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2023-05-16李良彦
李良彦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互联网+”的概念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一直被广泛应用。大学英语教师日益充分地体会到在“互联网+”环境下,只有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更新,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适应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线上”模式的大规模引入,使教与学早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知识的单向传授与接纳,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获取知识的平台和渠道,并且不断更新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思辨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去芜存精,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料中选择性地接收知识信息,结合自身实际,与国情、专业相融通,通过再加工、再处理,形成新的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
一、思辨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或称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Paul&Elder 2006)[1]。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中把思辨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重点能力来培养,并将思辨能力与创造能力列为高等教育的终极使命。
教育部编制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2]。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传授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另一方面,除了传授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以外,还需要教师通过学习的内容中所呈现出来的西方社会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标准和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去思考,进行合理地分析、推理、判断,教师引导学生从客观、辩证、历史的角度看待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即从思辨的角度,培养学生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要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以新理念引领课程建设,在课程设计中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切实抓好实施意见的落地见效,是身为大学英语教师首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学在上述领域进行探讨实践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平台,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涉及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和完善教学评价等。同时,在课程设计创新过程中有效地契合了思辨能力建设,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产出为导向有机地融入其中。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途径及方法
本研究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托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结合思辨能力培养贯穿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特点,设计相关的课堂问卷,问卷能够体现出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205份。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找到学生学习中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此加强思辨意识引领贯穿大学英语课程,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次研究对象来自本科生大一、大二、大三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受试情况详见表1。三个学年各题选项百分比分别见表2、表3、表4。
表1 各年级受试人数(有效答题人数)
表2 大一学生思辨能力现状调查情况统计表(%)
表3 大二学生思辨能力现状调查情况统计表(%)
表4 大三学生思辨能力现状调查情况统计表(%)
项目组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借鉴大学生思辨能力测试量表框架体系,设计了思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中的10道题目,基本每道题目设置四个选项,从思辨能力的不同维度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思辨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2205份,其中大一学生936份,大二学生949份,大三学生320份。问卷中10个问题分别涉及以下十个方面:教育、自然与社会、工作、公民意识、关爱、自我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情感与情商、中西方文化和人文素养程度与综合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以问题一为例,此问题涉及教育话题,通过调查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模式的认可度比较,分析学生思辨能力现状。项目组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模式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为选拔高级人才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渠道,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发展的高等教育普遍提高了全民素质,这种进步具备发展性。2205份有效问卷中,1095份选择d选项,占比49.66%,其中大一学生50.85%,大二学生47.21%,大三学生53.44%。各年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思辨能力状况基本符合预期,在各年级统计占比中符合主流价值观。从年级发展动态角度看,大三学生在经历思辨能力训练后,占比中体现出增长,说明思辨能力培养有一定效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六涉及大学英语教学中自我发展话题,通过分析学生对短期支教、担任村官等志愿服务和公益项目的态度,判断学生在如何定位自身发展方面的思辨能力状态。项目组认为,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随着对公益事业参与度的提高,大学生越来越了解和理解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更愿意参与,甚至是发起各种类型的公益项目,并以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方法推动着公益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大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参与变得更有意义,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逐步从过去的流于形式慢慢转变为主动参与、持续参与、深度参与。支教和担任村官工作中,大学生经常到乡村走访,接触乡村的孩子和老师,了解了乡村教育,通过自身的直接参与真正探索出适合乡村发展的道路,助力群众增收,实现乡村振兴之梦。2205份有效问卷中,1358份选择d选项,占比61.59%,其中大一学生63.35%,大二学生58.8%,大三学生64.69%,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本年级统计占比中均占到明显优势比例,说明在面对自我发展话题时,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其能力符合项目组预期。
问题十涉及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话题,通过分析学生对人文素养程度与综合能力提升间的关系认定,判断学生在中国文化领域思辨能力建设状况。项目组认为,人文素养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当前形势下“真善美”的真正含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人文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载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和发展各项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立足新时代教育特点,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学会关心、理解和包容,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其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其成长为身心健康发展的新一代优秀人才。2205份有效问卷中,976份选择d选项,占比44.26%,其中大一学生45.41%,大二学生42.99%,大三学生44.69%,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本年级统计占比中均近似占到优势比例,说明学生在面对中国文化时,具有较为正确且独立的思辨能力,其能力基本符合项目组预期。
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各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基本符合项目组预期,但从各年级学生反向选择的结果看,思辨能力培养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育加强思辨能力培养,在下一步工作中将主要围绕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和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以教学内容承载思想,通过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思辨能力。
四、思辨能力培养与“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是指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和练习。混合式教学同样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因此,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评价,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同层次的学生既能提高归属感又能增加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项目组开展了两次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采纳学生对课程的合理建议,优化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使学生成为教学全过程的参与者,形成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4]。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应在立足于语言技能教学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重视品格塑造,实现思政育人。例如,在英语教学中,项目组教师十分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期刊论文的讲解拓展学生对国内外先进理念学习的同时,讲解如何避免抄袭,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二)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建设对教师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宏观上,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涉及意识形态的相关问题,要预先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思考。教师线上“雨课堂”授课,以知识输入和技能实操为主,解决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教师线下课堂授课以学生知识的输出为主,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解决学生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学生线上通过 “U校园”“WE Learn”等平台自主学习知识点与技能,提升思辨能力;线下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在全面提升其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微观上,教师必须准备好课程的全部输入资料,包括课件、音频视频等多种学习资源,以及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学术论文,以项目产出为导向,布置项目任务,帮助和引导学生组成项目学习小组、理解项目任务的各项内容和具体要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逐一分析项目,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在项目任务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融入思政内容,把项目任务与实际相结合,采用任务式和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表达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站在中国立场运用英文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设计后,就开始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实施过程是这一教学项目完成的重要步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生在撰写报告的同时准备幻灯片和音频视频等所需的辅助材料。在学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在“线上”“线下”创造出自由研讨、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通过各种通讯软件随时随地提供辅助。学生项目小组成员要根据各自的分工,积极地参与到项目中来,取长补短,建立自信,相互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灵感,增加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以小组活动为例,学生需要通过项目组内成员之间的探究和互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分析和汇报,并轮流担任报告人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多思考,及时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协助学生完成最终的项目设计,同时,注重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在要求每个小组的报告需涵盖项目所有任务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方案设计时考虑到学术性和创新性。
(四)完善教学评价
项目汇报展示环节是整个项目最关键的环节。完成书面报告之后,项目小组轮流汇报和展示构思和设计的项目成果。项目汇报展示以项目小组汇报或个人汇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总结为主要流程。每个项目小组的报告都包含对所布置的项目内容的客观陈述以及自己的观点和评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讨论,以及汇报展示过程中各组的陈述和问答互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沟通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小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这三方成绩汇总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教师评价采取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每一学期结束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每位学生都进行个性化的诊断性评价,发现并指出学生们在语言技能学习或应用能力上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依据为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培养计划。
五、结语
“线上”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大学英语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更多渠道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通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引导,推动学生有效提升立足文本、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教师还要加大“线上”“线下”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并完善线上已有资源,将学生在线下课程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和总结,补充融入到线上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总结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主动思维、多角度思考、全方位思辨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适当提高线下实践和拓展训练的难度和挑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