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当编辑的记者不是好主播

2023-05-17文_刘

传媒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重庆

文_刘 颜

有人说,从事职业最幸运的是:它既是你谋生的工具,又是你喜欢的事业。我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从事新闻工作10余年,我感恩这个职业让我能成为时代的一双眼睛,去捕捉、记录真实的感动,用初心和使命感恩奋进。

早在2017年,华龙网新闻中心就整合记者、编辑、主持、视频、美术、编导、后期制作、H5技术等岗位组建了一支团队——“爆款冲锋队”,我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团队成员相对年轻,负责人大都经过传统媒体历练,90后00后思想活跃,大家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华龙网有句话:不能当编辑的记者不是好主播。通过不断探索,我们逐渐将传统式、单项式传播向互动式、场景式传播转变,在H5、动画、音视频、VR、AR、MR等形态的加持下,时刻保持内容新应用新形式生产力,也培养了不少融媒体制作生产的骨干能手。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这支队伍从最初的5 人发展成现在的20 余人,培养了许多融媒体制作生产的骨干能手,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融创部工作室”。最近几年,华龙网斩获的中国新闻奖基本上出自我们这个工作室。

百天百篇 用初心和使命感恩奋进

2022年,我和团队参与创作的新闻专题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双双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百年百篇》,是我们结合建党百年这个节点,精选了百年党史中的百篇诗文来进行讲述,最后形成的专题作品。

在筹备这个选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考是,建党百年,做点什么有意义的策划呢?为了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积淀在重庆大地上的红色资源,负责采编的同事拜访了全国党史研究领军人物、重庆史研究会(原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我们发现,重庆许多大家熟知的名字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重庆解放碑附近有条邹容路,很多人知道邹容是一位革命英雄,但极少有人知道,他在整个民族复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得到了孙中山、毛泽东、习近平三位领袖的赞誉——18 岁时,邹容就写出了《革命军》,提出“中华共和国”政纲,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充分肯定。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重庆青年邹容撰写《革命军》一书吹响了推翻清王朝的号角。怎么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看到、听到?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团队最后决定精选由重庆人书写,或由其他中国人在重庆写作,尤其是牺牲在重庆的革命先烈书写或发表的百篇经典文献作为核心内容,突出进步性、革命性、独创性、经典性,简要而深刻地表达作者们追求民族复兴的主张和实践。

为了让凝重的党史内容轻松化,团队决定采用短视频来表达,每集不超过5 分钟;选择年龄在20-40 岁左右的青年学者作为主讲人,在保证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外,让他们用年轻人的视野和语言来解读,使作品呈现网络化、年轻化,并且还加入虚拟演播室等新媒体技术,让视频呈现不枯燥、可看性更强,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通过前期的精心策划,该栏目于2021年春节后启动,通过3 个多月的录制和包装,4 月6 日起推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栏目,至7月15日结束,每日1期,持续100天。

在这100 天里,记者每天查找大量资料,编辑逐字逐句校对文案,同时还对一些革命文物进行了抢救式的发掘整理。比如,《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发表在1919年《国民公报》上,是重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最直接的证据。但历经百年,《国民公报》已经相当破碎,且当年报纸使用的纸张不好,印透了,模糊一片,字迹已很难辨认。我们对其中标点不准、掉字、错字、通假字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最终使该文物得以完整面世。摄像编导每天要进棚拍摄,为了画面与背景的完美衔接,他们要对拍摄对象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拍摄指导;负责后期包装的同事也要在海量素材中来回校对剪辑,力求主讲成员文稿内容与画面精准匹配;我要对每天送审的片子进行审校,对推出的海报进行视觉指导,最后再将成品送审。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挑战。这100天里,天天加班,但正因为有这样的坚持,我们收获了无数“铁粉”,为建党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

当最后一期推完的时候,很多网友表示依依不舍,觉得生活中缺了一点什么。

用心做好每一帧画面才能仰望星空

做新闻,找好切口很重要。另一个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我们聚焦的是被誉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的“时代楷模”王红旭。王红旭出身教师世家,在路遇儿童落水后义无反顾百米冲刺跳入江中,救起了两个孩子,自己却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由于他救人牺牲的事迹感人至深,离去得又非常突然,给身边人留下了许多遗憾。

这样的题材,如何独辟蹊径弘扬伟大时代中的英雄精神?通过前期对其家人、身边好友、同事多次跟进采访了解到,王红旭生前还有好多未完成的事。例如,还没有陪妻子去跳广场舞,由于工作太忙,很久没有吃爸爸做的面了……主创团队最后选择以“告别”这个点,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创新使用动画还原+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让王老师与他生命中重要的人告别,旨在让亲人、学生、朋友走出悲痛,重拾生活的勇气。

