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的三维阐析:理论意涵、历史探索与实践启示
2023-05-15杨文静
杨文静
作为以小农户为基石的农业大国,家庭化的小农生产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然而,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冲击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日渐凸显,小农生产难以满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小农户与传统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呈现出衰弱之势。为了及时扭转这一趋势,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这意味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导向不是排挤小农户及其生产方式,而是立足小农户革新农业生产方式,使小农户始终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行者和受惠者。基于此,亟需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寻求理论支撑和指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小农理论蕴含着破解该问题的密匙,对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启示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的三重意涵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未来理想社会构想的前瞻性视野,沿着“剖解-判断-设想”的推演逻辑深刻把握小农的本质与命运,形成了蕴含内涵、规律、出路三重意涵的小农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小农生产的排挤和吞噬,发现了小农及其生产趋向衰亡的本质,同时也铺建了改造和变革小农生产的历史出路。
(一)第一重意涵:小农外形内质的内涵抽象
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十五至十九世纪的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小农情况后,阐释了小农的本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应用科学……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210、569页。,而没有社会交往的小农是“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存资料”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2、674、137、912页。,其生产“完全沿用父辈们古老而粗陋的方法耕种自己的小块土地,他们以那种世代相传墨守成规的人们所特有的顽固僵化来反对任何革新”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马克思通过对小农的外在性特征的描述,揭示出小农背后是“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2、674、137、912页。,而这种“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必然是小的、简陋的、有限的”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140、140页。。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恩格斯界定了小农的范围:“有的是封建的农民……有的是佃农……还有的农民是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进行经营”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210、569页。,但小农占有土地的生产规模“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让他养家糊口的限度。”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510、513、513页。可见,恩格斯科学地将小农的生产关系性质(小块土地的所有制或租佃者)和生产力的数量(限度)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关于小农生产方式经典的表述。
不难看出,两位经典作家对小农的界定既有外在特征性的描述,也有内在质的规定性阐释。具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勾勒小农外在性的特征——人数众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孤立;基本自足自给,没有市场交换;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法粗陋传统;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思想顽固僵化,反对任何革新等等,也刻画出了小农及小农生产内在质的规定性——小块土地所有制。这为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小土地所有制的必然矛盾做了清晰的铺垫,从而有了“小农生产趋向衰亡”的历史判断。
(二)第二重意涵:“小农生产趋向衰亡”的规律揭示
两位经典作家通过对小农外形内质的分析,指出“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2、674、137、912页。,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小农生产趋向衰亡”的历史宿命。因为“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的剥夺……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140、140页。。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承担者即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就是“把这些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现代的强有力的生产杠杆”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247页。。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小农生产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尽管它也促进农业技术发展,但最终会以“敲骨吸髓”的方式吞噬掉小农生产。另外,小农生产方式本身又具有明显的缺陷,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2页。,“因而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140、140页。。这些矛盾和缺陷使然于“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2、674、137、912页。,注定了小农生产日趋衰亡的历史归宿。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明确了“小农生产趋向衰亡”的历史判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会“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灭亡和衰落”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510、513、513页。,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必“将一个又一个农民驱向高利贷者;负债现象越来越普遍……我们的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510、513、513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小农衰亡的深层次原因是“剥削他人劳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排挤“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土地所有制。
随着“一个个农民地区就相继卷入了现代的工业运动”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247页。,失去土地的小农必然成为过剩的产业工人并逐渐形成阶级,“他们是未来的无产者”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510、513、513页。。小农生产的衰亡过程恰恰是无产阶级生成过程,而“小块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发展根本改变了农民与其他社会阶级的关系”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210、569页。。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小农生产趋向衰亡”的历史判断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规律这一唯物史观为最大前提,脱离这个前提解读“小农生产衰亡论”就会教条化和庸俗化,从而在实践中偏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场域。而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小农生产及小土地所有制本身存在的阻碍生产力的缺陷描述,构成了改造和变革小农及其生产方式的客观必然。
(三)第三重意涵:“改造与变革小农”的历史出路
两位经典作家在揭示“小农生产趋向衰亡”历史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而且还在某个特定时期具有反复性。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使农民破产,但小农又不断重新出现,直到十九世纪机器大工业才“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这才“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8页。。在漫长的历史转变过程中,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小农改造及变革其生产方式,“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4、526、527页。,“利用大规模农业的一切优点来进行耕种”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192页。。经典作家也坦言,当“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91、547页。。但是,其中“劳动组合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因而还很不发达的合作社形式……如果它不继续发展的话,它甚至必然要亡于大工业”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396、404、198页。。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合作化是小农改造的方向,也是一个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动态过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改造小农的基本原则,即“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4、526、527页。。