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飘萍与“五四运动”

2023-05-16祁建

中关村 2023年4期
关键词:邵飘萍京报新闻学

祁建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这是邵飘萍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的经历去证实了这句话。

北京的胡同藏龙卧虎,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这是邵飘萍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的经历去证实了这句话。1949年4月,毛泽东亲笔批复确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1984年6月,邵飘萍的遗骨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邵飘萍故居为两进院落

邵飘萍本是一介书生,但他心怀壮志,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秉笔直书,抨击丑恶,成为民国著名报人,最后还献出自己的生命,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

邵飘萍故居为一座二层小楼,进门影壁上是邵飘萍题写的“铁肩辣手”四个大字,这是他创办《京报》并任社长时,将李大钊书赠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缩写后作为自己和报社全体同仁的座右铭,将“妙手”改为“辣手”,可见其不畏艰险、勇于战斗的精神。

春去秋来,小院中的景色随着季节不断地变化,尤其是到了春天,鲜艳的月季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沁人心脾。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不过,它跟其他的四合院相比起来却略胜一筹。由三个院子相连而成,最大的要数中间那个院子,它有八十多平方米。靠南墙根有一棵榕树,夏天时,榕花飘落满地像是鋪了一层薄毯。中院的北房又高又大,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故居展区分前后两进院落,是当年邵飘萍和家人生活起居的场所,前院4个展厅,后院3个展厅,如今设置了《京报与京报馆》《百年红色报刊》《邵飘萍生平事迹》三个主题展。

展厅根据史料还原了当年邵飘萍会客厅的场景,东侧墙上陈列着他手书的“铁肩辣手”竖幅大字,一旁的几张黑白照片向人们展示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展厅中有一份毛泽东在文件中批复邵飘萍为烈士的重要文献。

展厅里还陈列着两本繁体影印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其中《实际应用新闻学》是邵飘萍写下的我国第一部采访学著作。邵飘萍不仅用报纸为爱国进步思想宣传,还亲自登上讲堂传授知识,培育新闻人才。

展厅中保存着由京剧名伶马连良先生拍摄的邵飘萍殉难后的照片,复制的华丝葛长衫、黑色纱马褂亦有展出,令人悲怆。

邵飘萍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邵飘萍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也是研究会的成员,每周去听邵飘萍讲课,受益匪浅。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深情地说道:“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邵飘萍牺牲后,1949年4月21日,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时,毛泽东亲笔批复,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并多次派人到《京报》馆舍慰问、关照邵飘萍的遗孀汤修慧。

邵飘萍的积极活动,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国民杂志社在促进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兴起,以及加强爱国学生运动和革命力量的联系上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北大学生是拉开“五四运动”巨幕的主力军,而时任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国民》杂志社顾问的邵飘萍则是“五四运动”的又一位发轫者。

1918年10月5日创办了《京报》,自任社长。《京报》内容注重外交、经济、政治、社会,为当时北京最进步的日报之一。他挥毫书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挂于编辑室内,勉励同仁坚持宣传爱国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独裁,以唤起国民觉悟、共除祸国殃民的军阀为己任。《京报》爱国为民的旗帜十分鲜明,很快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为了提高报纸的社会效益,邵飘萍十分重视创办副刊。《京报》初时的副刊仅有《小京报》和《青年之友》,后大力扩充,又有了《京报副刊》《戏剧周刊》《民众文艺周刊》《经济半月刊》等8种。此外,还有北京基督教大同盟主办的《科学与宗教半月刊》等临时增刊。他借助社会力量、邀请各方人才办副刊,使《京报》成为新闻、杂志相结合的“北方最大规模、革新进步之日报”。

1919年5月初,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披露于报端。邵飘萍接连撰写了《请看日本朝野与山东问题》《国民对待外交之准备勿以空言塞责》《勖我学生》等文章。在这晴天霹雳下,中华民族纷纷痛斥腐败政府的卖国行径,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霸权欺凌。各种社团也纷纷召开应急会议,力谋补救,邵飘萍为顾问的《国民》杂志社便是最为积极的一个。5月2日,《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在北大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星期六)晚7时,在北河沿法科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约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参加,由邵飘萍向学生报告北京国民外交协会议决通电各省,准备于5月7日召开国民会议,要求政府拒签“和约”的有关情况。

