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性创作融入高校油画教学的美育价值研究

2023-05-21林历陈丹艺

艺术评鉴 2023年8期
关键词:油画教学美育高校

林历 陈丹艺

摘要:主题性创作不仅是民族历史叙事重要方式,也承载着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价值。从中国油画发展的历程来看,主题性创作已成为检验艺术家造型和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更为中国油画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新时代以创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诠释当下的时代精神,已成为美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命题。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美育建设实际,面对高校油画教学现状,以主题性油画创作为着力点,探索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油画教学模式及美育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主题性创作  高校  油画教学  美育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8-0094-04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在《论绘画》中曾提出:“画家的伟大事业是处理某种具有纪念碑意义的题材”。当代,从题材的角度来看,主题性美术作品无疑是最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它能够表现严肃的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或具有重要寓意的事物,不仅是一个民族历史叙事的重要方式,也承载着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主题性美术作品消弭了社会不同群体的审美“区隔”,是群体记忆、情感和价值观的艺术传递。“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中国主题性美术作品是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重大社会历史题材作品,是融精神性、人民性、时代性于一体的传播媒介。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通过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对社会发展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作用,对国家文明和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一、主题性创作与中国油画的发展

传统上将油画作品根据创作内容的主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以及历史画,又名故事性绘画。历史画的主题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时期、文化环境和政治背景下,历史画中主题的选取和判断皆反映了其时代特色。17世纪的法国画家普桑是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历史画大师之一,他终身致力于历史画创作。由于当时文化精英阶层对“崇高”之美的偏好以及“尚古”的社会风气,他抵触为同時代的人物画像,其历史绘画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和希腊、罗马的重大历史事件。普桑具有英雄“崇高”之美和历史庄重气息的艺术风格成为法国学院的重要典范,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伏尔泰曾赞道:“一幅普桑的绘画或一出优秀的悲剧比宫廷记录或战争叙述更具有千倍的价值。”18、19世纪,欧洲历史画在绘画技巧和艺术创作观念等方面都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作品多为艺术家受皇室、国家、宗教团体等赞助人的委托所作,如:委拉斯凯兹为菲利普四世家族创作的一系列肖像画,以及杰克·路易斯·达维特为拿破仑一世创作的诸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迄今仍是美术学院学生学习主题性绘画时重要的学习范本。

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的崛起扩展了历史画的边界,创作者们提倡歌颂“去中心化”“去英雄化”的“平民史诗”,作品多取材自现实生活,善于体察与捕捉当代社会中有意味的场景。历史画能够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需归功于20世纪的苏联艺术,“主题性”一词及其概念是从俄文译介而来。主题性油画创作起源于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主题性创作”,特指与国家政治需要、宗教信仰、历史时间、社会现象、文化需要相关的具有鲜明创作主题的作品,“主题性创作”与其所处的时代特征联系紧密。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高尔基等人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气助推下,苏联涌现了大量经典的主题性油画作品,如:В.А.谢洛夫《1917年11月列宁在第二届苏维埃全俄代表大会上讲话》(1955年)、索科洛夫-斯卡利亚《向冬宫突击》(1960年)等。这批作品充分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体现出了历史画厚重的人文底色,在“英雄史诗”和“平民史诗”两种风格之间实现了一种巧妙平衡,其风格亦由此呈现出集体主义美学特征。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油画这一源于西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塑造以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中国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一项重要方针。1951年,在王冶秋先生的提议下,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的第一次主题性创作活动中首次纳入油画,其间诞生了罗工柳的《地道战》(1951年)、董希文的《开国大典》(1953年)等一批经典油画作品。将油画家集中在一起进行主题创作,这在近现代的世界美术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创作方法、创作理念等方面均有建树,成绩斐然。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切下组建成立。可以说,主题性创作正式掀开了中国油画向现代化、民族化迈进的壮丽篇章。油画能借助主题性创作的东风而兴起,源于其具有一种艺术叙事媒介的特殊吸引力。油画的写实性,以及其在色彩混合与明暗处理上的灵活性和细节表现上的优越性,能将英烈精神和民族气节以生动写实的艺术形象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使其成为表现历史主题和勾勒英雄人物的理想媒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主题性油画创作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价值。它所开创的新风貌、新格局,使中国油画自民国以来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油画民族化气象开始逐步显现。主题性油画创作创造了新历史,其中蕴涵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题材的创新、风格的确立和语言的成熟上,更体现在中国对建设本民族文化体系、美术体系的不懈努力上。