因此,允许小农在没有坚定决心之前持有“观望态度”,可以“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考虑考虑这个问题”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4、526、527页。。还要不断向小农解释,“保全他们那样的小块土地所有制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4、526、527页。。1851年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改造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所有制这种肮脏东西,应该成为未来的变革的核心。”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91、547页。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改造与变革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小农自愿走农业合作化、生产集体化道路,从根本上变革小土地所有制,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小农实质上是批判野蛮剥夺小农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时反思小土地所有制之上的落后、封闭、脆弱的小农生产。因而,改造农业、改造小农生产及土地所有制就成为未来社会变革的基本内容。两位经典作家的深刻阐析为无产阶级改造和变革小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社会主义国家走农业合作化、集体化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引。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笔触下的小农生产与当代我国小农生产有外在形似之处,如生产规模窄小、劳动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等。但是,经典作家批判和否定的小农生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生产,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小农生产则有本质上的区别。这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边界,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生搬硬套地运用它,而是将其置于我国农业农村的具体实践中,从而萃取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的中国化成果。
二、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的中国化实践探索与反思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小农理论的核心所在,其根本“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192页。。具体而言,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首要任务是“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促进土地的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396、404、198页。,然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7、525页。或者“把大地产转交给(先是租给)在国家领导下独立经营的合作社”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91、547页。,最后“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完成(这是经济改造)”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396、404、198页。。但是,“至于怎样具体地在每一个特殊场合下实现这一点,那将取决于这一场合的情况,以及我们夺得政权时的情况”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7、525页。。不难看出,经典作家对于小农及其生产方式的改造留下了修正空间,这也成为小农理论中国化的实践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的科学原则,围绕我国农业农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变化对小农生产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变革,使其大体上经历了“集体化-自主化-市场化”的三次探索转型,逐渐铺建了一条以小农户利益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合作集体化阶段:变革土地所有制,以互助自愿原则组织小农生产从无序分散走向集体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农业改造的根本任务。毛泽东指出要“打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彻底的平分土地,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农民,使农民放心大胆好好生产,改进农作方法。”1《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1950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法律确权的形式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4页。,3亿多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让小农生产的自然韧性得到了恢复和保障,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这为小农生产从无序分散走向集体合作铺就了基础。
但是,变革土地所有制并不能完全化解整个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不断增长与小农生产不能适应这个不断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569页。。因此,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4《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的农业改造战略,开始有计划地“促进土地的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页。,明确“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就是经过合作社”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起步,小农生产开始有组织地走向生产合作化、集体化。遵循小农自愿互利原则,我国采用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分三步走”7《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的实施方案,逐步实现农合生产合作化和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集体化。小农生产完成了从分散无序向互助合作的方向转变,农业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569页。。从1950年至1957年,入社的小农户从219户激增到12105.2万户,农业总产值平均以5.4%的速度递增9罗涵先、常紫钟:《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3页。。从根本上说,小农生产合作化改造实质上是以集体统一生产经营的方式稳固农业基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存哲学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制度衍生的绝对平均化和高度集中化,逐渐使农业生产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小农生产内在自主性和外在积极性均受到了束缚,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家户自主化阶段: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推动小农生产走向自主经营
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其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摒弃了高度统一的集体化生产模式,弹性恢复了家户小农生产的自主权和探索权。1980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明确“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调整了小农户和土地的关系,也打开了农户自主生产经营的闸口。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肯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64页。。到1986年,全国超过 99.6%的农户实现了包产到户、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得到了确立。与此对应,农户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6年的424元1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78年和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从1982到1986年,中央5个一号文件不断赋予农户生产经营、就业流动等方面的自主权,从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允许农民从事生产和运输、允许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到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推行农业开发性贷款、放松劳动力流动管理及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不断引导小农生产经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中央明确“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充实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给家庭经营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全体农户共同发展。”1《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版,第109页。至此,农业生产经营形成了“小农自主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的双层模式,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重利益。总体来看,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农户意愿为前提、以自主经营为核心、以集体经济为保障、以刺激小农生产活力为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探索。这个过程中,小农生产又开始自主拓展生产经营范围,或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者发展养殖业,或从事运输、商贸、务工等兼业活动。1991年年底,全国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至59.7%,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人员比重从0.92%上升到20.01%,农村个体私营人员达到1616万人2陈文胜:《中央一号文件的“三农”政策变迁与未来趋向》,载于《农村经济》2017年第8期。。而小农户生产扩张化、自主化发展铺垫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这成为后来我国工业革命的源头。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户实现自主化生产经营提供了宏观环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进一步释放了小农户的生产活力和发展韧性,叠加效应实现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局面。但是,随着我国改革重心全面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日渐凸显,小农生产何去何从又一次成为农业变革的关键。
