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从产业兴旺看农民教育培训
2023-05-17钱明
钱明
编者按:产教融合是办好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是承载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融合”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各地农广校以“土”为本,以“特”为魂,以“产”为旗,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本期专题聚焦地方农广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刊发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重要前提。
产业兴旺的主体是农民,需要大批高素质农民作为人才保证和基础支撑。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从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十分迫切。如何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本文结合泰州市农业主导产业,从产业兴旺视角思考农民教育培训。
一、泰州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南濒长江、北邻盐城、东临南通、西接扬州,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家战略建设、实施的交汇叠加点。近年来,泰州市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措施稳定粮食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规模,多途径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发展为“稳粮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一)生产效率提升面临诸多瓶颈。农业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农业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受种植习惯影响,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尚不能适应新格局要求;经济作物(蔬菜、瓜果等)种植规模小、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结构性供给矛盾并存,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一二三产业的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还有待提升。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不高,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二)资源要素制约日益突出。部分乡镇种粮仍停留在传统耕作方式上,粮食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还不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升。农田的分散经营使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大面积落实。受农村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双重制约,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三)优质资源供求差距较大。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发育尚不充分,影响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乡村建设水平相对滞后,资金和人才相对匮乏。农业生产主体适应市场竞争能力有待提高,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不同程度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弱等问题。
二、破解泰州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泰州市在突出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两大产业的同时,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合理布局、发展高效蔬菜产业、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三大产业,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银杏产业及特经特粮种植;结合泰州深厚的农村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民俗风情,打造长三角田园度假和美食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提高产业关联。产业兴旺,需要以泰州现有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展乡土特色产业为重点,纵向延伸产业链条,贯通产加销,创造新供给,横向拓展产业功能,融合农文旅,培育新业态,多向提升乡村功能价值,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鏈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实现产品劳务、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投资就业等联系。
(三)完善产业组织。产业兴旺,需要推进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更多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投入品等导入小农户,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四)优化产业布局。科学的产业布局要求充分考虑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规划等各种因素,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产业的最优组合和最优区位,并利用产业集聚带来的集群效应,促进产业分工与产业间协作,推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泰州有高沙土、里下河、沿江三大农业主产区,有优质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生产、名特农产品优势、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五个功能区。
三、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
化解泰州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多方、多维度发力,但高质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无疑是落实各种举措的重要手段、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
(一)充分认识农民教育培训的产业性特征
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离不开产业。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培训对象的产业性。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是产业从业者,他们都和产业紧密联系着。找准产业需求是高质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和前提。实践充分表明,脱离产业需要、没有产业支撑的农民教育培训缺乏吸引力。二是教育培训目的的产业性。服务产业、支撑产业,是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首要任务。农民教育培训与普通全日制教育在对象、目标任务、形式手段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因此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不能照抄、照搬普通全日制教育模式。三是教育培训内容的产业性。农民是现实的从业者,其教育培训内容必须十分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必须体现产业的内容、要求,所有教学环节必须围绕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来开展。四是教育培训方式的产业性。教育培训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产业规模、投入产出、文化背景、社会阅历、个人认知、现实需求等因素,秉持直观性和生活化原则,充分考虑其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差别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农民的教育培训活动需要走出教室、走出书本,走进产业,走进生产现场、田间地头、产业一线,个性化、针对性的现场示范和实地操作胜过说千遍。
(二)围绕产业布局,找准教育培训基点