现如今,油画已成为我国主题性创作工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国家级的多项主题性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中,油画作品的占比均保持四分之一以上。我国著名学者张晓凌先生认为,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关键,就是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精神样貌以“史诗性”的视觉图像呈现给观众,其本质上是历史观、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主题性油画作品最大的美学魅力,便来自这种将“史实升华为史诗的过程”。他认为,“史诗性”是历史与艺术、事件与虚构、文献与想象相结合的叙述方法,比“史实性”记述更具有艺术性、哲学性和想象力。主题性创作是历史的艺术再现,既是对过往历史的考证研究,也是艺术家通过想象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例如:《狼牙山五壮士》(1959,詹建俊)、《古田会议》(1960,何孔德)、《启航》(2009,何红舟、黄发祥),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并非事件的亲历者,创作时也无诸多资料可供参考,但他们能够凭借对人物形象和事件场景的成功营造,虽未描绘“历史的真实”,却体现出了“艺术的真实”,反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其叙事张力远超纪实性的影像或文献。这种“史诗性”的叙事方式成就于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的油画创作传统,其经历了18世纪新古典主义和19世纪现实主义的洗礼,于20世纪的苏联达到了顶峰,并通过一批留法、留苏艺术家如徐悲鸿、董希文、罗工柳、詹建俊等传入了中国。油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华民族文化以及时代精神、民族记忆交融辉映,由此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画作品的风格基调。

二、主题性创作融入高校油画教学的美育价值

青年时的价值观塑造将影响艺术家一生的创作发展走向。著名艺术家何红舟先生曾在其文章中真切地回忆道:“80—90年代,年轻艺术家集体陷入了新潮思想、先锋试验与学院派教学体系的矛盾和迷茫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涉及教学中什么在真正起作用的问题,老师的引导变得很重要。’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的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通过艺术的教育’,对公共美育和社会文化事业建设而言,其是塑造新一代艺术家技能技法、艺术观念甚至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鉴赏家赵希鹄曾言:“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代入现代语境可理解为,画家的创作需兼具对文学、艺术史的研究,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但事实上,目前高校的油画课程体系侧重在创作技能上的单向度教学,对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横向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学和创作上多推崇西方个人化的审美倾向和创作立意,缺乏对时代深层次的思考和洞见。我国文艺创作正面临着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同质化趋向的挑战。青年学生的艺术创作需要正确的思想精神引导,避免产生审美取向迷茫、价值体系紊乱、创作行为浮躁等现象。

油画这一舶来画种要实现在本土的创新发展,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资源,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油画艺术话语体系。蔡若虹先生在看待中国美术的发展路径问题上曾经谈道:“美术的历史道路就是民族传统的道路,由历史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气派、民族的独特形式和风格,以及体现这种形式、风格的表现手段和技术方法,都是铺成传统道路的可贵的基石。我们社会主义的美术就是要建立在民族特点的基石之上。”这段半个世纪以前的观点,今日看来仍旧引人深思。当国家物质发展愈加繁荣时,就愈要在艺术创作的立意上“不忘初心”,提醒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时刻不忘对历史中苦难和辉煌的回溯,用充沛的激情、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画面、生动的笔触,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用艺术的语言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史詩”传颂给后人,从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主题性创作传统对中国油画继承和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西方主题性油画创作自现代主义以后开始逐渐没落。反观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艺术研究单位重视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组织和研究,在人才培养、资金和宣传等各个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2012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成立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将新时代主题性油画创作引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礼赞新时代——主题性美术作品展览”等众多创作项目,在国内掀起了主题性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热潮。德国艺术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最私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而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才最值得信赖,因为它是无意而为的。”今天,“主题性绘画”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概念,包含了20世纪以来,以中华民族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广大人民生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现象。主题性油画创作的真谛就是要反映时代的真、善、美,保持其文化品格和高雅品位,体现出记录历史、讴歌时代的巨大社会现实意义。主题性油画创作或通过直观写实的创作题材给予观众美的浸润,或通过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题材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感染人心、引领时代新风的旗帜作用。正因为此,高校油画教学有必要将主题性创作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引导新时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符合广大人民审美趣味和需求的、顺应时代浪潮和风尚的优秀油画艺术作品,延续中国油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具体来看,主题性创作融入当代高校油画教学具有以下美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油画创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建设“新文科”的大背景下,高校美育应更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而不是机械性灌输技法。然而,目前高校油画教学课程多以技法教学为主,授课内容多为临摹、写生等,学生在构思立意、素材收集环节必备的文本资料信息分析能力、提炼能力皆有待提升。主题性创作通常采用协作式、项目制的形式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形成“工作室思维”,即将项目企划、主题选定、影像及文献收集、人物场景设计、草图绘制、作品的审定等各个阶段拆解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可习得相应的技能,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因此,围绕主题性油画创作,鼓励学生以跨学科学习为手段,融合历史、文学、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图像学等多门学科,赋予传统油画创作以全新的立意站位,能够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与艺术创作过程中丰富知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从这一点来看,综合类、师范类院校因为有着完善的人文学科人才、科研资源配置,所以在跨学科、项目化的主题性油画创作教学组织上占据着较大优势。

