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 玉

2023-05-20潘文

湖南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青玉苇叶粽叶

潘文

青玉一裘蓝灰的棉麻长裙,立在小院的栅栏边。她高高举起的那串粽子,就在明媚的阳光里晃动着,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其实就是最为普通的粽子,但却是我最喜欢的。那串粽子,每一个都小巧玲珑。尖尖的角,将粽子拉伸得格外秀气。像深山里的女孩,清新脱俗。青绿的粽叶,虽然经过了浸煮,但在四月清亮的天空下,仍然透着鲜活的光泽。

她进院子,并未将手放下来。初夏和煦的风吹过那些粽子,它们便在她的头上方欢蹦乱跳,窃窃私语。

“终于记得给我送粽子來了?”我倚着门,揶揄道。

“真是忙不赢,姐姐。你看,端午一过,我就来了。我心里惦记着呢。”青玉也不恼,嬉笑着,和那串粽子一道从我衣袖边钻进门来。

青玉小我二十来岁,每次见面,她都拎着一串粽子。认识青玉,也缘于粽子。那是一个周末,几个闺蜜相约去道源湖。虽已是初夏,所见却仍是一脉春色,沿着小路走进湖光山色,两侧芳草菲菲,垂柳依依,绿树蓬勃。抬眼望去,宽广的湖面如翠玉般卧在山岚之间。天空特别清纯,水鸟时而横空飞过,或是轻巧地掠过湖面。

青玉从苇叶间抬起头来,她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飞鸟。飞鸟消失在茫茫天际,她眼里的惊喜也慢慢暗淡下去。青玉在湖畔割苇叶。正是芦苇生长最茂盛的时候,漫漫一湾,高低错落,挨挨挤挤,一直蔓延到路边。那深深厚厚的苇叶将她整个儿藏起来了。

我们好奇,便待着不走。见她吃力,就帮着将割下的苇叶接过来,齐好,码在地上。其间也少不了零零碎碎的对话。

她告诉我们,苇叶是为包粽子用。正好放假,就帮家里屯点。彼时的青玉,不过是十二岁的女孩。她那娴熟的动作,丝毫看不出劳作的生疏。没多久的工夫,地面上的苇叶就砌得高高的了。

“回去吧,很多了。你家住哪?我们帮你送回去。”

从湖畔边狭长的山沟往里走,窄窄的泥巴路,两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小路转弯,流水淙淙,从山间弯弯绕绕下来。正好有个稍稍宽阔的地带,青玉家的泥土小屋就落在那。依着墙,是过冬前存留下来的柴火。挨墙堆着,一大片。青玉说,那是大雪压垮的枝丫,干透后,她和奶奶捡回来的。

“煮粽子要很多的柴,这些都不够。”见我们诧异,青玉腼腆地笑笑。

屋子的另一边,栅栏围着几畦菜土。正是端午前,各样小菜青葱翠绿。门未关。走近,清香扑鼻而来。是粽子的味道,纯净、质朴,混合着乡野淡淡的泥土味。

听说来客人了,青玉的奶奶赶忙从屋里出来。她着一件蓝布起碎花的衣服,青色裤子,挽着头发。六十岁不到的光景,干练、清爽。她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倒水,寒暄,丝毫没有拘谨。隔一会,她又进厨房看看。我们知道,她在煮粽子。满屋的粽香萦绕,细细密密,疏而不淡。

道源湖村依山临水,得天独厚。历代都有包粽子的习惯,后来粽子成为他们营生的主要方式。不仅家家户户都会包,还有些青年男女不甘寂寞,带着传承下来的手艺走南闯北去谋发展。

青玉奶奶有些自豪,但似乎又有些无奈:“可惜丫头不愿意,她想念书。”说话间,青玉提着一串粽子出来了。那串粽子,突然间就让简陋的泥土屋熠熠生辉。

时间从指缝中溜走,留下一抹不经意的柔情。如今的青玉,正是婀娜扶风巧笑嫣然的年岁。

虽然过了好些年,但青玉常常会记起我。即便再忙,她也会抽时间拿一串粽子过来。

她的粽子,已经行走在全国各地,有的甚至飞到国外。她给客户的粽子,各式各样。但带给我的,永远都是我喜欢的碱水三角粽。她熟悉我,知道各式各样的粽子再精美,终归不是我所渴盼的儿时味道。

