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2023-05-16张艳明
关 健,张艳明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引言
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扶持下,民族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党中央为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协同步入现代化,再次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即在民族地区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内蒙古自治区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推行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随后将再行分别推行使用《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统编教材。该举措在其他民族地区早先已经陆续贯彻执行并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可以提高中小学校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水平,也符合国家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1]。从大局层面,这也是党中央的深远考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此次调研在内蒙古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三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所初次使用统编教材的小学展开,调研学校的分布合理,既包括城市学校,也包括县城学校,同时也有农村小学。问卷调查的对象是5所小学承担语文课程的32位授课教师,截止2021年底,他们中的17位教师己经承担语文课程至少一年的时间,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实施情况有具体的了解。访谈的对象为4位负责教学工作的校长,他们对于统编教材相关政策有深入了解,能够及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取得联系,能够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
二、民族地区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问卷中围绕教师的基本情况设计了4个题目,具体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
(二)教师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
授课教师对统编教材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问卷围绕教师对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教材的主题内容进行调查,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调查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对调研学校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梳理,这两方面的题目均以多选题的方式呈现。
1.客观因素
问题:从客观因素考虑,您认为目前教授语文课程时,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导致教学困难的客观因素
2.主观因素
问题:从主观因素考虑,您认为个人的哪些短板对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数据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导致教学困难的主观因素
(四)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建议
在调查过程中,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反馈出目前的紧迫需求,这些需求既是调研学校一线教师的呼声,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方案、措施,确保统编教材使用效率的依据。
1.少数民族教师承担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
问题1:您认为承担统编语文课程教学,是否需要相关进修培训?数据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尽管在2020年秋季学期内蒙古自治区开始使用统编语文教材之前很多授课教师已经参加过省、市、学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但仍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需要通过培训得到提升。
图3 授课教师对培训的需求
问题2:如果面向少数民族师生开发统编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您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哪些资源(填空题)。如图4所示,“词云”清晰地显示出少数民族授课教师对于微课、课件、教案、优质课的较高需求,以及对于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水平的练习册、试题、讲解视频、课下自学材料、普通话学习材料的需求,甚至还有对系统的教学模式的需求。
图4 课程教学资源需求调查结果词云
2.授课教师对上好统编语文课程的建议
问题:您对上好语文课程有什么建议 (填空题)。收集到的比较中肯的建议主要包括:中高学段教材中的拼音可以再增多一些、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难度较大的内容(古文、诗词)提供配套教学参考资料、发放统一的补充读本、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适当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梳理出蒙东地区统编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在对校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蒙东地区的小学,尤其是农村牧区的小学,在推行统编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具体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编语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是授课教师数量上的不足。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部分学校能够承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者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开课需求,因此导致学校承担统编语文课程的教师存在教学任务过重的现象。被调查者中,每周承担统编语文课程最多的为16课时,最少的也有6课时。其中,超过62%的教师周课时在10课时以上,而且有56%的教师存在跨年级授课的现象。
其次是授课教师专业能力上的欠缺。对授课教师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授课教师不是“汉语言文学”或“双语教育”相关专业毕业,导致他们对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教材主题内容的认识存在不足。他们虽然普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以往的教学以蒙语授课为主,面对统编语文教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自己急需进行相关培训进修。特别是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能力上的不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校长的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由于民族习俗的差异,少数民族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等方面知识储备量明显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蒙古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
在调研中发现,56%的被调查者反馈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是导致教学困难的首要客观因素。深入分析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特别是在远离市区的农村牧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还是以蒙古语为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仅在学校上课时使用,这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相距甚远。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与统编语文课程的顺利实施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校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频率[3],比如早读或午读安排、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阅读分享活动等,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更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机会。
(三)民族地区统编语文课程配套教学资源缺乏
面向少数民族师生的统编语文教材相较之前使用的汉语文教材,不仅知识含量更高,且难度增大,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合理使用配套教学资源可以有效缓解教学和学习中的难题。
调研中,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反映适合蒙古族师生的配套教学资源不足,这也是继学生基础和师资力量以外,授课教师认为自己教授统编语文课程时,存在的又一急需解决的困难。并且,授课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授课所用的微课、课件、教案、优质课例等教师所需资源;另一方面是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水平的练习册、试题、课下自学材料、普通话学习材料等学生所需资源。另外,统一的补充读本、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参考资料等也是少数民族师生的需求资源。
