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网络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3-05-19张晓州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链式人际适应性

张晓州,彭 婷,罗 杰

(1.铜仁学院教育学院;2.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人文基础部,贵州 铜仁 554300;3.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 言

大学新生作为适应的主体,由熟悉的中学阶段到全新的大学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如环境变化、人际适应、学业和经济支配的压力,进而产生一系列适应性问题[1]。研究发现,大学新生在新环境中由于人际交往模式转变带来的人际适应性问题是其所遇到的较多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人际关系敏感、主动交往意愿不强、人际挫折应对困难等[2],对大学新生的总体适应情况有重要影响。人际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的能力[3]。研究证实,人际适应性不良会使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出现困难,并伴随着抑郁、焦虑和孤独等负性情绪体验,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影响到学业发展,甚至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4]。因此,研究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机制,对大学新生大学阶段的学业与生活、以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10.4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6%[5],并且以QQ和微信为主流的两款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在手机运用中的使用频率居于首位,这意味着社交网站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重要平台,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6]。然而,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过大,超出合理范围,则会损害个体心理功能[7]。社交网站使用强度是指个体在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的投入水平、个体与社交网站的情感联系强度及社交网站融入其生活的程度[8]。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社交网站使用的主力军[9],尤其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截然不同,高中时期由于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需要大量的认知资源对知识进行加工学习,对社交网站的使用频率低。但到了大学后由于自由支配时间多,学习与生活环境较为宽松,再加之刚进入校园面对陌生群体,与他人之间线下交往意愿低,而社交网站可以促使大学新生在新的陌生环境中暂时替代线下人际交往的局限性,对其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会助长社交网站使用强度。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过大,或者社交网站使用过于频繁会对其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10]。根据网络使用替代假设理论[1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高的个体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网站上,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线下与他人的互动与交往,导致现实人际沟通受阻或人际关系疏离,进而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产生消极影响。可以看出,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人际适应性存在密切联系,但是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如何对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性产生影响还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引入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两个变量探索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的作用机制。

自我概念清晰性作为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是指个体对自我认识的清晰性、稳定性、内在一致性的程度[12]。自我概念清晰性高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较强的社交意愿和社交技能,更倾向于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策略,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获得较高的人际关系满意度[13]。反之,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个体人际交往中不自信,倾向于认为自己会遭拒绝,容易导致人际适应性较低[14]。据此推测,自我概念清晰性与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能正向预测人际适应性。另有研究证实,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15]。媒体丰富性理论认为,社交网站上呈现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16]。通常,个体频繁地浏览社交网站上的信息会造成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高,并且会产生上行社会比较,认为他人的生活更加丰富有意义,自己的生活不如他人,容易形成负面自我认知,产生消极自我概念。同时,根据自我概念分化假设理论,网络会给个体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个体在使用社交网站的过程中会尝试和探索自身各方面,可能会导致个体面对多种自我角色无法整合,造成自我概念混乱,降低自我概念清晰性[17]。综上,提出假设1: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指个体所预期的人际交往和实际社会关系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一种负性情感体验,常伴有不良的消极情绪反应[18]。根据压力窒息理论,孤独感高的个体人际交往中会显得更加焦虑,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进而导致人际适应性差[19]。研究表明,孤独感高的个体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往往存在人际交往困扰,伴随着人际交往焦虑和自卑心理,并对他人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感,不愿意与他人接触[20],对社交场景有意回避,导致人际关系薄弱、社交能力不足[21],对人际适应性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推测,孤独感与人际适应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能负向预测人际适应性。另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正向预测孤独感。一方面,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高的个体将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社交网站上,会减少其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参与度[22],导致社交活动变少,人际互动范围变窄,人际沟通受阻,从而增加其孤独感[23]。另一方面,社交网站中的人际交往通常是弱联结,与现实中的强联结相比缺乏感情和承诺。因此,个体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越高则会造成现实中人际关系质量不佳,最终使得个体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24]。综上,提出假设2:孤独感在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此外,研究证实,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能负向预测孤独感[25],个体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越高,自我稳定性和整合能力越强,在人际互动中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联结,从而降低孤独感。反之,个体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越低,孤独感越高。综上,提出假设3: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在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被试,拟考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水平提供相应依据。

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入学3个月后的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50份,问卷回收后删除作答无效问卷70份(如,题目选项作答全一样;题目少选或漏选),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80份。其中,男生304人,女生376人;社会科学专业393人,自然科学专业287人;平均年龄19.55岁(SD=1.27)。

(二)研究工具

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量表。采用牛更枫等人翻译Ellison等人编制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量表[26],共8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越大。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

2.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采用Campbell编制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27],共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我清晰度越好。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3.孤独感量表。采用周亮等修订的孤独感量表[28],共6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孤独程度越强。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4.人际适应性量表。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中的人际适应性分量表[29],共11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人际适应性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然后运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链式中介效应。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30],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7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7.80%,小于临界值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见表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人际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0.15,p<0.01;r=-0.10,p<0.01),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17,p<0.01);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50,p<0.01),与人际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孤独感与人际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1)。

