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假装游戏”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2023-05-18张帅武
张帅武
摘要:“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游戏教育活动中对于提升儿童认知能力,培养儿童良好情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孤独症儿童相对而言在认知、情感、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发展性障碍,通过引导孤独症儿童开展“假装游戏”,使幼儿活跃起来,对提升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如何利用“假装游戏”对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训练进行分析与探索,希望能为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 “假装游戏” 实施策略
一、孤独症儿童中开展“假装游戏”活动特点分析
(一)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
孤独症儿童相对而言在社交沟通能力和兴趣爱好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问题。孤独症儿童早期阶段开展功能性游戏的能力水平较为低下,在游戏活动中通常只能进行简单刻板且重复性的动作,对于充分利用玩具、文具等物品丰富游戏内容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普通儿童来说,两周岁左右,就已经具备了功能性游戏水平,以及物品替代、角色扮演等“假装游戏”的意识。在普通儿童三周岁至四周岁左右则可以开展自主设计、扮演、合作等形式的“假装游戏”活动了。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开展“假装游戏”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具备自主意识和设计能力。
(二)“假装游戏”康复训练特点
“假装游戏”在孤独症儿童学前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物品替代游戏。使用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比如将卡片代替饼干。二是物品替代行为或者动作。该层次的“假装游戏”又称代理游戏,具有拟人特点。三是融入更多想象的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想象使虚拟物品融入游戏中。“假装游戏”融入孤独症儿童学前康复训练中,对于提升儿童功能性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帮助和引导作用,同时孤独症儿童开展“假装游戏”的能力是对儿童进行测评与诊断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假装游戏”活动的重点
(一)“假裝游戏”活动情境创设
只有科学合理地创设“假装游戏”活动情境,才能真正使孩子们“动起来”,提高孤独症儿童学前康复训练效果。活动情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假装游戏”场景的构建。可以使用儿童更加感兴趣的玩具车辆、布偶、玩偶、积木、动物玩具等构建出农场、动物园、家庭、游乐场、动画片等游戏场景。使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可以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与情感感知能力,更容易调动儿童参与“假装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加强角色扮演游戏的合理设计。使用玩具等物品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可以从物品替代和人物角色扮演两个方面入手。物品替代是指赋予游戏场景中的物品一定的角色身份,人物角色扮演可以由儿童自身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等。符合孤独症儿童特点和需求的情境创设,为“假装游戏”的开展起到了气氛烘托和有效引导的作用。
(二)“假装游戏”活动干预重点
“假装游戏”在孤独症儿童学前康复训练中的开展,所起到的干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物品替代游戏不同层次地逐步开展,提升孤独症儿童对物品功能、用途的认知与感知能力,提升儿童的形象能力。孤独症儿童在使用模拟物品替代真品的“假装游戏”活动中,可以加深对物品所具有的功能、使用特点等的认识;在人物角色扮演游戏中可以提升儿童的情感感知能力,丰富儿童的想象力。二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游戏叙述能力。“假装游戏”的开展通常会以有特点的游戏故事、场景等为基础,孤独症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被动参与和主动融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儿童对游戏故事情节的理解与叙述能力,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自主思考能力。三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假装游戏”中会涉及不同的场景,增强儿童对社会规则、常识性知识的认识与适应能力。例如,以过马路为场景的假装游戏,可以教会儿童“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知识。四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识别与情感表达能力。在“假装游戏”中开展的人物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增强儿童对不同人物心理、情感、情绪的理解与体会,对于儿童自身情感和情绪的正确表达有引导作用。
三、孤独症儿童中开展“假装游戏”活动的相关策略
(一)合理选择教学辅助策略,提升“假装游戏”的实施效果
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活动中开展“假装游戏”活动,可以通过合理选择辅助策略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从孤独症儿童自身的能力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制定“假装游戏”活动目标,使儿童的能力或者学习技能得到相应提高。例如,在孤独症儿童首次开展物品替代游戏时,会缺乏一定的游戏能力和物品选择能力,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儿童肢体辅助,使儿童在教师的带领、搀扶下选择游戏物品。当儿童在教师辅助下可以连续、多次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后,教师可适当降低辅助程度,比如只通过语言、眼神等行为来辅助,激励儿童进行自主选择。当儿童本身游戏能力较强时,则在最初给予辅助帮助,可选择较小程度的辅助策略;若是儿童自身就可以顺利完成游戏,则教师需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用更为夸张的肢体动作、大声夸赞等行为来表达对儿童的肯定,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如果儿童不能通过自主选择完成游戏,则需要教师适当提高辅助程度,直至儿童的游戏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再逐渐降低辅助策略的等级。
很多时候首次开展假装游戏活动时,由于孤独症儿童不具有自主完成、正确理解和完成游戏的能力,需要教师对儿童开展较为全面的、仔细的观察,以确定给予的辅助策略符合儿童特点和需求,提升“假装游戏”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实施效果。
(二)运用丰富的图片资料,调动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孤独症儿童受到自身身体、智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参与“假装游戏”活动中,往往对教师语言表达方面的感知与理解能力较差,导致儿童不能正确产生“假装游戏”的思想。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来提升儿童对“假装游戏”的理解能力,帮助儿童提升学习技能。例如,在开展人物角色扮演游戏时,儿童对自身被赋予的角色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教学方式,使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的形式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比如,赋予儿童“妈妈”这一角色,引导儿童哄“宝宝”睡觉。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教学方法,使儿童学会抱宝宝、哄宝宝等动作,使儿童可以正确完成“假装游戏”。
