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羌彝走廊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2023-05-19方永恒贾云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方永恒 贾云

摘   要:目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决策机构与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藏羌彝走廊是包括藏、羌、彝等民族在内的民族文化富集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使得该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近年来,藏羌彝走廊地区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助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但融合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低,民族文化资源发掘不够,与旅游资源结合也不够紧密,在融合过程中甚至影响了文化的独特性。基于此,针对藏羌彝走廊地区如何有效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F243;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8-0039-04

引言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精神内核,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旅游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二者的紧密结合。2009 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均强调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1]。2021年4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2]。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扶持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并且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特点下呈现与时俱进、融合创新的局面。

藏羌彝走廊(见图1)指我国西部历史上以藏羌彝系统的众多民族(族群)先民为主体,纵贯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民族迁徙通道,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和青海七省(区)的27个州(市)[3]。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战略目标[4]。藏羌彝走廊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使得该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近年来,藏羌彝走廊地区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助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但融合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低,民族文化资源发掘不够、与旅游资源结合不够紧密,在融合过程中甚至影响了文化的民族性。异彩纷呈、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旅游产业又是藏羌彝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为此,基于学理的角度对藏羌彝走廊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对策进行探讨,进一步助力该区域产业发展繁荣。

一、藏羌彝走廊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的发展现状

藏羌彝走廊地区是贯穿西北、西南的一条通道,该地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悠久的文物名胜资源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推进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牌文化内涵塑造及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藏羌彝走廊地区区域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态自然环境。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四川省拥有峨眉山、九寨沟、乐山大佛等;贵州有梵净山、荔波喀斯特、海龙囤遗址等;云南省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等;西藏自治区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陕西省有秦兵马俑、大雁塔等;甘肃省有敦煌莫高窟、嘉峪关等;青海有可可西里。藏羌彝走廊七省区拥有的世界与自然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且独具特色,这些丰富的、世界独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便利了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该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文化方面,藏羌彝走廊地区是古史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圣王大禹的故里和古蜀文化与神仙文化的发祥地,岷江上游在历史上长期被古人奉为长江的源头[5]。藏羌彝走廊的历史文化主要由古代文化、建筑文化、土司文化及茶马古道文化等构成,主要的古代文化遗址有营盘山文化遗址、安乡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岷江上游的砖石墓;以石碉为主的藏碉、以土碉为主的羌碉和土司官寨在藏羌彝走廊地区广泛分布,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更加便利地转化为文化旅游经济。

在民族文化方面,藏羌彝走廊地区拥有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6],是全国主要的藏、羌、彝族聚居区,其独具特色的民居村寨、喜庆的节日庆典、优美动人的歌舞戏曲、色彩艳丽的服装挂饰、独具匠心的艺术品、种类丰富的特色美食、神秘的民间传说,无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体验。藏羌彝走廊地区居民在生产劳作、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各有不同,农业、手工业民俗生产形式多样;同时,该地区以文学、诗歌创作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

在红色文化方面,藏羌彝走廊地区的川西高原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重要地区,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承载地和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由于红军在这里较早建立了各级革命政权,使得大量革命纪念遗址、故事得以在该地区广泛流传。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及革命遺迹成为了藏羌彝走廊地区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宗教文化方面,藏羌彝走廊地区拥有包括康巴、安多、嘉绒藏区的藏传佛教文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繁荣发展、和谐并包,拥有众多神山圣湖、寺庙建筑、宗教文物等。该地区人民在各种宗教文化和谐发展的氛围中安居乐业,生产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宗教文化的色彩。

同时,藏羌彝走廊地区还是大熊猫的故乡和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是重要的生态自然保护区。以大熊猫文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保护区,既是藏羌彝走廊地区重要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也为当地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了地区旅游文化美誉度。

藏羌彝走廊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特色明显和吸引力强的特点,为该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证。近年来,藏羌彝走廊地区积极开发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扩展旅游业,借助旅游市场平台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探索出一些独特的经验。但是,藏羌彝走廊地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也进一步影响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规划仍以生态自然观光为主,文化互动体验和文化休闲娱乐产品较少;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度低,旅游资源串联性较差,缺乏文化旅游一体的综合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仍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且缺乏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品,相关产业布局也不够合理,缺乏品牌效益;特色文化在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方面发挥作用较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在提升区域旅游形象、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方面发挥作用不足,各地区旅游规划各自为政、分散现象较为突出,缺乏区域性的整体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也缺乏有效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机制、体制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藏羌彝走廊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根据藏羌彝走廊民族地区的实际,应大力探索文化与旅游在体育竞技、社交媒体、科普宣传、研学旅游等行业领域的渐进融合,突出文化内涵、旅游特色,重点加强文化与旅游在节庆博览、文化演艺、休闲娱乐、康养理疗、民族工艺、特色村寨和特色农业等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打造文旅融合共生的特色产品,提升旅游服务的品牌价值。结合发展特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将民族特色文化合理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形象[7]。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乐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8]。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藏羌彝走廊是中国主要的多民族聚集区,藏族、羌族和彝族是该区域的主体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四川省民族节庆文化种类繁多,彝族有大凉山火把节、彝族年节,藏族有黄龙寺庙会、塔公草原赛马会、康定转山会、木里藏族俄喜节、马尔康赏花节、白马歌会、藏历年,羌族有祭山会、羌年节、羌族端午节等。同时,四川岷山作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圣洁“昆仑”的核心区域,拥有神奇九寨沟、瑶池仙境、大熊猫生态保护地、若尔盖湿地及碉楼与村寨等自然生态景区与历史文化遗迹,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丰富地区旅游形式、深化地区旅游内涵、提升游客参与感与体验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以“昆仑圣地、熊猫故乡”作为该区域旅游的总体文化形象,既可充分体现该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之美,丰富该区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又可从旅游文化心理上解释为什么该区域集中了如此众多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提升该区域旅游的整体文化形象及其影响力[9]。

