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5-18李爱群蔡益民沈周敏胡江英陈红姣王洋阳张雨欣
李爱群,蔡益民,沈周敏,胡江英,陈红姣,王洋阳,张雨欣
(1.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护理系,湖南 长沙 410013;2.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3. 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随着多学科协作诊疗和照护模式的发展,临床护士与其他健康照护专业人员之间的跨专业协作日益增多,跨专业协作已经成为教育和医疗保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跨专业协作(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IPC)是指不同健康照护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协作,改善患者健康结局的过程,对保障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其健康照护水平、加强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推动卫生保健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4]。同时,良好的跨专业协作体验对护士的工作投入、职业获益感具有积极影响[5,6]。作为多学科协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临床护士的跨专业协作能力会直接影响团队合作效率、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及患者预后[7]。因此,临床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跨专业协作能力,以满足我国公众的健康需求和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聚焦于ICU护士的跨专业协作及其教育,对于普通病房的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临床护士的跨专业协作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可能的因素,为今后护理管理者与教育者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2年4-5月,选取长沙市2所综合性三甲医院的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②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调查期间休假或已退休的护士;②进修护士、实习护生;③在护理部、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工作,不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护士。根据样本量为自变量个数的5~10倍[8]原则计算样本量,本研究共纳入13个自变量,估算样本量为65~130,考虑20%的问卷不合格率,所需样本量为78~156。最终本研究纳入297名。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科室、工作岗位、用工方式、院外交流经历、跨专业团队合作经历、接受过跨专业协作培训共12项。
1.2.2 千叶跨专业协作能力量表(Chiba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Scale,CICS29) 2016年,日本学者Sakai等[9]对Yamamoto等[10]编制的跨专业协作能力量表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千叶跨专业协作能力量表,用于评价护士的跨专业协作能力。2020年,黄玺[11]汉化并修订该量表,形成了中文版千叶跨专业协作能力量表。量表共29个条目,包括6个维度:专业态度及信念(6个条目)、团队运营技能(5个条目)、为达成团队目标所采取的行动(5个条目)、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5个条目)、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态度(4个条目)、履行专业人员的职责(4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计1~5分,总分29~14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跨专业协作能力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96,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76~0.987,信效度较好[12-13]。
1.2.3 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量表(Readiness for In⁃terprofessional Learning Scale,RIPLS) 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量表由Parsell等[14]于1999年研制,经Mcfady⁃en等[15]修订,用于评价学习者在合作、专业认同和角色职责方面的态度和能力的准备状况。2017年,我国学者王喜益等[16]对该量表进行汉化并修订为中文版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19个条目。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5分,总分为19~9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跨专业态度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 0.887,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结构效度良好。
1.3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借助问卷星网站编辑电子问卷,在问卷前言部分说明研究目的、自愿性、资料的保密性并解释跨专业协作、跨专业学习的含义。研究者征求被调查医院护理部的同意后,由护理部说明研究目的及内容,并使用统一指导语组织本院护士填写。护士知情同意后匿名独立填写问卷,填写时间为5~20 min,所有选项填完方可提交问卷,每个IP地址只能提交1次,均选相同序号答案的问卷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从“问卷星”导入Excel软件后,双人核查并整理,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般资料对跨专业协作能力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护士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与跨专业协作能力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跨专业协作能力得分的影响。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现状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有效回收率为92.8%。297名临床护士来自长沙市内不同行政区的2所三级甲医院,其中女性居多,共287例(96.6%),已婚186例(62.6%),本科文化程度252例(84.8%),主管护师及以下272例(91.6%),具体一般资料见表1。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总分为(122.41±8.56)分,条目均分为(4.22±0.29)分。其中,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态度维度得分最高,其条目均分为(4.39±0.43);专业态度、信念维度得分最低,该维度条目均分为(4.13±0.35)分。
2.2 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工作岗位、用工方式、院外进修经历、有无跨专业团队合作经历、是否接受过跨专业协作培训会影响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科室的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97例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的影响因素 (N=297)
2.3 临床护士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与跨专业协作能力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总分为(70.16±5.99)分,条目均分为(3.69±0.31)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的跨专业协作能力与消极的职业认同呈负相关(r=−0.137,P<0.05),与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总分(r=0.524,P<0.01)及其他3个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r=0.018~0.495,P<0.01),详见表2。
