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蹲点采访报道传唱党报好声音

2023-05-17朱松梅

新闻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选题策划主流媒体四力

朱松梅

【摘    要】深入基层蹲点,是主流媒体开展选题策划和现场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策划环节必须锚定足够的高度、寻找新颖的角度;采写环节要扎实践行“四力”,把稿子写在大地上;同时在机制上,实现跨部门合作,用多种端口和出彩方式传唱党报好声音。

【关键词】四力;蹲点报道;媒体融合;主流媒体;选题策划

2022年正值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如何报道好“非凡十年”的成就,成为很多媒体的主要任务,北京日报也不例外。在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策划、深入采写之后,北京日报于2022年8月8日在1版推出了《走市界看首都发展系列蹲点报道》栏目。

记者赴北京市域边界的村镇开展蹲点采访,栏目共刊发17篇见报稿和17篇新媒体稿,总计超过3万字,融媒矩阵已获超3000万浏览量。不论是社会影响、读者口碑还是新媒体浏览量,成绩单都相当亮眼。笔者以该栏目为例,探讨在融媒体时代记者深入基层蹲点采访,让党报好声音出彩出圈的路径和经验。

一、聚焦郊区,服务首都发展大局

每当大事之年、喜事之年,媒体总会集中精锐采编力量,围绕主题、提前策划成就类报道,以期能在不见硝烟的“新闻大战”中占得先机。近几年,我们陆续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的新闻节点,也开设了多个成就类报道栏目,内容上涉及人物、经济、生态、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亮眼的、有知名度的素材似已挖掘殆尽;形式上也早已做到了花样翻新,既有深度报道、蹲点报道,也有画刊、视频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一轮策划变得相当有难度。如何做到有新意,考驗着新闻人的眼光、魄力和智慧。

这一次,我们的选择目光大胆且富新意:开设新栏目《走市界看首都发展系列蹲点报道》。记者深入北京市和河北省、天津市的交界处,采写偏远村镇的新变化,书写干部群众的动人故事,反映首都的伟大发展。“走市界”的想法一经提出,所有人都眼前一亮。毫无疑问,北京的中心城区集中了更多的新闻资源,重大工程多、重点事件多、重要人物多,因此素来受到众多媒体的瞩目,而愿意聚焦郊区的媒体并不多。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对记者来说,去中心城区采访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付出的成本都相对较小,性价比更高。

这就意味着郊区新闻理应受到忽视吗?当然不是!城区和郊区本该是一个整体,没有郊区的生态涵养,城区的发展短板就无法补齐;没有郊区的共同富裕,城区的繁荣稳定也就无从谈起。况且,偏远之地的新闻其影响力未必就小,比如几年前,北京平谷区在治理大金山非法采矿时首创了“吹哨报到”机制,即属地街乡镇碰到无力解决的难题,有权“哨响”请区级委办局来“报到”,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这一创新机制破解了“条块”难以联动融合的顽疾,经北京日报深入报道后迅速在全市推广,京郊小镇的经验很快走进了老城胡同,来到了繁华的中央商务区,也受到了政府、学者和市民的一致关注。如今,“吹哨报到”机制已经有效推动了北京基层治理的变革,成为闻名全国的一块社会治理金字招牌。

从以上角度来讲,聚焦“京郊”这一冷门区域意义非凡。正如同多年前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不追逐热点、焦点,而是聚焦鲜有媒体关注的“冰点”。至今,冰点周刊的很多作品仍是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拥有常读常新的魅力。

事实上,这并不是北京日报首次在重点栏目策划中,将目光投向北京的市域边界。早在1987年,本报就推出过“在首都边界线上”系列报道,在那个改革、开放、搞活的年代,记者骑着自行车去采访,用自己的笔带读者去看看当地的新鲜事儿,领略难得一见的风土人情。30多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火热的时代赋予了北京市域边界线更崭新的意义、更宏大的内涵。我们传承前辈新闻人踏实朴素的作风,再一次奔赴市界,挖掘好新闻,因此这也是一次践行初心使命之行、一次提升“四力”之行。

二、切口够小,站位要够高

栏目有了好的立意和设想,接下来就开始紧锣密鼓筛选合适的选题。各位跑口记者分别与各区联络,精心筛选题材,拿到部门业务会议上反复讨论,如果选题不够真、不够新、不够活,就果断弃之不用。总的来说,有三个选题大方向是一以贯之的。

第一,站位要高,才具代表意义。栏目名为“走市界看首都发展”,而不是看“北京发展”,这是为什么?因为与“北京发展”相比,“首都发展”的站位更高、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刻。在一轮轮筛查选题时,我们始终围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正是由于站位足够高,读者会发现,市界村镇的地理位置虽然处在“末梢”,但其实更能感受到“心脏”的跳动,同样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政策的变化。那里的新闻很远,但是也很近!

