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大学走出的“苏州时代新人”

2023-05-17周昱汐吴建元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虎丘苏州市古城

□ 周昱汐 吴建元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1982年,苏州成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苏州成为全国唯一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保护路上,无数人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谢勤国也是其中一位。如今76岁的他,已保护古城33年。

老年大学的“苏州通”

谢勤国是苏州市老年大学历史文化选讲班的任课老师。谢老师的课寓教于乐,实践性强,深受大家的喜爱。他不但在课堂上认真负责地讲课,还进行实地现场教学。有一次他带学员们来到北寺塔现场,讲解一幅镶嵌于玻璃橱窗内的《姑苏繁华图》,他一边指着图上的阊门外吊桥与渡僧桥讲运河故道,一边与现实的情境对照。谢老师的讲课内容里涉及大量苏州古城的历史沿革、著名人物、街巷里弄、宗教寺庙、宝塔牌坊、河道桥梁等史料典故。同学们纷纷感叹:听了谢老师的介绍,哪怕老苏州人,也会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的城市了解得还十分肤浅。

在课堂上授课时,谢老师还不时提及自己对苏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鼓励学员探究这一学术领域。多年来,他出版了《苏州古石桥》《姑苏名宅》《苏州城的脚步》《姑苏老街巷》《文学苏州》《苏州近现代建筑》等书籍,这些著作学员都当作教科书来学习。受谢老师的言传身教,学员们也尝试撰写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文章。有学员写了一篇《不同寻常的小巷——天库前》的文章,交给谢老师批阅,他在“地库”两字上面用红笔添加了一行字:“地库在报恩寺内,1928年辟平门路,将报恩寺分成两半,地库在路西侧,今丝绸博物馆范围内。”由此可见,谢老师知识的渊博着实非同一般。

促成虎丘第二次大修

谢老师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有人以为他是搞学术出身,其实不然,他原来从事绿化工作。怎么搞绿化的做起了历史文化工作?这要从谢老师的工作经历说起。

1975年,谢勤国进入苏州园林系统工作,被分配到虎丘,从事绿化工作。1977年的一天,谢勤国和同事照例来到塔园给盆花浇水。无意间,他发现虎丘塔东北角墙体水泥层大块脱落,还伴有很长的裂纹。“这么厚的水泥都鼓出来了,可想而知塔体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的第一感觉是塔的倾斜度发生了变化。”凭借对虎丘塔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谢勤国第一时间就发现情况不对,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后来,检测人员对虎丘塔的倾斜度进行了测量,发现果真如谢勤国所说,虎丘塔倾斜有加剧趋势,塔尖与中垂线的距离增加了6厘米。紧接着,政府部门对虎丘塔进行了第二次大修,塔体得以稳定,倾斜和沉降的变化也都降到了极小的范围。如今,几经兴衰的虎丘塔依然以雄伟的姿态屹立在虎丘山巅上,谢勤国对此很是欣慰。

1989年,在北寺塔担任绿化班组古城组长的谢勤国,突然接到了编纂《北塔志》的任务。从此,谢勤国正式踏上了古城保护之路。谢勤国虽然出生在上海,但4岁就随父母定居苏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古城肌理始终萦绕在身边,融入了记忆。而他从小又十分热衷读书,偏爱文史,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历史文化工作奠定了基础。而此次编纂《北塔志》正式开始了他的历史文化之路。

记录古城历史文化

编纂志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毫无经验的谢勤国来说,这背后的艰难更是可想而知。谢勤国理清思路后,决定先整理现有文史资料。整整四十五天,他都泡在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除了中午吃饭,其余时间雷打不动地查阅资料、摘抄古书。提起这段经历,谢勤国记忆犹新:“当时图书馆早上八点开门,下午五点关门,每天我都是最早去、最晚走的那个。”而对于缺少资料记载的部分,谢勤国只能四处奔波,一边请教专家学者,一边采访周围居民,获得口头资料后,还要不断进行考证。六个月后,一本长达9万字的《北塔志》诞生了。看到古老的历史跃然纸上,欣喜与自豪之情顿时溢满谢勤国的心头:“苏州,之所以能成为无数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其精髓就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实,记录好苏州的历史文化,让它们能够被传承与发扬,何尝不是对古城的一种保护?”谢勤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自《北塔志》后,他正式开启了用笔杆子记录古城历史文化的生涯。后来,他又受邀编纂了许多与苏州文史息息相关的书籍,目前已经累计创作250万字,为古城保护留下了一笔又一笔宝贵的文字财富。

文物保护的001号志愿者

2006年,谢勤国退休了。退休后的他,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投身到古城保护的队伍中去。2011年,谢勤国得知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打算成立一支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他第一时间报了名。通过层层考核后,谢勤国成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的第一位成员,编号001。这其中还有段小插曲,当年招募志愿者,要求年龄不超过65岁,谢勤国正好赶在65岁生日的前一个月报上了名。

文物保护志愿者队共有30人,在所有人中,谢勤国是年龄最大、学历最低的一个。不过年龄与学历从来不是谢勤国的绊脚石,由于经年累月的阅读写作,谢勤国在苏州历史文化方面渊博的知识储备,让他成了队友眼中的“老法师”。 “一号就要有一号的样子。”这十多年,谢勤国始终奔走在文物保护的第一线,每一次志愿活动都积极参与。他随身携带着一本翻旧了的笔记本,上面详细地记录着从事志愿者工作以来,他跑过的古宅老街,留下的700多条文保信息。今年,姑苏区市保及控保紫线核定项目正式启动,谢勤国又马不停蹄地开启了新一轮志愿服务。截至目前,谢勤国志愿服务时长已经累计超过1700小时,去年还被苏州市志愿者总会认定为五星级志愿者。

33年来,谢勤国用笔记录着苏州的历史文化,也用脚丈量着每一寸文保区域。如今76岁的他表示:“现在我的身体还可以,还能为古城保护尽上一点绵薄之力,将来若是走得动,我会继续奋战在一线,若是走不动了,我也会在家里写资料。”为鼓励更多老年人老有所为,他利用担任苏州市老年大学老师的便利条件,辛勤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引导老年人投身古城保护服务中。“不论是老苏州,还是新苏州,其实只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就有责任为古城保护献上一份力。”

去年10月份以来,苏州的报刊、电视等媒体对谢老师进行了连续报道,后来央视新闻频道又进行了追踪报道。12月份,谢勤国又被评为“苏州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虎丘苏州市古城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虎丘街道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春秋古城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