(三)市场化发展阶段: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农业农村由此全面转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其中,如何将农户自主、分散的小生产有序引入社会化大市场成为农业改革的关键问题。实质上,改革开放初始我国就已经启动了农业及小农生产的市场化引导,即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小农户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这为小农户生产与社会市场的衔接筑建了微观经济基础。然而, 由于当时国家宏观调控仍然以行政指令为主,大多数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及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并没有遵从“需求导向”的市场法则,小农户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从全面放开农产品购销市场到农业产供销一体化,不断推动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利益融合。1992年,江泽民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文中表明:“深化农村改革……总的方向应该是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3《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4页。。1993年,党中央又进一步明确:“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72页。在农业市场化政策的推动下,小农生产者开始按照市场需求自由决策生产经营活动,而政府通过间接的市场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2003年,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发展方针,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动了小农生产新一轮市场化探索。期间,市场不断孕育出以小农户为基础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市场化程度高的新型经营主体,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开始扭转小农户从被动受市场信息影响转向主动影响市场需求的生产状态。2013年,习近平提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2014年版,第680页。。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央更加明确“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60页。。可见,新型经营主体将是小农生产与市场经济不断融合的有效介体,也是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的桥梁。虽然我国小农生产市场化的转型探索不断深化,但家庭化、分散化的小农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之间的不确定性依旧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藩篱。
综上可见,我国小农生产“集体化-自主化-市场化”的变革过程是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反思。首先,批判小农生产不等于否定其现实价值。马克思批判了小农生产的落后、孤立和封闭的内在缺陷,但也肯定了小农生产“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2页。,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2页。。可以说,具有内在稳定性和发展韧性的小农生产是形塑社会化生产的基础元素。其次,小农生产的衰亡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排挤会造成“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陷于绝境”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6-1027、672页。,但“是否会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它,这完全要取决于历史的发展阶段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情况”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6-1027、672页。。我国小农生产之所以一直能迸发出生产活力,一方面是不断以改革赋能小农生产,使其从自给自足转向了市场供需;另一方面是不断创新小农生产的实现形式,使其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但归根结底是我国农业改革没有脱离“大国小农”的客观实际,也充分尊重了小农生产的内在韧性和小农的生产意愿。再次,小农生产的改造变革是农户意愿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待小农及变革其生产方式的问题上有明确的原则,即:改善、扶持小农,容许小农“观望”,等待农户自愿转变。我国小农生产的变革历程验证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前瞻性:违背小农意愿的变革往往会导致生产积极性下滑、生产力发展停滞、收入减少甚至陷入贫困;反之,以小农意愿为前提的变革会刺激小农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60、75、74页。。
三、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启示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小农生产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长期直面的现实。新时代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如何走好以小农户利益为核心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既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中汲取理论养分,也需要从我国农业农村改革中获取实践能量。
(一)坚持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基础
小规模家庭经营一直是我国农业的本源性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我国之所以在各个历史时期能够实现小农户与农业农村的同步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
坚持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首先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它既是保障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阻隔社会资本侵蚀小农利益的制度安排。在我国“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毕竟仍占大多数”5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60、75、74页。的情况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可以有效预防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反噬小农户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上支撑小农生产融入农业现代化。与此同时,要不断探索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为小农生产现代化做好持久的制度托底。其次,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唯一的法定主体,而农户又是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获取土地承包资格。可见,家庭经营合理地平衡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小农与集体的关系,是我国农业多种生产经营的基础模式。再次,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我国农村改革又一次创新,既为小农生产稳定发展给了“定心丸”,又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添加了“营养剂”,两者共同夯实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但是,随着土地承包权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越来越多,如何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伤及小农户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也会祸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根本。因此,中央反复强调,“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土地经营规模强制农民流转土地,更不能人为垒大户”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60、75、74页。。总之,坚持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就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集体合作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二)引导和帮助小农户解放思想是前提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想认识“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96、532、602页。。