第二,实现正向的艺术创作价值观引导。主题性油画创作中最重要的步骤在于确定作品所需要描绘的特定时空中某一事件“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为了达到这种叙事效果,艺术家需要对其所描绘的主题具有深刻理解和剖析,从而充分调度明暗关系、空间关系、人物关系等,在无声、静止的画布上编排一出“大戏”。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实现了创作者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等严肃、宏大主题背后蕴含着的价值观的内化、升华。即使主题性创作的内容选择可能是历史的,但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却具有实在的当代性。“由真实历史的激发和启示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成为创作一件艺术作品的前提。”对于艺术家来说,一切创作大都具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对于以艺术作品来表现真实历史的主题性创作来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照搬历史,而是为给当下及未来提供参照和经验。除此之外,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传承,在每个时代都会有所不同。如何以当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诠释这些优秀品质,是艺术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创作这类题材作品时,艺术家应该以当代人的精神来观照主题性题材,从而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因此,主题性油画教学课程能够充分引导青年学生将党史、国家历史重要事件、国家重要成就、国家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广大人民生活等主题以当代视角进行审视与构思创作。创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洞悉社会潮流,贴近时代生活,创作出凝聚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气象的作品。

第三,实现“以美育人”的思政阵地建设。主题性油画创作融入高校美育能够充分发挥院校的地域优势。将主题性油画创作教学与地方史、地域特色人文相结合,鼓励学生用油画的艺术语言叙述和记录“地方志”,这种主题性油画创作的“地方志”所具备的“史实性”能够与文献资料形成互文联系,同时,其超越了对史实的编年性记述,是展现地方历史文化与区域特色风貌的最佳范例。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近年来,其通过搭建以老、中、青三代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心的主题性创作教学团队,在油画创作教学中融入了區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带领学生创作了一批具有闽地特色的历史“闽人”画像,填补了区域图像地方志和人物志的空白。这些由学校教师团队创作的多幅主题性油画作品被省内各级美术馆、纪念馆收藏,成了福建省“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中的重要艺术成果。此外,可以以学校美术馆定期展出主题性油画创作课程优秀师生作品的形式,在校内建设固定的思政宣传阵地,让展览成为学校乃至当地思政教育的延伸课堂。在展览中展出作者收集的素材、创作草图、珍贵文献等,能够再现主题性创作过程,将作品立意与创作者真实生活经历相融合,实现以生动形象的艺术美感染人、以可感知的艺术作品感动人的美育目标。

三、结语

从中国现代油画自身发展看,主题性创作对于推动油画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主题性油画创作具有重要地位。“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伟大的民族会用“艺术之书”撰写历史,因此从他们的主题性美术作品中可以读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当民族珍贵的精神信仰重新在新时代发光发热时,其便成了当下迷茫浮躁的物质世界中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主题性油画作品一直承担着凝聚民族精神、建构民族信仰的重任,它不仅是检验艺术家造型和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也为中国油画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延伸提供了基础。如今,培养新一代主题性油画创作艺术家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面对高校油画教学现状,高校美育工作者应积极结合我国美育建设实际,以主题性创作为着力点,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油画教学模式及美育发展新路径,鼓励新一代艺术家投身于用艺术赞美国家辉煌、用热爱传颂民族史诗的伟大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晓凌.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9,15.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曹意强.艺术与历史: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和西方艺术史的发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71.

[4]张晓凌.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谈[J].艺术市场,2021(04):22-33.

[5]何红舟.我与历史画创作[J].新美术,2021(01):16-25.

[6]蔡若虹.和时代一同前进的美术创作[J].美术,1960(03):5-9.

[7]曹意强等.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方法、理论与意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35.

[8]范晓琦.新时代主题性油画创作的美育功能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年.

作者简介:林历(1971—),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色彩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习近平新时代美育思想在师范院校主题性油画创作教学中的融合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JJKBK21-080。

猜你喜欢

油画教学美育高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论油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于油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美育教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