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把“二十四节气”当成古董摆设

2017-03-01梁勇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2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芒种立夏

梁勇

【适用话题】文化遗产 沟通 文化交流

“二十四节气”究竟是怎么回事,细想起来并不简单。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并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从命名可以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并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配合表示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提示着温度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则通过水的形态,反映不同的气温与降水量;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以鲜明的物候提示农事。

上海地区流行一句俗语:白露赤膊当猪猡。它说的是,白露节气到了,白天也开始凉了,继续光着膀子会影响健康。又如,“芒种芒种,样样好种”,提示农民抓紧时机投入农事。

但是随着“地球变暖”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工干预等因素,节气变化与实际的季节变迁存在误差。既然不是非常准确,那么“二十四节气”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今天,它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内在激励着民族精神。例如,“一年之计在于春”,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大雁南飞、春燕归巢”,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

同时,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们仍然无法完全脱离“靠天吃饭”。而有“节气指南”,农业的品质和丰收就更有保证。作物“不违农时”更受市场欢迎,务农者的收益乃至家庭幸福也就更有保障。

此外还要看到,节气是中华民族众多节俗的依存。中华民俗与节气相依相融,立春对应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摘自《解放日报》2016年12月06日)

【素材分析】古董只能用来观赏吗?非也,就如“二十四节气”,它可以被称为古董,但是却不能仅仅是摆设。希望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芒种立夏
立夏喽,碰碰蛋
芒种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夏至
立夏
Début de l’été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