由此不难理解,小农落后、封闭的生产必然会产生保守、僵化的思想,而保守、僵化的小农思想既不愿意轻易接受先进技术,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固有生产模式,致使小农生产一直处于社会生产力的末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党的义务是随时随地向农民解释”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526页。,“使农民理解”新的生产方式“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共同利益”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526页。,并以非暴力方式引导小农认识和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显然,经典作家已经表明,帮助和引导小农解放思想是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和长期工作。我国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小农户对新生产方式的认同与支持,解放小农思想同样是当务之急的工作。首先,重视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马克思指出,“没有普遍利益,没有文化教育,没有精神劳动”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96、532、602页。的小农“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需要获取一定的“教育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小农户而言,教育资源和机会一直处于短缺甚至是空白状态。这就需要加大农民教育的投入,构建以文化教育为基础的全覆盖、综合性教育体系,将传统小农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从根本上破除阻碍农户思想解放的文化条件壁垒。其次,尊重小农意愿,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尊重小农意愿是获得小农的信任和支持的基础,唯有此才能引导小农主动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从而能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同时,要承认与尊重小农个体权益的实践,始终把小农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制度赋权的形式保障小农在占有、收益、转让、继承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彻底扫除小农思想解放道路上的制度障碍。最后,不断改善小农的生产生活条件。马克思指出,“不能把思想同思维着的物质分开”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4页。,说明人的思想认知与产生它的物质条件有着同向变化的联系。引导和帮助小农解放思想最为核心的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小农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以此为基点激发小农思想认知的变革,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
(三)变革和创新小农生产经营方式是关键
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96、532、602页。,而“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96、532、602页。。我国小农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造就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也稳步推进了乡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逐渐形成“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分户承包、家庭自主经营、农民自负盈亏”9邓大才:《产权与利益: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经济基础》,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的生产经营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小农生产依然保持着分散、粗放的运作状态。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时,小农生产无疑是落后且脆弱的,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小农生产经营方式以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首先,推动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小农生产方式变革的总体取向。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不是将小农生产排挤于市场之外,恰恰相反它以产业链的形式把小农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并倒逼小农生产经营不断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其次,建立同质性生产合作组织。小农生产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建立根植地方的生产合作组织可以将“同质类”小农生产有效组织起来,可以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和谈判话语权,也可以改变小农生产在市场的弱势地位。最为主要的是,同质性生产合作组织可以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也是技术赋能小农生产的最佳途径。最后,合理引导小农兼业化。小农兼业化已经是农村普遍现象,且纯农户、农兼户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这种状况单就农业生产而言是不利的。但是,兼业化发展可以拓宽小农户的收入渠道,增强小农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合理引导小农兼业化,推动非农兼业向纯农户及农兼户流转土地,为小农适度规模化生产和小农职业化发展做好铺垫。从整体上来看,变革和创新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就是将小农生产从相对孤立封闭的生产过程转向分工合作的生产过程、从小规模生产转向适应市场的适度规模生产、从传统人畜力生产方式转向现代机械化生产方式。这一系列转向不仅有效缓解家庭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市场对接失衡的矛盾,也从根本上推动小农生产经营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只有大规模的联合生产“才能应用一切现代工具、机器等等,从而使小农明显地看到通过联合进行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页。。同时,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会使“一部分过去使用的劳动力就会变为多余的;劳动的这种节省也就是大规模经营的主要优点之一”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可见,技术应用的优越性和劳动力节余的优点势必会吸引农业走向规模化生产经营,也势必会在这基础上孕育新的生产经营主体。经典作家的科学预判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以适度规模化经营为特点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不断涌现。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支持体系。以政策“撑腰”,让经营主体既能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也能用政策解决实际经营中的具体困难;以资金“托底”,让财政资金专项化保障经营主体稳定、有序地发展;以教育“发力”,让职业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再次,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反馈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必须具备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农业收益效应等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培育目标与培育对象的适配状态,根据不同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组织特征、生产经营、市场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调整资源投入的比例,有的放矢地做好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最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协调机制。小农户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两者之间是利益互联、优势互补的共生关系,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忽视两者的利益协调。一方面,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优势和规模发展优势,做大农业“蛋糕”的基础上带动小农户共享市场红利;另一方面,鼓励和组织小农户积极参与专业生产合作,不断为新型经营农业经营主体培植新动能。但是,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忽视扶持普通小农户,“不要把政策实惠都集中到大的经营主体,人为垒大户”3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05页。。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领悟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精髓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把脉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症结:大国小农。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我国约有20743万农业经营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398万户,仅占1.92%。4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整理所得。理论与实践共同印证,我国必须走出一条以推动小农户发展、实现小农生产现代化为主线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因此,新时代如何将成千上万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及如何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上仍然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