钻进门来的青玉,在我前面转了一圈,然后把粽子放到我手里。她用刚刚余出来的手捏了捏我的肩膀:“看看你,又长胖了些,要记得锻炼哦。”说完,咯咯地笑。

这是双习惯了做粽子的手。捏在肩膀上仍能感觉到力度的匀称和稳健。

“听说你们粽子村上央视了?”想到前几日看到的新闻,我随意一问,“你们的粽子销量好不?”

“当然,能不好吗?我们村现在可出名了。就是生意太好了,忙到节后才有空给你送粽子来。”

褪下工装的她,袅袅婷婷,温婉雅致。但说起粽子,她便满眼放光。青玉喜欢做粽子,却不为此所困。她向往的是美好的生活,所以时刻都不曾忽略路途的风景。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将别人眼中单调枯燥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上次特意去看她,她在露台上晒太阳。那是道源湖村的一个民宿。沿湖而行,经过青玉小时候住过的泥土屋,再跟着崭新的油砂路蜿蜒到半山腰,一眼就看到了悬在半空的、土砖砌墙的民宿,宛若仙居。

青玉在挑出的露台上朝我扬手。晨雾尚未散去,在山腰里飘来飘去。

青玉没有远嫁,男人也在道源湖村。他们一块打拼,共同经营粽子生意,早就住上了洋式别墅。青玉娘家,也很早就从泥土屋搬到湖边的新家去了。

那个泥土小屋还在。只是奶奶不在了。青玉说过,留个念想吧。只要想奶奶了,就进去坐坐,偶尔也住住。

青玉小学毕业后,奶奶虽然想青玉帮衬,但终究抵不过孙女温柔而又坚定的倔强。青玉搬动了老师。老师踏进青玉家泥巴小屋时,也给青玉和她弟弟带去了两大袋的学习用品,还有几百块钱的生活费。

青玉奶奶过世后,我也随青玉去过泥巴小屋。青玉将它收拾得干净利落,在屋子周围种上了花草。月季和金银花将竹篱笆缠了个严严实实,远远看去,像是童话里的森林小屋。

屋内,粽叶在高高矮矮木制的架子上铺着,散发着特有的清香。青玉说,她用这储藏粽叶。如今没人砍柴火了,山里的粽叶多了,她每年在粽叶繁茂的时候就会差人去摘些回来。

满屋子的粽叶香,就像奶奶的味道。奶奶和粽叶打了一辈子交道,她留给青玉的,就是棕叶弥香。

“如果不是我的泥巴小屋里摆满了粽叶,我还真想把我的客人带到那儿去呢。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们家的粽子是在哪儿起源的。”青玉将身子靠在露台的栏杆上,极目远眺。

我们在露台坐着,品茶,也品粽子。冬日的阳光格外亲切,到处明晃晃,却一点都不蜇人。青玉说她极喜欢这样的时光,这是做粽子的时候享受不到的。她喜欢挣钱,也喜欢有品质的生活。

“过年了,就要忙碌了,一直要到端午节后。每年的这段时间,都在围着粽子转,不仅我们,整个道源湖村都是这样。我们的村书记会催着我们跑。”她嘻嘻笑着。

青玉做粽子是出自内心的喜欢,而她的祖辈父辈却不同。他们将粽子换作青玉和弟弟的学费,将一只只卖粽子的钱积攒起来,想有朝一日能够把泥土小屋换成红砖瓦房……念书时的青玉常常会很想爸爸妈妈,和同村的很多孩子一样。但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很少在家,他们带着家族传承的手艺,去往全国各地。在某个城市的街角,拖上三轮车,架上蒸锅,靠着一双手,撑起全家人的生活。他们像虫泥一样,匍匐而行,在最混杂的人群里盘旋蠕动,等待还乡的那一天。而这群孩子们的童年,就留给了爷爷奶奶。他们跟在爷爷奶奶后面,翻晒糯谷,捧回粽叶,煮食粽子。长大一点,还可以帮着插秧、割粽叶、包粽子。都说道源湖的孩子,没有哪个不会包粽子,没有哪个没打过粽叶的。