最终确定的16个选题,全部都拥有大的时代和政策背景,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生态建设、京津冀协同等。如《古调新弹京西南》一文,讲述的是房山区蒲洼乡东村,老人打开尘封几十年的戏箱,带领老朋友们再次唱响山梆子戏的故事。事情看起来不大,却能够充分反映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第二,切口要小,才能生动鲜活感人。蹲点报道最讲究的是生动、鲜活,要有冒着热乎气的好现场,也要有打动人心的人物和故事。所以在前期摸选题的过程中,记者的工作量非常大,不但要把握大的主题和方向,也要不厌其烦地问细节、找人物,把案头工作做足,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故事脉络。

比如《上门女婿返乡记》一文,反映的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后,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的故事。记者在选取切口时没有贪大求全,而是选取了机场拆迁村的一位典型人物——上门女婿老白,书写超级工程拔地而起之后,给这个普通汉子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再如《一条珍贵的喜被》一文,写的是冀东革命根据地镇罗营镇抢救性收集整理红色文化,建设红色展馆的事。记者在找选题时曾翻阅了数百件展品的资料,与镇里的文化干部反复沟通,最终选取了关于一床喜被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第三,特色鲜明,牢牢把握“市界”的鲜明特点。栏目既然定位于偏远的市界,就要把鲜明的特色做出来。若是一味将中心城区、京郊城镇的选题,原样不动复制到市界村镇,无异于“新瓶装旧酒”,糟蹋了好创意,这是绝不能接受的。所以在几轮报选题中,“村里建起养老院”“养殖村转型生态旅游”“低收入村种金丝枣致富”等选题,因缺乏鲜明的市界特色先后被筛了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新鲜、有趣也是选题能否入围的重要标准。比如,起初有多个选题涉及生态建设,包括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共同守护野鸭湖、平谷区水鸟数量大幅增加、密云区雾灵山职工深山送盐砖等。前两个选题因老生常谈而被弃用,仅保留“送盐砖”这个选题。《密云送盐为哪般》一文见报后,很多读者头一次了解到,原来生活在深山的野生动物极缺微量元素,为了给动物们送去重要补给,林场职工常年翻山越岭进山送盐砖,以这种方式默默守护着首都生物多样性。

三、深入采写,走得苦方能采得真

選题定下之后,7位记者立即奔赴采访点位。从怀柔区喇叭沟门的北极村开始,顺时针绕北京市一圈,至延庆区的冬奥小镇收尾。一路踏遍10个市界区,共计16个村镇,抵达了喇叭沟门满族乡、榆垡镇、新城子镇、蒲洼乡这北京的“四极”,解锁了北京最高峰灵山,也见证了长城、大运河、大兴机场等伟大的建筑工程。

北京市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去市界采访,远和苦是必然的。记者的每次采访平均路程达数百公里,晨光熹微时便要起床奔郊区,在曲折看不到尽头的山路上左拐右绕,钻入大山深处。在快节奏的时代,这种耗时耗力的采访看起来似乎“不划算”。可事实上,能够不算小账、沉得下心去采写,才真正回归了新闻的本质和价值。当记者走进最北部的喇叭沟门原始森林,在斑斓星空下与村支书交谈,切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对6任村干部接力护林有了至深的理解和敬意。当记者去镇罗营山区采访《一条珍贵的喜被》,烈士的后代已近80岁,听说记者来访,他颤巍巍坚持来到现场,抱着那床被子跟记者讲述父辈的故事,采访对象的信任和重视,让这篇稿件变得细节满满,情感充沛。

