的界定。不少有识之士在纵观西方文化优劣势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在民族工商业与西方企业的对抗中致力于民族文化的觉醒,试图突出期刊的民族性,坚持民族的魂,又同时借助西方的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在民族实业救国的背景下,他们以民族的文化为创意来源和表现手段,在商业活动中构建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感为责任,由此,装帧的视觉表现成为构建民族“认知”的有力武器。

三、近代期刊的民族性呈现

道光十三年至咸丰十年(1833-1860),大量西方商人和传教士进入中国,催生了中文期刊的诞生。期刊内容以宣传宗教和介绍西方社会经济情况为主,期刊装帧大都以西式风格为范式标准,也有洋人尝试探索期刊装帧形式迎合中国人口味的。但初期设计师大都以西方视角去尝试中国民族元素及风格的设计,难免有些偏差。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崛起,中国出版业开始大力发展,不仅结束了洋人垄断的局面,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开始有了较大发展。期刊无论在内容和装帧上都开始回归民族性,在尝试新的形式上赋予民族的灵魂。

鲁迅先生在评价陶元庆绘画作品时称:“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4]。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经过漫长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5]。这一时期由西方引入的期刊形式,其实更多地趋向于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作为外来物的期刊,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和方式向世人呈现近代期刊装帧设计。当时的期刊设计在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多样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开始向现代期刊的设计形态和出版印刷转变。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有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运用民族图案、民族艺术,重塑民族审美,开辟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期刊装帧设计之路。

(一)期刊标题字体设计融合传统书法

书法艺术蕴含着中国人的独特美学和视觉呈现方式,近代期刊设计的参与者大都具备深厚的书法金石能力。书法包含了中国人对汉字结构的把握和理解,也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取向。中国人的书法体现了对线和线条语言的审美追求,同时从线条中又隐含了某种情感。不少期刊提名直接是书法抒写,之前期刊题名多用篆书、隶书等书法字体,体现较浓烈的民族艺术。如期刊《神州国光集》就是用隶书抒写的期刊名,整个线条圆润修长流畅,与书法隶书相比,显得更加娟秀时尚(如图1)。又如《艺术丛编》题名的隶书苍劲有力、古朴美观;再如《晨光》期刊字体略带隶意,线条苍劲简练,且具有金石味的硬朗气息,笔尾则以尖角做装饰。除大部分刊名用书法书写外,还有部分期刊封面字体在汉字书法基础上有较大变化的。如鲁迅先生设计的《萌芽月刊》便弱化了汉字的识别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字体的装饰性和符号性。我们可以看出字体借助于隶书,笔画纤细如飘逸的丝带,粗细缓急有序,极富装饰感。鲁迅先生似乎有意改变汉字的间架结构,线条愈发流畅,展现出如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

(二)期刊封面、内页插图中传统图案的运用

在当时的期刊封面及内页设计上,图案及插画的运用采用了大量西式的图案、漫画乃至运用富有现代设计气息的几何图形。这种运用西方设计手法,推动我们的期刊设计风格紧跟时代潮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时不少设计师在国际风潮中的迷失,渐渐失去了本民族期刊装帧设计风格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很多优秀的期刊设计师,开始意识到本民族的图案、纹样应用的重要意义。鲁迅先生一直是民族化思想的践行者,他对传统文化中纹样、绘画、书法、篆刻、画像石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其设计作品中提出了民族图案的应用和呈现。1926年,《国学季刊》封面(如图2)运用重复的手法铺满了汉画石石刻和中国传统纹样,期刊名用楷体书法抒写,端庄古韵,透露出厚重的中国文化气息。在民族图案在期刊装帧设计呈现上较为突出的当属陈之佛先生设计的《东方杂志》封面(如图3)。陈先生大力探索在世界视野框架下追求民族风格的独特性,在其设计的《东方杂志》封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汉画石的纹样图案、锦绣上的祥云图案、传统动植物纹样等图案。

(三)东方意蕴的版式追求审美意境

西方的版式设计和中国的经营位置都是根据画面的内容需要进行构图的一种方法。但是两者相比,西方的版式设计更倾向于科学的布局和安排,而东方的经营位置,却蕴含着更高的审美追求。经营位置最早出现在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是中国画的研习方法和评价标准,其最终审美标准倾向于“气韵生动”。因此,经营位置最高的审美意境应该是虚实相融、虚实相生的,将这种观念融入画作当中,即成为构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构图的位置,可在视觉上产生超越二维空间的延伸感,产生悠然、深远的意境[6]。在当时的期刊设计上,装帧设计工作者勇敢地吸收西方版式设计技巧,却仍然保留了东方文人意蕴的经营位置。因此,当时期刊装帧在版式设计上首先确定的是寻求立意,并在寻求期刊内容、定位的基础上把握期刊的整体氛围,在版式上寻求设计理念和期刊内涵相结合,和读者产生情感、思想的共鸣。虽然部分期刊采用了西式的横向文字编排方式,但是不少期刊为追求东方气韵,仍然保留了不少适应期刊主题的竖式文字编排方式。其次在版式的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利用虚实相间、以实拟虚,追求版式的空灵意境。1935年的《小说》半月刊第15期“新年特大号”,整个版式仅仅出现一个古代俯首优雅的仕女形象,几乎全部背景留白,重名东方意蕴,给人想象回味的空间。1934年期刊《艺风》第20卷第10期封面,两只大雁并排起飞,画面中大部分留白仅仅寥寥数笔勾勒飘荡的芦苇,营造幽深广袤的空间感。

四、结语

20世纪前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期刊作为重要的文化、讯息传播阵地,成为中西方博弈之地。20世纪前期期刊装帧设计的民族性认知,实质是晚清到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深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企图以民族文化、民族元素、民族风格的自醒去对抗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从以西式为现代化标准的既定规则中加入东方的声音,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视为当今文艺发展之镜。在文化交流频繁,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秉承民族的智慧,妥善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从而推动民族文化以更有效、更合理的方式向世人展示。

参考文献:

[1]罗楠.浅谈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理念的新变化[J].美术大观,2016(4):122.

[2]蘇丹.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2-1937)[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2.

[3]杨永德.鲁迅最后十二年与美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73.

[4]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M]//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49.

[5]李淳.民国时期商业美术风格中的民族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3):149-153.

[6]唐金香.经营位置——论中国画的构图艺术[J].美与时代(中),2022(8):30-32.

作者简介:牟健,硕士,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品牌形象设计、非遗文化再生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装帧版式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浅析“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版式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
报纸版式中的插画艺术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纪念币装帧卡收藏价值日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