5月3日晚上的全体学生大会,参加者有1000余人。会议开始后,由邵飘萍第一个发表演说,他向学生报告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具体地分析了山东问题的性质以及当前形势。他激动地呼吁:“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原定5月7日的国耻游行,提前于第二日举行,各校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爱国大示威。这就是5月4日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主办的《京报》与全国进步报刊团结一致,以强大的革命舆论,紧密配合斗争的开展。

邵飘萍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活动及其对青年人的影响重大,被反动当局视为大逆不道,遂以“扰乱京师治安”“侮辱政府”的罪名下令通缉,并于8月21日查封了《京报》社。邵飘萍从屋顶逃出,避难于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不久,再次东渡日本。

1920年7月,段祺瑞因在直皖战争中失败而垮台,邵飘萍获悉后立即向《朝日新闻》社辞聘回国。刚上台执政的直系曹锟、吴佩孚,为了表示自己不同于段祺瑞,以政府的名义授予邵飘萍一枚“二级勋章”。对于这种收买,邵飘萍坚决不予理睬。回国后,他忙于四处筹集资金,在宣武门外魏染胡同营造新报馆,并于9月20日重新出版《京报》。

1925年春,根据邵飘萍本人的志愿和他在实际斗争中的表现,经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中共北京区委吸收其加入中国共产党。邵飘萍入党以后,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革命斗争。在繁忙的报务之余,邵飘萍还潜心研究新闻采访学,成为最早将新闻加以研究的中國学者。他编著出版了《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由《京报》发行,曾多次再版,成为当年新闻记者案头必备之书,也是第一部由我国学者自撰的新闻采访学专著。

张作霖、吴佩孚等军阀也对此切齿痛恨。1926年4月18日,奉军进入北京。张作霖出赏捕杀邵飘萍,吴佩孚也密令捕邵。京报馆和邵家电话、住宅受到监听和监视。他们散发传单,诬蔑邵飘萍是“卢布记者”。在亲朋们的再三苦劝之下,邵飘萍暂避六国饭店,把报馆交给夫人负责维持,《京报》仍照常出版。张、吴抓不到邵飘萍,就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2万大洋收买了曾与邵飘萍有过交往的《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张翰举卖友求荣,于4月24日到六国饭店,诈称他已疏通张、吴,允许邵飘萍在北京继续办报,将邵诱出使馆区。当天夜里8时许,邵飘萍在魏染胡同南口,被事先埋伏的30余名侦缉队员围捕。接着,敌人搜抄邵宅,拿走手稿《新俄国之研究》,作为他宣传赤化的罪证。北京新闻界得知邵氏被捕入狱,立即派出13名代表为营救邵飘萍而奔走。他们再三与军方、警方交涉,要求释放邵飘萍。

1926年4月26日,天色未亮,邵飘萍被押至天桥刑场。临刑前,他神情自若地向监刑官拱手说道:“诸位免送!”他镇定从容地走向行刑台,慷慨就义。

北洋军阀不准家属收尸,名伶马连良慨然以友人的身份出面,参与为邵飘萍收尸。他出钱请人在城外搭建了一个举丧的凉棚,接待前来吊丧的人们。

史载,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丧事从上午7时开始,到下午3时还没有结束。马连良还拍摄了照片,为控诉北洋军阀的暴行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一张是邵飘萍整容后的遗容,照片上,他饮弹牺牲后左眼下的弹洞清晰可见。

邵飘萍牺牲后,他的夫人汤修慧承继丈夫未竟的事业,独自扛起《京报》的大旗,在1929年复刊,并亲自担任社长兼总经理,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第一大报的旗手。建国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1986年3月2日,汤修慧病逝于《京报》馆内,享年96岁。

猜你喜欢

邵飘萍京报新闻学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邵飘萍的保证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从2013年《新京报》书香总榜看我国国民畅销图书购阅现状
邵飘萍结缘《甲寅》
邵飘萍之死:为钱还是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