在开展假装游戏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孤独症儿童自身发展水平及游戏能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儿童具备完成游戏的能力,调动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选择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生活场景,既可以提升儿童的游戏能力,又可以提高儿童的生活、社会适应能力。比如,以儿童乘车为“假装游戏”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买票、乘车等游戏场景的设计,来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儿童懂得出门乘车的一些技能与安全常识,如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跟陌生人走、要紧跟父母防止丢失等。
(三)运用视频示范,为儿童参与游戏提供指导
视频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模仿能力有较大的帮助。组织孤独症儿童进行观看、模仿等活动,可以提高目標行为干预作用。视频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儿童视觉感知优势,提升对教学信息的有效掌握水平,增强儿童理解与记忆,使儿童在语言表达、游戏组织、学习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开展视频教学资料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合理确定游戏主题。从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年龄特点等出发,选择较为适宜的“假装游戏”活动主题。比如厨房、医院、消防、家庭等主题内容更加符合学前儿童需求。二是加强语言教学在视频教学资料中的融合。在视频教学资料制作过程中,运用语言引导的方法,可以使儿童通过眼看、耳听等多种途径获取更为丰富的游戏信息,同时可使儿童将语言与行为活动进行有效统一,提升儿童的理解能力。三是加强示范动作在视频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在游戏视频教学资料制作过程中,可以融入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如教师、同学、朋友、家人等,使儿童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更加容易地产生模仿和学习心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除上述内容外,在开展视频教学活动时,还要避免教学活动的单一性,防止儿童多次观看同一视频资料,产生刻板、单一的模仿行为。为了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可以在制作视频教学内容时,对于同一游戏活动开展多种表演形式,为儿童提供更多学习目标。
(四)丰富“假装游戏”开展线索,为儿童提供多种活动途径
在开展“假装游戏”活动过程中,为提升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可以不断丰富游戏线索。比如在进行物品替代“假装游戏”时,不仅可以从物品的外观、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指导,还可以通过物品的用途、摆放位置、气味等多方面进行引导,提高儿童对物品的感知能力。以“苹果”教学内容为例,在开展物品替代游戏时,可以通过“苹果是红色的、甜味的、圆的、长在树上”等多方面内容的描述,来指导儿童从“苹果”的不同特点出发正确选择替代物品。
在运用丰富的游戏线索开展“假装游戏”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结合孤独症儿童自身的辨别、认知能力特点,注重儿童认识水平、功能区分等能力的培养。受到孤独症儿童身心现状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只能关注到物品单一方面的特点,对于多重游戏线索的关注能力不足。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助帮助,通过语言、肢体行为等引导儿童从多角度观察物品的特点,逐步扩大孤独症儿童的关注范围,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
四、“假装游戏”活动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应用思考
(一)教师引导作用在活动中的有效发挥
在引导孩子们“动起来”,对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时应用“假装游戏”活动策略,实践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和引导作用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智力、能力、认识等多方面的全面和深入了解,通过科学设计“假装游戏”活动内容、目标,合理选择游戏开展方式与相关实施策略,才能有效保障“假装游戏”对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教师在开展“假装游戏”教学活动中引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给予儿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比如提供多个游戏主题,由孤独症儿童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增强儿童参与“假装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强游戏多样化设计。为了有效干预孤独症儿童具有的动作简单、单一、刻板等行为,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假装游戏”内容,提高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对儿童实施干预活动。三是加强游戏活动难度水平的合理设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儿童开展“假装游戏”活动的水平和能力,进行难易相间的游戏设计,提升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愉快感受。四是运用激励和奖励形式,增强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的信心和积极性。当儿童做到正确选择物品或者有其他良好表现时,及时给予肯定,使儿童懂得正确的方法,同时增强游戏的信心。在给予激励或奖励过程中,需要运用更加直接的语言或者儿童喜爱的方式。语言方面可以说“你的选择是正确的,苹果真的是甜的”,给儿童提供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引导,而不建议说“你真棒”。
(二)加强活动的环境创设,营造浓厚的氛围
“假装游戏”的开展均是在一定的游戏故事、场景下进行的,因此为了提升游戏教学活动的效果,需要加强对“假装游戏”活动环境的合理创设,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游戏教学环境的创设水平直接影响孤独症儿童对“假装游戏”活动的目标、内容、行为等方面的理解,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康复干预活动效果有较大影响。此外,还可以帮助儿童减少游戏难度。
结语
“假装游戏”活动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孤独症儿童所具有的动作简单、单一、刻板等行为起到有效干预作用。加强“假装游戏”活动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策略的研究,需要紧紧围绕孤独症儿童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提升要求,通过教师开展有效辅助策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创设活动教学氛围等方法,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活动效果,使孤独症儿童真正参与到游戏中,提升其康复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翟钰欣,胡晓毅.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技能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21(14):4651,80.
[2]潘启超,胡晓毅.动机操作在发展性障碍儿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1(6):3945.
[3]刘艳虹,任媛,胡晓毅.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技能的干预研究——以玩偶为中介的虚构客体游戏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21(3):3338,45.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