表1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三)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四个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根据链式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检验大学新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影响中的链式作用,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

表2 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见图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显著预测人际适应性(β=-0.10,p<0.0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显著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β=-0.15,p<0.00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β=0.09,p<0.01)和自我概念清晰性(β=-0.48,p<0.001)均能显著预测孤独感;当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自我概念清晰性(β=0.35,p<0.001)和孤独感(β=-0.45,p<0.001)均能显著预测人际适应性,但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β=-0.02,p>0.05)。

图1 链式中介路径模型

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重复抽取2000次,计算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见表3)。大学新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受到了三条路径的影响,这三条路径分别是: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我概念清晰性→人际适应性路径,效应值为-0.07,95%的置信区间(-0.13,-0.03)不包含0;2.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孤独感→人际适应性路径,效应值为-0.06,95%的置信区间(-0.11,-0.02)不包含0;3.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我概念清晰性→孤独感→人际适应性路径,效应值为-0.04,95%的置信区间(-0.08,-0.02)不包含0。可以看出,三条路径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大学新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表3 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四、讨 论

(一)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显著负向预测人际适应性。这表明当大学新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网站上时,会对其人际适应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1]。一方面,根据网络使用替代假设理论,频繁使用社交网站的大学新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虚拟社交网站上,减少与他人线下交流互动的机会[11],引发现实中真正人际体验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疏离,不利于人际适应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新生刚入学时间不久,尚未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在频繁使用社交网站的过程中可能更多是被动性使用,这就意味着大学新生会被动性的浏览他人发布或呈现在社交网站上的信息,而他人在社交网站上呈现的信息往往是生活的积极方面和愉悦的情绪体验[32],会让大学新生认为他人生活比自己更加丰富多彩,自己生活不如他人,容易引发大学新生体验到紧张、不安及排斥的感觉[33],进而对人际适应性产生消极影响。

(二)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首先,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支持假设1。表明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会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间接影响人际适应性。大学新生使用社交网站的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更多关于“自我”信息,根据自我概念分化假设理论,社交网站使用可能会使个体面临自我无法整合的风险[17]。尤其是当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过大时,不可避免地会高频率浏览到他人在社交网站上所呈现的积极信息,将自己生活和他人比较,评价自我当前的状态[34]。再加之大学新生入学不久,面临着环境变化、人际交往和学业压力等多方面的适应任务,自我发展与适应还不太成熟,这种比较和多方面的任务可能导致大学新生不能很好地整合自我的当前状态,容易引发模糊和混乱的自我概念,导致自我概念清晰性降低[15]。在此基础上,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大学新生对自身认识模糊,自我评价低,缺乏自我价值感,生活中倾向于以消极的态度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归因,通常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被动、不自信,人际协调关系能力弱、人际交往范围狭小,在人际互动中处于不确定状态,导致人际适应性差。

其次,孤独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支持假设2。根据需求满足理论,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高的个体通常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满足自身的人际需求,但是在社交网站中如果这一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则可能导致孤独感产生。大学新生入学时间不久,正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适应与挑战,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高的大学新生会频繁地在社交网站上寻求情感支持,以此来搭建支持系统,但当这种情感需求不能获得满足时会导致大学新生产生孤独感[24],即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越高,体验到的孤独感越明显。在此基础上,孤独感强的大学新生在新的大学环境中人际交往主动性低,并且对人际交往持防御态度[35],尤其是面对陌生的同学时则更不愿意与他人主动交流,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缺乏社交锻炼,人际关系能力很难得到提升[36],身边朋友减少,人际关系变差[37],人际适应性水平较低。

最后,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会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性,支持假设3。这表明社会网站使用强度会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进而影响到孤独感,最终对人际适应性产生影响。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越大,在社交网站上花费的时间也就越长,容易与他人在社交网站上呈现的积极信息进行社会比较,而这种社会比较会让大学新生觉得他人的生活好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进而对自我形成消极认识,伴随着较低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而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大学新生,通常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较低,在社会冲突中不太主动解决问题,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倾向于选择放弃[38]。再加之人际交往范围狭小,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能很好与他人交往,更容易出现孤独感。而孤独感作为一种令人不愉快的体验会让个体感觉到周围环境不安全,引发个体出现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39],这就会导致大学新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伴随有社交焦虑或社交障碍,进而对人际适应性产生消极作用。综上,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不仅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人际适应性,还会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间接预测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即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对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影响人际适应性的机制进行了探究,初步验证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在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所起的链式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贡献意义。理论方面,探究了大学新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既可以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的单个作用影响人际适应性,还可以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影响孤独感对人际适应性产生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以往研究,加深了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影响机制的理解。实践方面,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水平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大学新生在大学阶段更好地学习生活。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横向研究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变量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未来研究可以采用追踪研究进一步考察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其次,除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变量外,未来研究可以引入其他变量更深入探讨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机制。

五、结 论

大学新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大学新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大学新生孤独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大学新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孤独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链式人际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搞好人际『弱』关系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链式咨询看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