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高校音乐创作与演唱教学领域的融入

2023-05-21魏文文

艺术评鉴 2023年8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摘要:在当代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可以融入“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内容,通过巧妙的教学内容组织,促进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的革新,在提高学生声乐技术技巧的同时,展开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后备艺术人才,使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教学背景  声乐课程  融合方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8-0098-04

在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中,应当始终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强大的文化自信推动文艺作品创作与社会传播。当代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后备艺术人才和打造优秀音乐文化作品的重任,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不遗余力地在各个专业方向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声乐、器樂和舞蹈教学均具有典型的中国化风格。

一、“二十四节气”融入声乐教学的背景

我国的现代声乐教育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发迹,并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接受西方声乐教学理念与技术模式,历经漫长的发展之路,如今已然形成了美声、民族以及流行唱法的专业教学体系。通过教材配置、教学方法革新以及教学考评体制的有机构建,形成了较为系统、成熟和完善的教育模式,以向社会定向输出优质的声乐艺术人才。尤其自21世纪以来,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有更多的高校开设了音乐专业,面向全社会招收拥有天赋和学习热情的适龄学生。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在当前高校声乐课程开展过程中,无论教材内容还是教学理念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倾向于技术技巧的训练,较多地学习与呈现西方声乐作品,缺乏对中国声乐作品的关注与强调,使学生在学习理念和文化思想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技轻艺”现象。教师将绝大多数课堂教学时间预留给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的训练讲解,而对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社会价值往往少有关注,尤其对于一些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或艺术歌曲的教学讲解浅尝辄止,并未在教学过程中深究细探,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无法感受到何谓“声情并茂”、何谓“以情带声”。除此之外,声乐课程的教学组织方面以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主,由教师主导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和观察机会,使得学生难以体验传统声乐作品在民间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学生只能通过教材文本的谱面内容来学习和表现声乐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即便遇到朝代更迭的情况,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不断传承。传统文化在宫廷和民间之间进行传承和往复,并与民俗文化形成了良好的结合。随着当代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变化,社会文化环境和公众的艺术审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作为传统文化形式和具有民族气质的艺术内容,也面临着许多不适应的现象。自20世纪以来,工业化和科技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原本以农村为聚集地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抑制,造成了诸多传统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形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生态发展根基,进而出现了传承不济的情况。为此,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应当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格局和视角对其进行有力的传承与发扬,促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显然,在诸多措施之中,教育的介入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传承发展形式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不仅可以通过专业化的体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能够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通过普及和创新的双重方式将传统文化和艺术形态融入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之中,以别样的方式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样才能既使传统文化艺术形态得到良好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革新方面取得相应的成果,以双向发展的形式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再度崛起与复兴。

通过上述的归纳与总结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声乐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忽略的情况。同时,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需要空间来促进其成长与发展。在高校声乐课程领域存在的这些较为典型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多方面发展,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求甚解的现象。在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提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方针政策背景下,应当通过有力的教学改革措施促进传统文化在声乐课程中的良好植入,发挥其育人育心的功效。

二、“二十四节气”文化素材如何融入声乐课程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古代人民不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围绕“二十四节气”所形成的古典文化成果不单单有流传已久的“二十四节气歌”,更有以此为核心所写下的大量唐诗宋词作品。其间寄托着古人的深厚情感,更在写作与社会流传过程中形成深层文化元素的交汇。因此,将其作为一扇窗来管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然是十分适宜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谚语和歌曲同样能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实现与高校声乐课程的对接,在高校声乐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教学主体,应当以具有创造力的方式收集、整理和编写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素材内容,促使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良好融入高校声乐课程建设。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收集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内容进行谱曲,通过融入传统调式调性、民族化的旋律线条以及艺术性的伴奏织体形成艺术歌曲的新形态。早在20世纪上半叶,黄自、青主、赵元任等老一辈音乐家便通过传统诗词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方式,创作出了专属于中国的艺术歌曲作品,有力继承了传统“诗乐文化”精神。在当代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应当发扬这样的优良传统,尝试在创作与声乐教学以及音乐作品传播之间形成链条式的联动关系,自主打造优质的声乐教学素材,这样既能够符合教学需求,同时又能使“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信息被悉心收纳,使学生能够在歌唱学习与音乐传播的过程中启发心智,促进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了解和热爱。

在声乐教学内容的制作方面,还应当注重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应当广泛收集相关素材,剖析“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内容以及其背后所携带的丰富资源,进而能够衔接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效果;二是应当在歌曲创作以及教学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各学习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声乐学习进度,使这些歌曲能够与教学之间构成良好的匹配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链条,达到可持续的最佳教学效果。

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其在高校声乐教学领域形成稳定的发展势头。“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收集、整理和改编过程中,应当寻求更为稳妥的方式来打造相应的声乐教材。既要符合传统文化的规则,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承效果,同时也要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则,为当代的高校声乐教学量身定制优秀的作品曲目。同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当将改编或新创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声乐作品有机融入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当中。在这些声乐曲目的选择与创作加工方面,应当尝试运用良好的创作技法,尤其注重在歌词填充方面的传统优势,使这些声乐作品能够体现出卓著的艺术价值,朗朗上口适于传唱,以利于在声乐教学领域的技术传授与艺术表演。对于这些优秀的声乐曲目,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体现其相应的文化特色,展现其传统文化精髓,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三、“二十四节气”文化素材对声乐课程的优化

