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皖中地区乡村旅游竞争力研究
2023-05-19严玲玲
严玲玲 雷 宇
( 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 233300)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广大乡村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1]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发展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安徽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发展起步较晚,皖北、皖中、皖南三个片区发展不均衡,[2]而且各地存在单打独斗现象,没有发挥皖北、皖中、皖南的区域文化特色优势。目前安徽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来自本省,长三角等其他省市游客前往安徽体验乡村旅游的人数不多,人均停留时间较短,人均日消费较低,安徽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较周边江浙地区相对薄弱。
鉴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笔者选取了皖中地区四个地级市,即合肥、滁州、六安、安庆进行针对性研究。自“十三五”以来,皖中四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截至2021年,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国家级示范村18个、省级旅游强县5个、优秀旅游乡镇8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23个,打造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2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23家,[3]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是皖中四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存在同质化建设、品牌打造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客观评价皖中各地市乡村旅游竞争力,明确其优势,找到其短板,提出发展建议,对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国内外学者都有相关的研究。Ritchie于2000年提出“旅游地竞争力评价模型”,该模型从核心资源、支撑条件、限制和促进因素、微观和宏观竞争环境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4]Crouch于2003年运用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5]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国内学者掀起了研究乡村旅游评价的热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凤卓等(2022)运用因子分析法,从资源禀赋、公共交通、社会经济、旅游市场、消费水平五个因子,对长三角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6]彭姣(2019)等运用解释结构模型,从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竞合协同、营销、品牌和客户满意度进行评价;[7]武少腾(2019)以四川为例,从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四方面评价乡村旅游发展水平。[8]具体到安徽省,目前笔者还未找到专门针对安徽省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文献,因此,笔者此次选择合肥、滁州、六安、安庆四个地级市进行研究,具有开拓性和针对性。
一、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是一件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指标选取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9]根据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笔者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具体如下(见表1)。
表1 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皖中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一)数据来源及可行性检验
笔者查阅2020年和2021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合肥、安庆、六安、滁州四地的统计年鉴及社会发展公报,运用SPASS20软件进行分析。
一般运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结果来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大于0.5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检验结果可知,KMO=0.725>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为0,结果显著,说明该研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总方差解释
按照方差贡献率超过85%,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四个公因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总方差解释结果
(三)因子选取与设定
根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3,将各因子上有较高负载的变量汇总,提取出四个公因子,如表4所示:
表3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表4 因子的提取
乡村旅游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原始指标A1-A4都是反映乡村旅游资源的指标,在公因子F1中得到体现,所以将此因子定义为旅游资源因子。
乡村旅游项目需要不断的开发与资本投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收入总量、客源市场规模等都决定了乡村旅游是否能持续开发与发展,原始指标B1-B4在公因子F2中得到体现,所以将此因子定义为发展潜力因子。
接待能力是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重要因素,原始指标A5-A6,C1-C3以及D1-D2都是接待能力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是否有良好的接待游客的硬件环境、足够的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满意度,关系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将此因子定义为旅游接待因子。
再好的旅游产品也要营销,要进行市场推广,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对乡村旅游产业时发展至关重要,原始指标E1-E3以及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D3都对市场推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将此因子定义为旅游推广因子。
(四)运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表2得到的四个因子各自的权重,运用公式F=0.31823F1+0.25364F2+0.19282F3+0.15263F4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合肥、安庆、滁州、六安四个地级市乡村旅游产业的综合得分,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皖中四市乡村旅游产业综合得分
从表5中可以看出,从综合得分来看,合肥得分最高,安庆次之,滁州排第三,六安最低。从各个因子具体得分来看,旅游资源因子,安庆得分最高,滁州次之,合肥与六安更次之,这是由地理条件与历史文化决定的,安庆作为历史名城和安徽省原省会城市,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旅游资源。同时这也说明安庆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讲好安庆故事方面大有可为。在发展潜力、旅游接待与市场推广方面,合肥都得分最高,说明合肥作为安徽省现在的省会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点城市,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滁州地靠南京,在地理方面优势明显,也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旅游接待、旅游推广方面还要加强。六安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在旅游人才聚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皖中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根据笔者构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来看,皖中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有待加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将有利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广大游客的需求结合起来,是值得思考的,建议如下:
(一)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走文旅融合之路
皖中地区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2012年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古民居、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古民居就榜上有名。[10]合肥、滁州、六安都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讲好生态故事,吸引沪、苏、浙以及安徽本地的游客,到乡村放松身心,休养生息,大有可为。
自然景观是独特的资源禀赋,但是要吸引游客,要和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吸引力。[11]建议将安庆的黄梅戏戏曲文化与当地风景结合在一起,共同开发具有特色的黄梅戏剧目,吸引游客和黄梅戏爱好者前来观看;将滁州小岗村“改革第一村”的政治特色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吸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目标顾客来此研修、参观。
(二)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打造特色品牌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各地财政积极支持,加大乡村旅游开发投入。不仅包括资金投入,也包括人才、科技、政策投入,积极利用外部资金、市场、科技和人才资源,通过招股、招标、提供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并重点扶持一批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以六安市为例,六安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可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红色+乡村”复合型旅游经济。六安金寨县红军广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亲临此地,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六安霍山大化坪镇红色纪念园,是开展党史教育、革命教育、青少年活动的极佳场所。立足六安红色资源,打造特色“大别山”品牌,吸引长三角一带的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前来开展活动,接受革命教育,同时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以大别山为依托,将皖西烈士陵园、金寨县红军广场、天堂寨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红25军和28军旧址等串联起来,培育成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三)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
乡村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是周边城镇居民,游客来到乡村,大都是为了远离城镇、放松身心。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服务是否到位、接待是否满意。直接决定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上,保证主要交通道路的畅通、平坦、宽敞,增加旅游厕所的数量、保证其干净卫生,提供特色民宿和农家乐,保障网络通畅等是必备条件,以此来满足游客住宿、吃饭、通行、购物的基本需求。
从软件上,提供专业、贴心、完善的服务是提升旅游产品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保证乡村的“原汁原味”,不破坏其“乡土味”,从饮食、服装、礼仪等方面保留乡村的特色;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注重旅游与科技的融合,例如在电子导游、景区内容展示、服务咨询等方面引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四)拓展营销渠道,推广乡村旅游产品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再好的旅游产品也需要营销。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尤其是争取国家级、省级媒体的报道,利用媒体的影响力扩大宣传。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还要充分利用营销公众号、自媒体推广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微博等进行传播。例如,邀请头部主播或有一定影响力、有大量粉丝的“网红”来到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全程体验并直播,积累人气,带动其他游客来访。
二是拓展营销渠道。引入“农业+”理念,积极对接各类电商平台,在重点园区办好节庆活动和主题采摘休闲体验活动,通过农博会等各种展览,全面展示农产品良好质量和农业园区的良好形象,多渠道进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