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镂刻梦徽州
2023-05-17江伟民
江伟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吴正辉是一名徽州砖雕手艺人,正是凭着一手砖雕界的九层镂空雕技艺,他一跃成为行业内翘楚。2018年,吴正辉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砖雕)代表性传承人”,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
吴正辉爱笑。见到人来笑,说话时也笑。似乎他面对的都是鲜花和掌声,没有遇到过艰难和荆棘一样。事实上,他和所有贫困山村的“60后”一样,经历了层层艰难困苦,才有今天的云淡风轻,不着一痕。
1966年,吴正辉出生于北岸镇显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儿时的他理想是绘画、雕刻,然而通向理想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与泥泞。
父亲去世那年,吴正辉进了小学,学校设在当地祠堂——潘氏宗祠。那时候,他常常望着窗外出神。在他目力所及之处,便是祠堂内的木雕饰物——百鹿图。他在木雕中看到了密林溪涧,群鹿嬉戏,那些鹿或低头饮水,或抬头望天,或回眸一顾,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吴正辉想,我长大了也要把它们雕出来。
阳光下,风雨里,一个小男孩在徒步行走。阳光下的汗流浃背,风雨里的萧萧瑟瑟,早已定格在历史的尘埃里,无迹可寻。可这一切,却永远留存在吴正辉的记忆里。到县城读书,搭一趟客车要4角钱,来去一趟就得8角钱。对于一个农家人来说,一个月3块多钱的路费是一项巨大的开支。“问母亲要,母亲拿不出,没有车费我只能步行上学。从显村到学校,足足30千米,从早上开始走,一直要走到下午。”吴正辉说。
吴正辉三年的中专学费,全是哥哥们打窑柴换来的。显村有许多窑场,每天都在烧砖瓦。为了保障吴正辉的学业,四个哥哥结伴入山,砍柴打枝,忙活半个来月,才能把所需的学费挣足。“8元钱,四个壮男力要干这么长时间,全是为了让我读书。”
显村地处紫金山南麓。村中不少田地在山北,每每耕作,都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翻过大山。到了稻谷成熟的季节,村人总是半夜起来打着火把翻山,到地里的时候,天刚放亮,割稻打谷,再挑回家。村人谓之挑谷担。彼时,吴正辉年岁尚小,挑不动稻谷,就背。
到邻村白杨中学读初中时,班主任姚光友是当时知名的版画从业者,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的吴正辉被选为美术课代表,与姚光友多了一层接触的机缘。交作业的时候,看到姚老师在刻版,一刀一笔特别认真,吴正辉很好奇,就站在他身后看。姚光友发现后,知道他对美术很有兴趣,就特地为他准备了写生本、写生夹,让他去画山画水画村落,想画什么都可以。姚老师一周检查一次,指点一次,本子画完了,又给他准备新的……从此,吴正辉被美术的魅力深深吸引,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
可考学时他却阴差阳错地上了园林花卉班。不过,心中有灯塔指引,条条大路都可通罗马。在园林花卉班,吴正辉结识了实用美术专家吴慕良老师。吴正辉儿时打下的美术底子,让吴慕良眼前一亮,一有空便说要教他实用美术。没过多久,吴正辉就习得了一手像模像样的美术字。那时候,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还从校外请来国画老师为大家授课,吴正辉的国画入门老师是王锦湘先生。第二年,行知学校首届工艺美术班招生,其中就有砚台雕刻实操课。这让吴正辉喜出望外,虽处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却不妨碍他在学校里真正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几个月下来,他这个园林花卉班的学生,干起砚雕来就连正儿八经的工艺美术生都望尘莫及。
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毕业的时候,学校老师打算为吴正辉介绍一些园林方面的工作。联系就业的老师都对接好了,吴正辉却断然拒绝,老师直叹他不知好歹,问他:“你想去哪?”吴正辉说:“我想去雕砚台。”“雕砚台,你会吗?”老师满脸忧虑道。
学校很快为其联系到了徽城文化服务部老总方钦树。方钦树有些不放心,只说叫他画两张画来看看。是不是门外汉,一看便知。吴正辉画了两张画,一张是素描,一张是国画。方钦树一看很专业,立即安排他实习。
1987年6月,吴正辉的雕刻生涯开始了。那时的砚台四周均有图案,称之为“回文”,许多学徒学一个月还画不好,吴正辉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这让方钦树对他另眼相看。在他当学徒时,一个月就能拿到30元,其他学徒却是分文没有。吴正辉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方总的砚石画稿画在一方方砚上,再交给砚雕师傅雕琢。闲暇之余,吴正辉更愿意拿起刻刀,在一方砚石上“犁耕”。这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信仰。
“刀铲在石头上划过的嗞嗞声,在我听来就是世间最美的乐章。”吴正辉爱在心中,乐此不疲。两年之后的1989年,歙县工艺厂分部行知工艺厂成立时,吴正辉成了分部的技术指導。上任伊始,分部接到一单生意,要雕琢一个大型砚雕作品《九龙壁》,长1.5米,宽0.6米,由吴正辉主雕创作。吴正辉和助手两人,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这一宏大的雕刻任务,从此打响了行知工艺厂的招牌。时任厂长喜上眉梢,动情地说:“有了你,我们就敢接大单子了。”
在行知工艺厂的三年里,吴正辉挑起了制作砚石的重担。有一次,厂里接了个“百蝠图”的单子,吴正辉按图纸要求,一个晚上就做出了样品,客户十分满意,工厂也顺利完成了这单生意。“那个时候,砚石还以素池砚为主,从构图、打坯到雕刻,一扎30个,我一天一夜就能完成。”