(四)相关制度待完善
推进民族地区统编教材的使用,相关制度保障必不可少。自治区教育厅专门印发了《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幼儿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衔接工作指导方案》,围绕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等学段衔接重点难点问题,明确具体保障措施。要求“依据国家课程标准[4],编印配发补充读本,统筹早读、自习、课后服务等时间,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强化教学指导,开展联合教研,丰富线上同步课程资源等,切实做好小学、初中、高中等各学段间课程教学衔接工作。”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执行上述指导方案不到位。比如,有的学校尚未开设国家通用语言读本的早读或午读;部分学校在民族语言授课与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同步教研和备课共享制度方面不完善;有的学校还未建立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机制。这些保障机制没能具体落实,也将会影响语文课程的整体效果。
四、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实施改进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深知,蒙东地区小学在统编语文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影响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国家和自治区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一)多措并举,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一是进人计划中提升“汉语言文学”或“双语教育”专业的人才比例。确保新进人才暂时不需要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训,这样在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时集中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即可基本胜任统编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
二是优化培训模式,避免培训内容一刀切,构建按需选学的模式,提升培训效率。分级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包括三科教师全员培训、“种子”教师培训、卓越教师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等。培训内容涵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通识课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运用等基础课程以及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设计等学科专业知识课程。特别要注意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拓展培训内容知识面,促进教师知识积累,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5]。
三是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实施 “教师援教”或“师范生帮扶”计划。深入落实“强校带弱校”计划,鼓励师资力量充实的学校抽调部分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进行援教,或者面向区内外师范院校招聘实习生对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进行帮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师资力量的短缺问题,减轻教师课时过多的负担,能够在不耽误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有序、分步安排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
(二)为学生创设更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机会
在远离城市的牧区,蒙古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以蒙语为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仅在课堂中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的现状,需要学校和家庭联合教育来实现转变。
首先,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来。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家校互动活动(如录制节日祝福语、争当家务小助手、记录成长纪念册等)。建议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说普通话、书写汉字的氛围,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频率。
其次,鼓励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面向少数民族学生重构教学设计,增强师生互动及课堂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任务情境,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做出选择和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收获。如此,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能力和水平逐步得到提升。
再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少数民族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好时机,如经典诵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汉字书写大赛、课本剧表演等等,这些活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锻炼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开发适合民族地区小学师生需求的各类教学资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组织开发统编教材数字资源、教师用书、学生学习辅助资源,向民族地区免费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重点做好三科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支持”,这些政策是保障统编教材推广使用的有力支撑。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学校在进行统编语文课程教学时,急需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类配套资源。因此,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少数民族师生需求的、难度适中的微课、课件、教案、优质课例、练习册及课下课下自学材料等,甚至是系统的教学模式,这些都是提升统编教材推广使用效率的重要保障。
此外,做好统编教材与民族特色的有机融合,鼓励教师结合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拓宽教材内容,自己设计教学资源。比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时,可以将蒙古族剪纸、安代舞、马头琴等传统工艺作为其中的案例进行介绍;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则可以融入传统节日的讲解中;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主题的讲授时,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稍加优化就可以拉近蒙古族学生与统编教材的距离,逐步形成优质课例,让少数民族学生切身感悟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具体意义。
(四)促进指导方案中的保障机制落到实际
对于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幼儿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衔接工作指导方案》,各学校应该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因为其中的“民族语言授课与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同步教研和备课共享”“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机制”等具体措施会给蒙古族教师的教学困惑带来解决方案。
统编教材背景下,很多蒙古族老师困惑于到底该怎么教?如何在课堂中进行设计?其实,《指导方案》中提出的“同步教研和备课共享”措施可以给老师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同步教研时,有经验的授课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具体在课堂中怎么用、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重点、亮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分享。同步教研和集体备课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甚至从备课、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等全方面,都能给蒙古族老师进行指导。
我们建议可以将这种同步教研和集体备课范围扩大,不局限于同校教师之间,可以打破校际界限甚至旗县区、盟市界限,“强校带弱校”,充分发挥各盟市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他们与多所基础薄弱学校结成共建对子,利用云备课、听评课、名师带徒等方式,进行深入教学交流研讨。从学校管理、师资培训、教学资源等方面建立结对共建帮扶长效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