念到初中,奶奶包的粽子愈来愈多。只要放假,青玉和弟弟也成了半个劳力。青玉包粽子的手艺也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奶奶是她第一任老师。那段时间,我每年会去青玉家一两次。几乎每次去,都看到他们在屋里包粽子。

一个下午,太阳快落山,我急着去给快要放暑假的姐弟俩送些书。进门,看到桌上放着一盆浸泡过的糯米。桌子旁,摆放着盛满粽叶的箩筐。夕阳的余晖,斜照着板凳上的一老两小。

“知道我们为什么和别家不同,用苇叶吗?”奶奶问青玉。

“粽叶少,苇叶多,又近。”

“还有一点你们不知道吧?苇叶更清新,经过蒸煮后,香气更浓郁,并能渗透到煮熟的棕子里。”奶奶说。

三两片叶子,在她的手里顺排,折成三角形,装米进去,顺角对叠,剩两段尾巴打成小结。两三下的工夫,一只玲珑的三角粽就成了。

包这么多粽子,要想不手忙脚乱,不是行家里手还真不行。奶奶生了双好手,灵巧得很。同一盆米,别人要窸窸窣窣包半天,她说笑间就把一盆米玩转成了两盆粽。看着奶奶娴熟的手上功夫,青玉突然就喜欢上了包粽子。她不再觉得那是累活。这种感觉后来伴随着她的每一个日子。虽然那时的她并未曾想到,她也会和奶奶、父母一样做粽子的买卖,而且会因此拥有美好的日子。

真正的转机,源于父母归来。

青玉要高中毕业了,弟弟也面临着中考,奶奶也年岁大了。青玉家的粽子做得愈来愈少,只是抓住端午前的时机做一点,邻居们帮着拿到街上去卖。

村干部到青玉家的泥巴房子里来了。他们告诉奶奶,村上引进了企业,准备做食品加工,其中也有粽子。

“大牛妈,叫大牛两口子回来吧,一走好些年,孩子跟娘隔久了不好,您也年岁大了,家里要有个主心骨呀。哪方水土不养人?以前村里穷困,闭塞。现在公路修到湖边来了,以后还可能修到你屋门口。”

村干部看青玉奶奶眼圈有些红,又掏心掏肺地说:“外头千好万好,哪有在家里好喔,都奔四十岁的人了,没必要在外折腾了。叫他们回来,您老也得享享清福了。”

这样,青玉的爸爸妈妈回家乡来了。

既是回来,他们便筹划建新房。多年打拼的钱,已经足够建个简单的二层红砖房了。如果逢上雨天,夫妻俩还可以到村上厂子包粽子。高考结束,青玉也加入了做粽子的行列。不用自己去卖,只要勤快点,一个暑假,足够青玉攒够上大学的钱。何况在厂子里,像她这样的粽子姑娘还有好多个。

一天晚上,青玉在屋外乘凉,听到奶奶和爸爸在争执,奶奶似乎很生气。

“怎么又不建房子了,我老了,就盼着从这搬出去。死之前没住上楼房我死不瞑目。建什么厂子?那厂子是说建谁就能建的?你不想这么多年挣的那点钱都打水漂吧?”

“村长说了,会帮我们想办法贷款的。房子不是不建,就是推迟两三年。”爸爸也有些急,但又不敢把话说得太重,“你就放心,我有把握,每分钱我都会用到实处,都会赚回来。”

虽是盛夏,但山冲冲凉风习习,很是舒坦。青玉突然就兴奋起来,平日里不爱言语的老爸,忽然间就在她眼里高大起来。有一些说不出的情愫在她心里萌动,到底是什么,她又说不清楚。

接下来的对话淡了下去,慢慢归于平静。但青玉心里始终被某种东西充盈着,她似乎看到有一颗种子在奋力地冲破泥土,慢慢露出嫩绿的翠芽。这种意外的喜悦让她猝不及防而又兴奋不已。

简陋的厂房真的建起来了。奶奶却健朗起来了,浑身似乎还有用不完的劲。她忙里忙外,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一点不让大牛两口子操心,让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厂子里。

青玉在大学学的是营销。毕业后,村书记说:“丫头回来吧,和你爸妈一起创业。加油把家乡的粽子产业推上一个台阶。家乡缺的就是有思想有知识的年轻人。”村书记话一出口,青玉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多少年后,我曾问她:“你回到老家,传承着祖业,你不后悔吗?”