借助“二十四节气”文化素材的融入,应当尝试从更深层面对当前的声乐课程进行改革与优化。摆脱当前各种实际问题和困境的束缚,使声乐课程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开放,达到更为高效和优质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革新层面来看,应当重点关注围绕“二十四节气”文化素材创作的歌曲内容,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长久以来,高校声乐教学更注重声乐技术技巧相关的内容,往往会忽略有关文化层面的内容填充。因此,应当促使教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查阅、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语言,从作品分析的视角向学生呈现整个声乐作品的全貌,以便学生深刻理解声乐作品,并通过以情带声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声乐艺术作品。包含“二十四节气”元素的作品本身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能够适用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呈现,也便于教师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重深刻体会创作者的文化语言和音乐语言。在声乐课堂改革方面,除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还可以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分析这些声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形态,向学生进行相关素材内容的集体性传授。对于这一类型声乐作品的文化学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因此,可以通过主题化的形式布置相关任务,以个人资料查找或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音乐素材和相关资料,在声乐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相互分享促进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教师在其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协调和主导作用。

从教学视野拓展层面来看,在“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素材的引入过程中,显然为教师预留了更为充沛的文化引导空间。借此机会,应当明确向教师提出文化内容方面的教学要求,并在相关的歌曲作品背景讲解方面给予相应的教材文字注释,方便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传播。如:可以尝试采用“开放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重方式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素材的感知力。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方式邀请传统文化的相关学者、民间老艺人、音乐创作者、社会活动家进入高校课堂,为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尝试“走出去”,引导学生在假期深入探访民间原生态的文化环境,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史料文献、民间传承成果以及歌唱作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他们对于这些文化内容与艺术作品的感知,掌握一手的素材和资料,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融入声乐学习与表演过程中。除此之外,还应当鼓励通过“以演带教”的方式举办“二十四节气”主题音乐会,使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艺术实践与演出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还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二度传播”,惠及更多的高校学生。相关的主题音乐会可以在校内展开,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进行在线传播,这样可以扩大“二十四节气”元素相关声乐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契机。通过筹办这样的主题音乐会,可以促进音乐学科声乐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动。比如:与作曲专业之间的结合,为主题音乐会量身定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原创声乐作品,再通过师生表演的形式对其进行良好的诠释。丰富的形式可以促进更多的相关专业获得实践契机,同时也能够借助这样的机会对高校学生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这对于当前的声乐教学和整个音乐学科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思考和探索。

四、“二十四节气”文化素材对声乐教学评价的提升

围绕“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素材所创作的声乐作品,不仅能够使声乐课程整体的教學方法、呈现形式以及教材内容等发生本质性改变,还会影响到声乐教学末端的评价方式的转型与提升。长久以来,高校的声乐教学通过既定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但是这样的方式本身也许存在着封闭保守和刻板的一面。换言之,在当前的高校声乐评价体系中往往通过期末考试的一次性结果来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而声乐评价的主要方式便是演唱一首声乐作品,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于声乐技术技巧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声乐考评方式看似无可厚非,实则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它会造成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的侧重点发生改变,更多地针对学生的技术技巧来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文化层面的引导。因此,应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中融入更为多元、全面、公正、客观的声乐教学评价体系,将文化元素和艺术性元素融入其中,作为重点的评测指标。

针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素材所组成的声乐教学内容与结构,应当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尝试应用增值评价的方式来为学生量身定做考评指标,以横纵交叉的双重考评视角来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质量。从横向层面来看,主要是分析声乐课程中所需要的指标,包括技术内部的诸多元素以及文化艺术层面的指标内容,不仅需要通过面试形式考查学生的技术技巧掌握情况和整个作品的完成度,而且还应当通过笔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于本学期所学声乐作品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与此同时,在考评体系中还应当设置现场问答环节,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如何理解这些文化素材,又如何将其融入声乐作品学习当中。这样的考评方式能够避免单一的声乐面试中学生无法全面表达自己所学这一问题,同时在这样的考评体系中也可以为“二十四节气”相关声乐作品量身定做考察内容,关注学生对这一类型化声乐作品的学习效果和文化感知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纵向考察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个人的进步情况。众所周知,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高校学生在入校之初的学习经历不同,声乐天赋和技术技巧掌握能力也不同,因此单纯通过横向考评方式进行声乐考核,显然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考评也不全面。通过纵向考察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在整个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变化,了解他们的成长和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多个节点来考查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通过“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声乐作品内容了解学生的文化感知和受教育情况,这样能够充分形成一条纵向的考评体系链条,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情况以及学习进展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干预。这样的评价方式也突破了长久以来单一的考查模式,能够将更多的声乐教学问题解决在进程中。尤其在这样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中,能够展现出高校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发展情况,充分认可他们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作为一种创新,对于“二十四节气”相关声乐作品学习情况的考评,还可以尝试建立多专业方向之间的联动,以声乐专业学生为核心,达成与作曲专业、器乐专业和舞蹈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为每一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量身定做相关的素材,再通过适宜的考试方式,促进他们对于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有全新的艺术形态出现,也会不断产生新的审美焦点。但需要谨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应当获得良好的继承、传播与发展。“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与当代高校艺术教育进行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通过“二十四节气”与声乐课程的结合,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家宁.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极光,2019(09):26-27.

[2]刘伟.从“文化理解”角度谈高校声乐教学[J].艺术教育,2019(05)46-47.

[3]李进.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艺术科技,2018(06):234.

[4]刘娥.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文化[N].深圳商报,2018-02-09.

[5]李迎辉.二十四节气与地方民俗文化教育特征探讨——评《二十四节气民俗》[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119.

[6]鄞诗雨,文卫民,谭菁,等.二十四节气儿童美育研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03):141-143.

[7]李义源.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3(07):104-106.

作者简介:魏文文,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名称: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与演唱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KCJS06。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等3则
别把“二十四节气”当成古董摆设
“二十四节气”映象剪影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