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视角下的初中写作教学研究
2023-05-18周春红
周春红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意识到对语文课程进行多元化、模块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之有关的一系列教学理念也相继出现,其中写作作为最具生本素养多维塑造、强化作用的一大项目自然引起了最多的关注。众所周知,“写作”和“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一对形影相依的“双生子”,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能动关系。因此,教师在完善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对“读写结合”模式的综合运用,从“随文练笔”这一具体模式的角度切入,在写作综合教学的整体框架内构建更多的落脚点和发力点。笔者将结合这一认识并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采取查阅文献、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资讯,围绕“基于随文练笔视角下的初中写作研究”主题撰写本文,并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在随文练笔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快车道”——青春期;同时由于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个初中生在思维模式、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和能力方面都会有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随文练笔教学时要充分落实分层教学理念,一方面扩大对学生该方面综合情况的调查范围和渠道,一方面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引导方案,同时还要保证有关工作信息的动态完善,这样才能为后续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1.扩大对读写学情的搜集范围和渠道
“学情”从广义上来说几乎囊括了学生涉及学习行为的各方面信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随文练笔”项目学情的认知,局限在阅读和写作能力、经验乃至具体的量化成绩上,这是过于片面的。所以,学情信息搜集范围要扩大到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思维、认知逻辑、兴趣乃至个人性格等项目,同时构建起“课上+课下”的多元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对学生在随文练笔训练中的综合条件形成更清晰、正确、完整的认识,并在客观上促进师生之间默契合作。
2.根据学情制定针对性的读后续写指导方案
学情档案的制定并不是工作的终点,它应当在为主要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彰显价值。在完成对学情档案的建设工作后,教师就要以之为依据设计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随文练笔教学计划。具体而言,教师要在这项工作中遵循以下两方面原则:首先,要保证“能力相匹”,在制定随文练笔训练内容和标准时要尊重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同时也要融入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成分;其次要“扬长补短”,一来要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随文练笔优势的机会,二来更要针对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不足进行靶向强化。
3.重视对学情档案和教学方案的跟进优化
教师要在构建随文练笔学情档案和有关教学方案后,继续保持相应的信息调查、搜集工作,及时发现、提炼学生在随文练笔方面表现出的新问题、新思维、新进步,将这些内容以适当的方式全部融入档案、计划中,从而更好地保证有关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在随文练笔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写作技法
写作教学是内容非常丰富的课程单元,其中的每项目都必须得到严肃的对待。教师要对随文练笔所能起到的写作素养提升作用形成多元性的认知,對标语文课程教学的总体需求和初中生的共性发展方向来设计完备的教学方案,围绕主题、文体和风格这三个最为主要的材料表现元素来构建详细的写作技法培养框架,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写作素养扩展为立体、复合、交叉的存在形态,并帮助学生不断实现这几方面技法的深度磨合、融汇,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最丰富、实用的写作技法。
1.围绕材料主题开展随文练笔多元化教学
“主题”可以被看作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的一切写作活动都是为了表现文章主题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先要围绕主题开展随文练笔的多元化教学,依托学生在课文或者日常阅读练习中所接触到的材料主题构建更加丰富、立体的主题训练框架,从不同的主题篇目中引导学生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写作技法应用体系和表现效果,并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一对应”的主题技法认知“仓库”,从而方便学生在开展不同主题文章撰写时能够完成对“仓库”中“存货”的快速调动、应用。
比如在结束了《再塑生命的人》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出现的“残缺生命救赎”的核心元素引入《我与地坛》(节选)和《无声的赞歌》这两篇文章,并组织学生阅读,分别对标于“感恩”“顽强”和“憧憬”这三大主题去提炼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技法,总结出通过心理活动、对话和抽象想象三条渠道表达主题的具体方法,而后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安排学生做对应的尝试。
借助这样的引导模式,学生对主题这一看似“飘渺”的文学元素将形成更加具象化的认识,对不同情感的写作表达路径、手段也能拥有更成熟的思维体系,为写出富有感染力的作文做必要的准备。
2.围绕材料文体开展随文练笔多元化教学