有技术,有能力,有速度,有热情,是干好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才20岁出头的吴正辉精力充沛,总有使不完的力气。有一客户当天下单一方砚石,要求第二天就交货,吴正辉二话没说,一下干到天亮,如期交付。如此肯干敢拼的性格,深得厂领导青睐。
1992年,吴正辉抽身而出,在北岸镇政府所在地大阜村创办了自己的加工作坊,主要经营砚石雕刻,成了全县首批出来单干的个体户之一。那时,吴正辉制作粗坯,妻子打磨,虽然艰辛,日子却也甜美。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拂,改革力度的加大,在社会洪流的激烈推动下,吴正辉与砖雕正式结缘。
三
21世纪初,北岸镇成立了大阜古玩街,全县以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古玩商客云集大阜。有一天,一位客户拿着一块破损的砖雕找吴正辉修补。吴正辉仔细一看,原来是砖雕上人物的一只脚断掉了,好在另一只脚可作参考,于是便答应下来。没想到修补的效果特别好,其后不时有人来找他修补砖雕老构件,小到人物花鸟虫兽,大到园林房舍。吴正辉凭着过硬的雕刻技艺,每每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第一次接触砖雕,是刚工作那会儿,方钦树接了上海大观园一个单子,带着我们四个人在上海干了三个多月,之后接触就不多了。2000年之后,才重拾起原来的手艺。”吴正辉说,这些老构件,让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我们说大国工匠,古代的匠人做事情特别认真讲究,他们无愧于大国工匠的称谓。我的整个修复过程,就是一种重新认识和学习的过程。在修复的海洋里遨游,身心都感到愉悦。”
吴正辉记不清自己修复过多少古砖雕构件了。直到有一次,他在池州偶然看到一块被称为古董的砖雕竟是自己的作品时,吴正辉沉默了。“没想到,自己雕刻的现代作品被人用于欺诈,这样是不利于砖雕技艺的传承发展的。”从那一天开始,吴正辉决定要从事砖雕雕刻,重拾古人的砖雕技法,让沉睡百年的老物件在自己的手中活起来。
千日门楼百日房。徽州人注重门楼的设计,建成一座门楼往往需要多名手艺人雕琢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盖一幢房子,三个月的时间就够了。
徽州砖雕是在徽州盛产的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其雕刻工艺细腻复杂,以人物、祥禽瑞兽、花卉、吉祥图案等题材为主,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罩、门楣、屋檐、屋顶、柱础、屋瓴等处。“砖雕的门楼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许多现代建筑,即便不是徽派建筑,也注重门楼的打造。这样一来,砖雕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鼎盛期。”
吴正辉倘佯在砖雕修复和创作的双重快乐之中。他悉心探究每一块青砖的历史,揣摩古匠人的艺术构思,研究他们的雕刻技法,领悟其中的精髓所在。《古城会》《负薪苦读》《太白醉酒》《百子图》《渔耕樵读》《赵子龙救主》《郭子仪献寿》《访友图》等,涵盖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琴棋书画、园林花草等诸多内容的徽州砖雕,经过平雕、浮雕、立体雕等技法,呈现出生动立体的艺术韵味。如同一首首无声的诗,流动的画,让吴正辉痴迷陶醉。吴正辉一坐就是一天,一月,一年……20多年来,流经他手的古砖雕已不计其数,这也为他继承和弘扬徽州砖雕技艺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许多日子,我晚上做梦都在想,青砖太脆了,稍不注意,就会崩掉。每一刀下去,每一寸推進,都讲究个匠心独运。”最让吴正辉念念不忘的是古人的九层镂空雕法。“现代艺人,雕到五层六层,就已经是瓶颈了,雕刀便无法再深入。古人却能雕到九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吴正辉在研究古砖雕的时候,看到青砖四周均有一些洞眼。一开始他以为是为了方便安装而设,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九层雕法的秘密所在。古人正是把刻刀从这些洞眼中穿插进去,才最终完成了九层镂空雕的奇迹。
经过数月的探索研究,吴正辉的砖雕作品《全家福》,达到了古匠人的九层境界。作品中涉及人物20余人,开脸细节上却是各具神态,惟妙惟肖。这一作品,也成了吴正辉砖雕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获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仅要看作品,还要看传艺人数。20多年来,吴正辉授徒逾百,外加技艺精湛,一跃成为徽州砖雕界的代表性人物。他雕刻了很多优秀作品,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不胜枚举。2019年,他的作品《琴棋书画》被中国国家博物院收藏,这也是该馆收藏的唯一一件砖雕作品;2021年,作品《丰收》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2022年,作品《高山流水》被国家版权馆收藏。另外,其作品《访友图》获第二届中国(南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被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收藏;《七擒孟获》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金奖和安徽省第一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金奖;《徽商故里》获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央视和安徽卫视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大黄山》记录了吴正辉制作徽州砖雕的全过程。
千秋得失我心知,方寸之间竞风流。2019年,吴正辉把工作室迁至城郊郑村,以期更好地沟通内外,让徽州砖雕在全国各地普及推广,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