调查研究是记者立身之本。日常采访中,记者始终面临一对矛盾:抢时间与保质量。截稿时间迫在眉睫,记者身在现场,必须抓紧采、抓紧写,才有可能在新闻大战中抢到首发。对时效性的追求,很多时候导致了稿件不够有深度。而“走市界”栏目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让记者有稍微宽裕些的时间去深入研究某个选题。

比如《三里屯有的,这里也有》一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现金海湖镇发展旅游新业态的故事。采访前,记者首先树立了一个观念:任何一个地区的转型发展,都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然要经历思想转变之痛,也必然面临资源匮乏之难,甚至还要反复面临质疑和挫败。因此在采写中,不能只是呈现“好”的结果,更得呈现“难”的过程,抱着调查研究的态度,去调查这个小镇的旅游新业态为什么能成。在见报稿件中,把金海湖镇思想的转变、业态的创新、政策的支持、企业的创新等写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段都有波折、有意外,整篇文章呈现一波三折之感。

报纸版面珍贵如金,头版更是如此。按照栏目的统一策划,稿件全部刊发在头版,因此必须短而精,每篇仅千字左右描摹人物和事件。新闻行业从业者都知道,长篇稿件有时更容易写,可以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将人物、时间、事件、背景等要素一一铺陈。与之相对,越短的稿子越难写,既要一气呵成、惜字如金,不着一字废话,又得“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要求记者在占有大量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在写作时要抓住最精彩的一两个“点”写清说透。

在文本上,我们对“走市界”栏目的系列稿件反复推敲、斟酌,追求文字舒朗有节奏,绝不抄文件政策、说官话套话。标题更是精心制作,全部采用肩题+主题的形式。多篇稿件的主标题为7个字,读来如铿锵有力的律诗,也像清新脱俗的散文,如《古调新弹京西南》《运河拂绿吕家湾》《灵山此去何需马》《绣谷只应花自染》。

四、错位策划,融媒矩阵加持传播

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走市界”栏目策划之初,采访部门就与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端口跨部门合作,希望能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口发布,让主流媒体的声音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把传统媒体的文字稿直接搬运到新媒体端口,固然是最省事的一种方法。但不同端口对稿件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一味搬运,传播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也偏离了媒体融合的初衷。因此在选题上,我们力求让新媒体稿件与见报稿件完全错开角度。

比如《星空之下,小塞罕坝》一文,讲述的是怀柔北极乡多年护林,为生态旅游打下好基础的故事。其所配发的新媒体产品为《一路向北,有北京的最美星空》,只是单纯带用户领略星空的如画美景。再比如,《密云送盐为哪般》一文,其对应的新媒体产品为《这些可爱的“朋友”,生长在北京》,主要配发林场职工所拍摄的深山秘境和动物美图,即使是老北京,也鲜有人看过这些萌萌的图片。栏目收尾当天发布的新媒体产品为《您猜猜北京的市界有多长?》,作者创新使用了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市界线的投影与转换,模拟计算出北京市域边界的长度。同时,在稿件中提取和生成关键词,如“长城”51次、“生态”29次、“发展”25次、“企业”24次等,配上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用酷炫的方式带领观众重温“走市界”系列采访,令人耳目一新。

在合作机制上,不但实现了报社内部的跨部门合作,还与10个市界区的融媒体中心联动,实现资源互通。记者赴现场采访时,除了与采访对象交流之外,还会一次性将图片、视频全部收集回来,实现文字和新媒体产品制作的同步推进,互为补充。见报稿件除了文图之外,还附一枚二维码,读者可扫码观看视频。

“走市界”栏目取得了报纸和新媒体端口传播上的丰收。栏目在北京日报融媒体矩阵及各区融媒体矩阵,已获得超3000万浏览量。微信端共推出微信推文18条,视频号发布内容17个,累计阅读量近百万。微博端发布话题7个,讨论量约2000万。其中,“北京这个小村三面都是长城”话题阅读量超1130万,微博共发布图文25篇,累计阅读量240余万。

栏目既收获了读者口碑,也收获了主管部门和同行的高度评价。这也给我们极大的信心: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下,策划站位高、精心采写、大胆创新,始终是媒体的制胜法宝。

(作者:北京日报社地区新闻部记者)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选题策划主流媒体四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