泰州市从农民种养习惯,产业发展历史、规模、趋势,市场容量、技术水平、竞争优势等多角度考量,形成重点产业五大功能区。如泰州市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突出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两大产业。区内里下河地区(泰州海陵区北部、兴化市)、高沙土地区(泰州市、靖江市、高港区、姜堰区)北部以迟熟中粳稻为主,沿江地区(靖江市、泰州市、高港区)、高沙土地区南部以早熟晚粳为主,水稻播种面积约270万亩;沿江地区、高沙土地区以弱筋小麦为主,里下河地区以中筋、中强筋小麦为主,小麦播种面积约250万亩。这些功能区内产业相对集中,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基础好、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组织相对完善,有较强的发展内驱力,有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教育培训需求。功能区内产业涉及到的市区、乡镇、村组应结合自身实际,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种子处理,南粳9108、南粳5055、宁麦13、农麦88、扬麦25等品种高效栽培,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主要农作物基肥主推配方,病虫害防治,数字化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粮食烘干加工,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经理人,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知识讲解、技术传播、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培训的优选内容,实现教育培训与主推的迟熟中粳稻、早熟晚粳、弱中强筋小麦生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等产业振兴的内容紧密结合。因此,农民教育培训首先要围绕产业功能区的支柱、特色、优势产业来开展,教育培训内容应涵盖生产、加工、销售全领域,实现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教育培训。
(三)精准遴选对象,靶向施教施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乡村转移到城镇、由田间向工厂转移;农民兼业化现象日益明显,农业生产收入正逐步被非农收入替代;对故土、对“家”的依恋度正逐渐降低,“血缘”观念比过去淡薄,通过工作、产业形成的“业缘”正成为农民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因此,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不能简单地坚持自然村化、片区化、凑数化,要分类分层施策,实行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开展教育培训。实践表明,不同产业、规模、行业、经历认知的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内容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教育培训要提升质量、取得实效,需要精准遴选参教参训对象、合理编班、精心施教施训。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活动要瞄准以农业生产为“主业”、一心一意搞农业的高素质农民,重点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及其成员,或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人员。
(四)发挥市场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高质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发挥好教育培训在产业兴旺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全球化时代的突出特征。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势在必行。农民教育培训具有公益性,但不是只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才能举办。从泰州的实际看,从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来看,现行培训仍处于“大水漫灌”粗放型培训阶段,培训目标泛化、培训内容错位、培训绩效难以有效评估,教育培训过程及后续难以与产业有效对接。究其原因:一是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呈现多样性,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各市区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三是社会力量关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不够。提升教育培训与产业的结合度,提升教育培训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允许、鼓励熟悉产业发展的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社会力量“揭榜挂帅”,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突破政府包办的办学体制。
(五)优化培训制度顶层设计
近年来,泰州市围绕乡村振兴要求,积极开展多内容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市农业农村部门2021年举办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65期,培训农民2.39万人。2022年1-10月,累计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45期,培训1.79万余人。但仔细探究会发现,泰州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提升教育培训质量,需要优化顶层设计。
一是建立健全有效统一的教育培训组织领导体系。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方除了农业农村部门外,还有人社、科协、教育、团委等部门,教育培训类别项目多,但各自为政、“各敲各锣”等现象却普遍存在。高质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应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领导机构,专门组织、协调、监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竞争机制。目前,泰州所有涉农教育培训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直属单位)组织、实施、监管,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社会力量无法参与。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教育培训质量得不到提升、效果难以保障。应允许、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农民教育培训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评价体系。近年来,江苏省把高素质农民培育程度(以“经过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来计算)作为农业现代化考核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农业新科技广泛运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实际居住在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新时代背景下,以农业劳动力为基数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程度考核指标欠科学、合理,应根据地方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每核算单位主产品产量、每核算单位所需用工数量等数据,综合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的每核算单位用工数量的减少、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等因素,按照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度达到全年 270 天的水平,估算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劳动力,形成农业必要劳动力数量。以农业必要劳动力数量为基数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程度科学性、合理性更强。同时,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应该以“新品种技术模式采用”“种养规模增长”“增收幅度”等客观标准来评判。
四是建立健全乡土人才成长机制。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的培养和使用,扶持培育一批农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推进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業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以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载体的实践支撑,培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形成贴近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培养新局面。引导农民以“家庭农场”等形式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支持在外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能人等返乡创办农业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向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广校泰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