青玉好奇地看着我:“为什么后悔呢?我是真的喜欢。我想,我当初的义无反顾,其实是因为早已深入到骨子里的情结。”

三年的时间,青玉家的厂走得很顺。虽然规模不大,也没有辉煌的业绩,但在奶奶和爸爸妈妈看来,也足矣。

初生牛犊不怕虎,青玉却还想闯闯。

传统做法虽然经久,终究还是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南北风味各不相同。枣粽、麦粽、咸肉粽、火腿粽五花八门,各具其妙。粽子文化的深厚,让青玉始料不及。她一类类品尝,一样样琢磨。如同小学生,反反复复向村委请来的嘉兴师傅请教。随着在工艺、选材、品种上的不断摸索,青玉家粽子的销路逐渐打开,开始运往周边县市的批发商、超市、酒店。

青玉父母终于松了口气,把担子交给了青玉。自己转而专心建新房。

生活愈来愈好,青玉不再要为生計而奔波。奶奶一次次拉着她的手说,丫头,奶奶有生之年能够住上这样的洋房,奶奶开心呀。你也不要那么拼,交给你男人去做,他能干着呢。你呢,有时间常回来陪奶奶享清福。

青玉知道,她只是喜欢,因为喜欢而无法放下。粽子似乎成了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默默流淌在她魂灵里的深厚文化,是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坚韧精神。

任何源于喜欢的,还总能有些意想不到的境界。

“每年端午节前,有些粽子我是一定要自己包的。而且一定要在家里包。”青玉告诉我,虽然在自己的厂内,她只是负责营销,但是每到端午,她就想像小时候一样,跟着奶奶包粽子。

青玉包粽子很讲究。糯米总是要选上好的、特糯的那种。她说那样吃起来更软更有韧劲。粽叶也喜欢亲自去采摘,一根根理好,仔细剪去头和尾,用流动的水洗干净,再用适温的水烫一下。

“烫的水温很重要,不能烫得太老了,也不能烫得太嫩。太嫩了不好包,太老就黄了,包出来的粽子不但不好看,而且香味也不浓了。你看,我们家的粽子是不是特别好看?我们的企业是很注重细节的哦。”在直播间和抖音里的青玉总喜欢带点俏皮。

有时,青玉还是会采些苇叶。

道源湖周边湿地苇塘多,苇塘里大片的苇子随风摆动,它们裹着滚动的一大团一大团带有泥土味儿的清香。这种特别的香味,长大后的青玉从未能忘,即便后来奶奶过世了。那种清香,就和粽子煮熟的香味一样,永远弥漫在夏天的晚风里。

从青玉家的花园进去,是一栋典雅的别墅。院子里,石榴花正开得欢,还有青稚柚子的清香。曼妙的凌霄花爬满了围墙,花间蝶舞翩跹。再往里一点,有间别致的小木房。虽然小,但很有味道。还没进去,粽子香味就扑鼻而来。那是快煮好的粽子,是苇叶和米混合的香气,那些苇叶,此刻应该正由翠绿变成褐色,而袅袅蒸汽应该正从锅与盖的缝隙里飘了出来。

进门,依然是青玉曾经的泥土小屋的模样。

木房一边横挂着的竹篙上,挂着一串串青绿的粽子。就像挂着一串串风铃。青玉和她的两个孩子,正专心地包着粽子。阳光透过玻璃,从头顶落下来,落在他们宁静的美好里。

责任编辑:易清华

猜你喜欢

青玉苇叶粽叶
粽叶飘香过端午
裹粽子
裹粽子
乞丐和狗
简述《四方青玉》的艺术特点
摘粽叶·剪粽叶
血路
粽叶林里的母亲
包粽子
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