和主题相比,“文体”显然更容易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感知,它所起到的作用类似于人体的“骨骼”,能够决定一篇作品的框架。据此,教师要将生本技法的构建思维拓展到文体方面,对照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以及散文这三类文体选择阅读篇目、提炼表达技法和共性结构,并依照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求组织对应的代入式练习。
例如对于《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同步组织学生读一读《美丽的紫藤萝》和《一帘幽梦》这两篇文章,分别从散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角度提炼它们所具有的“化情于字”“说明对象—说明手法”和“背景—过程—升华”的常规结构,鼓励学生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选择类似的主题来完成一次随文练笔写作。
依托于这样的训练,学生对随文练笔学习和训练的认知将从抽象的情感具象到具体的技法和文章成分,建立起“双轨交叉”式的写作综合认知,实现教师教学成果的破壁式提高。
3.围绕材料风格开展随文练笔多元化教学
不可否认的是,“风格”在初中生的脑海里是最“不可知”的一种文学元素,但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驾驭不同的风格,这对于他们作文质量的提升所能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的随文练笔训练还要将一部分资源集中到对不同风格材料的资源开发和生本吸收中,一方面从材料中的标志性部分入手让学生感受风格的“存在感”和特异性,另一方面结合整篇材料引导学生做感性化的写作代入尝试,以完成对学生更高维度写作意识、能力的有效塑造、强化。
比如同样是对于“春景”的描写,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春》以及课外的《梦中绿河》《纷飞的迎春花》作为对比素材供学生阅读,并具体剖析三篇文章中对于“花”这一景物的描写部分,让学生感受到活泼、诗意、质朴三种风格的具体描写方法,最后再安排学生选择所喜欢的风格同样进行一次以“花”为对象的景色描写。
借助这样的训练流程,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个性化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在后续的随文练笔训练中综合自己的喜好、发展诉求来做灵活的养分摄入,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在随文练笔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写作素质
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必然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素质,而这一综合目标的达成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起“硬件”和“软件”两大条件。具体而言,教师要结合素材储备和情感生成这两大核心来完善学生的综合写作素质,依托随文练笔这种具有最强感性促动效力的方法去扩展学生的写作资源储备和社会、人文情怀获得,让学生不断夯实写作成长地基,进一步优化他们实际写作活动的执行意识、能力,进而取得更丰硕的教学成果。
1.在随文练笔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如果一篇文章是一座大厦,那么素材无疑就是构建起这座大厦的“砖瓦”,必须在质量和数量上得到充分保障。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从目标材料中获取更多的素材,从角色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意象乃至具体的好词好句等角度来帮助学生汲取更多的养分,并让学生根据前文所提到的主题、文体、风格等元素建立起对应的“素材库”,在后续的写作中快速取用,为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品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保障。
例如在组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最后一封信》《永不熄灭的炉火》和《“讨厌”的爸爸》这三篇短文,引导学生仿写短文中对不同形象的父母进行性格刻画的段落,并总结、记忆其中的关键性词句。
2.在随文练笔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怀
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辞藻的堆砌和技法的填塞,更要融入作者真挚且丰沛的情怀。因此,教师的随文练笔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深入获取、品味、吸收作者蕴含在文字之间的浓厚情感,同时让学生结合真实情感经历做一番对比,帮助学生以更富有“温度”的方式去审视自己即将面对的写作题目、主题,让他们能够写出更有质感和代入感的优秀作文。
比如,教师可以在综合训练中让学生读一读《灰色查理》《伟大的小人物》和《骏马》这三篇文章,利用这些材料中“珍视友谊”“憧憬未来”和“珍惜眼前”这三种最契合学生日常生活感受的情感来引导学生形成具体的情怀认知,形成可以直接体现在练笔作品中的情感“基因”。
这样,学生的作文将从“应试字堆”转变为真正的“文章”,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自觉地在真挚情怀的作用下精雕细琢,最终实现教学成果的实质性巩固、扩大和优化。
四、以常态化模式践行随文练笔教学工作
“寓教于常”才是取得真正教学成果的绝佳途径,这是单纯的课程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据此,教师的随文练笔训练也要体现出更强的常态化属性,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利用他们的“碎片时间”组织随文练笔活动,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状态下完成自身写作素质的渐进性提高,进而对课程专项教学形成一股强劲的助推驱动。
例如,教师可以每天发布一篇对应当前训练主题的短文,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或对整篇文章进行续写,而后以“周”为单位选出一些质量较高的作品集中展示。
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写作素质提高过程更有质量,以“稳扎稳打”的方式取得最可靠的成果,并在更高维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之,教师要在写作教学中不断加大对随文练笔模式的研究、应用和完善力度,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视域下获取更多的文学养分和思维灵感,以之为依托帮助学生实现写作素材、技法和情怀的迅速扩充和高效优化,并带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和习惯,从而为今后更高阶段的写作学习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