表2 临床护士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与跨专业协作能力的相关性 (r值)
2.4 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以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总分为因变量,纳入上述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赋值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总分、院外交流经历、跨专业团队合作经历3个因素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用来解释41.5%的跨专业协作能力,具体见表4。
表3 自变量赋值说明
表4 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N=297)
3 讨论
3.1 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现状分析 跨专业协作能力是指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明晰自己的价值观和角色,具有专业技能、医护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11]。本研究显示,临床护士的跨专业协作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黄玺[11]对沈阳市某三甲医院173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相似,高于日本学者Majima等[17]的调查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本研究中73.74%的护士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临床经验相对丰富,且随着工龄的增长,护士的团队合作能力会随之提高[18];②本研究中,65.66%的护士具有跨专业协作经历、54.88%的护士接受过跨专业协作培训。有研究[19-20]发现,临床护士在经过跨专业学习或外出进修后,其跨专业协作能力会有所提高。尤其在本研究中,“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态度”维度也是6个维度得分最高,也可能与本研究中半数以上的护士具有跨专业协作培训经历及团队合作经历,且对参与跨专业团队协作的态度较好有关。而“专业态度、信念”维度得分最低,可能是由于护理学科界限不清晰,护士对自身在团队中担任角色认知不清有关。护理管理者应加强临床护士的角色认知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护理专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职业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其专业认同感,使之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和信念,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跨专业协作,在团队协作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跨专业协作能力,以最终达到改善临床环境、患者安全及健康结局的目的。
3.2 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 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是指在综合衡量护生和护士的团队合作、专业认同、角色和职责认知等方面后,评估其参与跨专业合作学习的态度及跨专业合作能力储备情况[21-22]。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与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呈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11]相似。本研究临床护士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得分为(70.16±5.99)分,处于中等水平,低于黄玺[11]、孙柳等[23]的调查结果,提示长沙市临床护士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水平有待提高。这可能与目前护士的跨专业教育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未受到重视,以及护士对跨专业合作学习缺乏正确认识和兴趣有关。这也提示了护理教育者与管理者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既有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合理安排护士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跨专业合作学习活动,使临床护士在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跨专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护士对跨专业协作的重视,以达到提高协作能力的目的。
3.2.2 院外交流经历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院外交流经历者的跨专业协作能力得分相对较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1,19]。原因可能是在外出进修的过程中,护士在习得先进护理技术、护理理念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有更多机会参与多学科合作的临床实践活动,接触不同专业的医疗照护人员,互相汲取经验从而提高自身跨专业协作能力。既往研究[18]发现,临床护士在院外进修返岗后,通过将所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学以致用,其医护合作能力与临床护理能力较进修前得到明显提升。因此,管理者应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为临床护士创造外出进修机会,积极支持并鼓励临床护士参与此类交流活动,从而提升临床护士的跨专业协作能力。
3.2.3 跨专业团队合作经历 本研究发现,跨专业团队合作经历是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这与杨慧等[7]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测量工具及样本量存在差异所致。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及参与跨专业临床实践活动获得并提升跨专业协作能力[24]。而护士的跨专业团队合作经历不仅包括参与跨专科合作、跨学科合作,与医师、药师、呼吸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等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危重症患者管理、多学科大查房和多学科团队交流会议等均是重要经历[21,25]。Foronda等[26]认为既往有过跨专业合作经历的临床护士通常具备一定的经验,再次合作时会表现得更自信,与其他专业的照护人员沟通交流也会更顺畅,能够更好地发挥“团队桥梁”作用。Schwartz等[27]发现,支持性的团队环境也能够促进护士跨专业协作,科室内领导和同事的支持能够让护士更愿意去参与跨专业协作,交流更多的信息与经验[20]。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促进团队间的有效沟通、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从而推动跨专业合作模式的开展和实施。此外,医院管理者也应合理规划医院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跨专业协作实践,如跨专业的结构化查房、会议和汇报,以及医护合作仿真急救训练等,来激发临床护士参与跨专业协作实践的兴趣,为临床护士提供参与跨专业团队合作的机会。
4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总体水平较高,而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度较好、曾有过院外交流经历和跨专业团队合作经历的临床护士其跨专业协作能力也会较高。这提示了护理管理者与教育者应综合考虑探索适合临床护士的跨专业学习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跨专业实践活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护士对跨专业合作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要为临床护士提供跨专业合作学习的平台与资源,为其创造更多外出进修的机会,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护士的跨专业协作能力。本研究仅调查了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士,样本代表性有限。后续可将基层医院的临床护士纳入研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并结合质性访谈,全面探讨临床护士跨专业协作能力的影响因素,制订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