(二)做强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

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不仅有助于市场营销,也有助于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的融合与延伸。对于现有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较好的地区,如成都市和昆明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赋能当代文化和创意产业,以沉浸式体验、夜游经济、社区旅游等为切入点,开发利基市场和文化旅游品牌。拉萨市可以将美食、节庆、康养作为文化旅游深度体验突破口,强化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陕西省应借鉴文化融媒体科技手段打造新的文化旅游品牌,并建立下一个“爆款IP”,形成多品牌共栖联动格局,不断着力延伸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对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较为一般的地区,如甘肃省,应紧紧围绕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作为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的根基,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省(区)在融合过程中不应跟风,而应引入与本地特色文化相差甚远的文化旅游产品,避免造成市场同质化问题。

(三)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多维协同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

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产业链等维度的融合,还是政府、企业和公民等维度的融合[10]。对于藏羌彝走廊上七个枢纽城市而言,应认识到城市发展环境优化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性,應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氛围,吸引企业对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融入到城市的大环境中去。在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多方协同努力下,地区发展环境不仅滋养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吸纳文化旅游产业相关企业与人才,而且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也能反哺地区发展环境,营造更加和谐繁荣的地区发展环境。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不仅为地区的发展筑牢文化根基、带来生产要素、实现目标价值,还使得政府、企业和公民在融合过程中共同创造新的价值,以创新为纽带,使城市发展更具活力,同时也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养料。

(四)以共生演化思想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要求与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具有良好的适配度,文化和旅游产业生态位的逐渐扩大也呈现出共生演化的发展状态。促进藏羌彝走廊上枢纽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实现《规划》的任务与目标,需要借助共生理论进行顶层设计。目前国家层面对于藏羌彝走廊上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专门性政策文件仅有《规划》一份,其余均为各省市自行出台的,缺乏更多的、更有针对性的以及全面统筹性质的政策文件。同时,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生融合是动态的,是不断演化的。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加快了文化旅游产业的上云赋智,也加快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生演化,新业态的出现可被视为共生演化过程中的成果之一。藏羌彝走廊上的部分枢纽城市和节点城市中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情况,还处于文化赋能旅游业的过程中。疫情常态化的现状倒逼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融合步伐、拓宽融合方式、丰富融合手段,助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生演化。因此,以共生演化的思想对相关顶层设计进行完善,形成政策规划体系,对藏羌彝走廊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结语

藏羌彝走廊地区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异彩纷呈的自然旅游资源,使得该地区在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而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塑造及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创新等离不开对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共进,对提升区域文旅形象、增强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软实力、提高旅游服务品牌知名度和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藏羌彝走廊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独特性,应利用其独特、丰富的资源优势,培育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产品文化和消费文化,更好地发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增进社会开放与和谐稳定中的作用,积极推进“藏羌彝走廊”建设,助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新华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

[2]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3/content_5615106.htm.

[3]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4]   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11451.htm.

[5]   喇明英.川西高原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与路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8):137-140.

[6]   徐學书.“藏羌彝走廊”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范畴界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7):9-13.

[7]   华春霞,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S2):159-161.

[8]   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16-21.

[9]   李文秀,李美云.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模式和效应[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8):94-95.

[10]   赵萍萍,赵楠,韩梅.后疫情时代辽宁省文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9):86-8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Tibet-Qiang-Yi Corridor

Fang Yongheng, Jia Y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cor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roviding a resource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his make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focus of research between decision-making bodies and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is a culturally rich area of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Tibetan, Qiang, Yi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with rich ethnic culture and uniqu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make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area flourish. In recent years,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region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boost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but the overall level of integration is still low, the exca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s not enough,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ourism resources is not close enough, and even affects the uniqueness of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Based on this,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area is effectively discussed.

Key words: Tibet-Qiang-Yi Corridor;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