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专题同步练习
2023-05-16李秀莲
李秀莲
1. 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大运河()
A. 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 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
C.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D. 打通了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
2. 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3. 在关于唐朝的研究性学习中,小明搜集的图片有: 曲辕犁、筒车、唐三彩、开元通宝等。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A. 科举制度 B. 盛世经济
C. 民族交融 D. 对外交往
4. 下面文物反映出唐代()
A. 文学创作繁荣 B. 商业贸易活跃
C. 社会风气开放 D. 科技领先世界
5. 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漢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都市生活的繁华 B. 造纸技术的成熟
C. 商业贸易的发展 D. 冶铸工艺的进步
6. 西汉至隋代,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分布在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宋代时,南方的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最高。人口密度分布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商品经济的活跃
C. 民族关系的发展 D. 国家统一的完成
7. “开封大相国寺、瓦子、杂剧、傀儡戏、元宵节”等词语共同反映出宋代()
A. 都市生活的繁华 B. 商品贸易的发展
C. 传统节日的热闹 D. 城市经济的繁荣
8. 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A. 铁犁和牛耕的出现 B. 文化艺术的繁荣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农业的发展变化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几乎不收取商业税,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神宗时期,开封城内工商与居民杂处,商店可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彻底打破了唐朝的坊市制度。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了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早市。夜市到三更为止,早市从五更开张,可谓是通宵达旦。
——摘编自《看得见的中国史·宋》
材料三 清朝出现以地域为中心,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商帮。他们行走四方,长途贩运,不畏艰辛。商帮有自己的规范,如安徽商人朱文炽经营茶叶,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总是在交易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另外,其经营方式常“用奇胜”,不落俗套。
——摘编自吴慧《商业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北宋与唐朝的都城在商业方面存在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商帮发展的原因,并举出当时一个有名的大商帮。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家乡的商业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0. 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强大的国力与开放的胸怀为敦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敦煌集中了来自中原、西域和其他地区的优秀艺人。不同教派在这里共处,不同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敦煌飞天的造型衍变和绘画技法上达到鼎盛。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石窟》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大批专家学者响应祖国号召,满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来到莫高窟。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在这里扎下根来,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基业。……漫漫黄沙,掩不住他们探索敦煌石窟的热情;大泉苦水,冲不走他们保护敦煌石窟的决心。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文化宝库。进入21世纪,仍有莘莘学子,投身敦煌,淡泊明志,弦歌不辍,将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几代莫高窟人身上积淀和凝结了一种代代相传的可贵的“莫高精神”。
——敦煌研究院
材料三 敦煌市博物馆部分资源
(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敦煌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提炼“莫高精神”的时代内涵。
(3)根据材料三,任选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源,自拟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说明敦煌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考答案见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