制作过程中,我们反复推敲、揣摩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字斟句酌地打磨脚本文字及画面,努力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何体现王红旭危急关头救人的“百米冲刺”,如何还原他为人子的孝顺、为人父的慈爱、为人夫的深情、为人师的伟大。比如在动画创作上,为了刻画细节、渲染情绪,主创人员需要把自己带入场景中去假想,从眼神到肢体,从台词到场景,每一段画面都需要用相机记录下来,再交由美编根据视频设计分镜场景,以此还原画面。前10秒是什么动作,接下来20秒是什么音乐,再下一个画面又是什么场景,我们反复斟酌,力求以细节打动人心。记得有一次,美编在画王红旭答应要陪老婆希希去跳广场舞时,画着画着突然大哭起来,说道:“为什么好人要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我们,我不能接受,太让人心疼了。”“我一定要把王老师刻画精准,让更多人了解楷模的事迹。”就这样,5分51秒的视频,我们整整打磨了半个月。作品不仅在创新上体现了王红旭的师者仁心、人间大爱,还挖掘其背后的教师世家家风传承,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

让我欣慰和感动的是,那一次当我和团队主创改完作品走出办公室,已是凌晨两点,抬头仰望竟满天繁星,本已疲惫不堪的我们兴奋不已,合影欢唱方归。若非一起并肩熬夜,不能同看如此美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作品播出后,王红旭的妻子专门找到我们要了原视频珍藏。

在新闻的追光路上,一路同行

每一次的选题策划、完成的每一个作品,我和团队都是怀着赤诚之心,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做新闻?”“做什么样的新闻?”2022 年,面对重庆突如其来的疫情,媒体人该做些什么?我们想,最直接、最擅长的方式就是凝聚人心,正确引导舆论。11月15日,我带着团队策划了一条《你永远可以相信重庆人》的微视频。作品立意在“重庆人”这个点上,以小见大,完整地将重庆人抗疫保供一线的责任担当、邻里互助的勇敢坚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品推出后,立刻产生了破圈式的传播效果,全网传播量超过1亿。

当时重庆正处于封控的特殊时期,主创团队只能进行线上云沟通,在连续开了十几通语音会议后,最终决定制作一首MV 来为重庆加油打气。选什么歌?在聆听、筛选了几十首暖心热血的歌曲后,最终选定了黄霄云的歌曲《众》作为背景音乐,由我们编辑负责填词。之所以选定《众》,我给团队的解释是,“众”字是由人字组成,代表很多人,很多众志成城的重庆人,重庆这座“英雄之城”虽然暂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重庆人骨子里的那种血性注定了我们在困难面前绝不“拉稀摆带”。歌曲选定后,编导就着手开始对接素材,联系各区县、各单位、个人等收集一线感人资料,当天就打了近百个电话,收集到几TB 的视频素材。负责文案的同事一边修改框架,一边进行歌词撰写。在连续两天熬夜到凌晨4 点多,反复修改好几个版本后,送审版发到了我的手上。看完片子,我除了感动,又提出了新的想法:许多年后,当回忆起这段艰难日子我们还能记起点什么,假如生活立马回归正规,你最想做什么?针对这个问题,主创团队在凌晨5 点多又开始了头脑风暴。最后商议决定,在片子结尾处加一个彩蛋,通过对各年龄段网友录制心声采访,来表达当下的自己对疫情过后生活的期待。但当时处于封闭状态,采访对象不好找,团队成员各显神通,开展各种联系。有逮着外卖小哥送菜时录制心声的,有邀请家人远程拍摄的,还有冒着被感染风险出镜拍摄的……最终在不到3 天的时间里,完成策划、讨论、制作与打磨,我们推出了这支3分26秒的抗疫作品。

整个过程,我和团队成员不但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战斗力。在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作为媒体人骨子里天生就具备的情怀吧。“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管风雨兼程地走下去。”我想这也是对我时常反问自己最好的回答。

工作10余年,我经历了从普通员工到主管再到部门负责人的角色转变,我想不管我的角色怎么转变,都会始终坚守新闻理想,也希望能带着更多“眼里有光”的年轻人,保持着冲劲、韧劲、干劲,在新闻的追光路上,一路前行。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做新媒体需要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要加强内功修炼,主动学习新事物、新技术和新应用,在不断推陈出新中成长。

■要注重用户意识,善于抓情感共鸣,才能“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猜你喜欢

重庆
重庆客APP
新基建,重庆该怎么干?
平凡英雄 感动重庆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视觉重庆
重庆非遗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