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末自我评估(二)

2023-05-16李康彪

《学习方法报》历史七年级 2023年48期
关键词:科举材料

李康彪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隋炀帝能够将南方粮食物资运送到长安、洛阳,解决这些地区的粮食需求,为北方边境提供足够的战略物资。这主要得益于()

A. 灵渠的修建 B. 东都的营建 C. 大运河的开凿 D. 长城的修筑

2. “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魏征        D. 宋璟

3. 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A. 反映了社会制度比较先进      B. 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C. 反映了尚武風气盛行一时      D. 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4. 唐都长安城中,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及各种中亚人络绎不绝,日、朝的“遣唐使”甚至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佛教、景教、祆教等宗教也公开传播。这说明唐朝的对外交流()

A. 唯我独尊    B. 故步自封      C. 开放包容        D. 形式单一

5. 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噶尔丹叛乱

6. 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都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且击中要害、措施具体,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失败。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A. 未取得统治者支持      B. 推行时用人不当

C. 没有革除社会弊端      D. 缺乏适宜的环境

7. 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辽、西夏与北宋时期阶段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

A.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B. 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C.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8. 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四川地区出现了()

A. 交子      B. 会子      C. 半两钱      D. 五铢钱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下列制度创立于元朝的是()

A. 察举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0. 下列史实和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1. “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材料中的“奇迹”是指()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玄奘西行

12. 中医药经典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从经典中挖掘疫病防治的宝贵经验,可以对当前病毒的应对提供参考,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编写了这样一部经典巨著。这部巨著是()

A. 《伤寒杂病论》    B. 《黄帝内经》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13. 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

A. 黄巾起义      B. 朱元璋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14. 中国古代史上涌现出很多反抗外来侵略的壮烈事迹,下列不属于该主题的是()

A.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 雅克萨之战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戚继光抗倭

15. 右图是某中学生创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实质是()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地方权力的分散

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思想控制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16.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科举,公卿大臣有权推荐“举人”,一般寒士,无人荐举,纵有诗名,也是枉然。北宋初年的科举,极大扩充了取士的名额去填充各级官僚机构,同时严格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材料二 明中期至明末,各类学校生员人数增长了17倍,而科举每科录取的选士人数只增长了3倍。大量士人被摈斥于科举大门之外,不得不另谋生计,时人记载某些地方“合郡之士,半为商人”,也有一些士人“因贾人之请”进行创作,如著名小说集刘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均是如此。

——摘编自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的分化》

材料三 清入关之初,统治者就认识到了科举对于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于是沿袭明制,定期实行科举八股取士。乾隆时期满族大臣鄂尔泰说:“(八股)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

——摘编自李兵、张伶伟《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科举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科举体系出现的“危机”,并舉一例说明当时士人的应对办法。(不得照抄材料,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初统治者沿用科举八股取士的目的。(2分)

17.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①“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在唐朝的宫殿上,②“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旒,借指皇帝)”。街市上,熙熙攘攘,③“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④“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⑤“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印证以下史实。(填写序号即可,5分)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_____________

长安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_____________

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_____________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_____________

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商铺林立,是主要的商业区。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摘编自《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并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根据材料三,说出元曲反映出的元朝统治特征。(2分)

材料四

史实:①赤壁之战,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②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③《大唐西域记》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请将材料四中与小说作品有关的史实对应填写在括号里。(填写序号即可,2分)

A. 《西游记》();B. 《三国志通俗演义》()

(5)“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历史都是真实的历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分)

18.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他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

——摘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的“大一统”》

材料三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统治者更是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在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只对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材料四 自秦统一后的2 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交融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举出一例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4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三次议和”有怎样的积极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4分)

猜你喜欢

科举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小小花钱看科举
最美材料人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材料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