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南书院文脉学人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贡献考

2023-05-15朱与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城南文脉师范

朱与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引言

“天下书院半湖湘”概言曾为“南蛮之地”的湖南教育之盛。唐朝时期湖南的书院数量与唐都长安并列第一[1]4。自唐以降,湖南重视教育,儒学南渐。经周敦颐、“二程”等从经学过渡到理学,特别是南宋两大理学家在长沙举行“朱张会讲”之后,天下学子以不能求学湖湘为恨事。由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良的教育传统,清末新政时,在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建立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湖南人大显身手,群星璀璨。其中,盛极一时且曾于乾隆十年(1745 年)合并过岳麓书院达十一年之久的城南书院[1]428及其改制后定位为初等师范的湖南第一师范,其文脉滋养的学人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建立发展过程中贡献尤为突出,可圈可点。城南书院被誉为湖南“昔贤过化之地”“湖湘文化演练场”,有其独特的文化气场,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本文中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界定为清末民初城南书院及改制后湖南第一师范早期的老师和学生,以及部分再传弟子,本文以“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概称之。

一、我国著名高校创立和发展中的城南书院文脉学人

城南书院被誉为“昔贤过化之地”。张栻在城南书院八年教育实践所积淀的城南书院教育圭臬,历经近千年,被改制后的湖南一师传承和发扬。湖南第一师范继承了书院经世致用、立体备用的优良教育传统,急国家兴办小学启民智之所急,于1908 年放弃优级师范办学层次,定位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初等师范。但即使是一所初等师范学校,其早年仍以培养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革命先辈的办学成就而闻名于世。中国的大学先后曾以“重点大学”、“211”、“985”、“双一流”来彰显名校身份段位。考据上述各类名校校史,我们发现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我国当前著名高校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城南书院文脉学人功不可没。

(一)北京大学、中央党校等的创立与发展

清末学政、学部大臣张百熙曾于1871 年至1874 年求学城南书院,被后世尊为“中国大学之父”、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他创设了我国现代教育学制,为创办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奠定了基础。张百熙在京任职期间与城南书院的老师郭嵩焘、王先谦、王闿运交往甚密。他后来积极推行新政,深受郭嵩焘向西方学习的影响。张百熙1901年10 月出任吏部尚书,12 月又出任管学大臣,受命妥订学堂章程,并主持京师大学堂。1902 年初,张百熙写成《奏办京师大学堂疏》,向朝廷陈述办学纲领与举措。张百熙接管京师大学堂后求贤若渴,跪请吴汝纶为总教习,延聘杨仁山、严复、孙怡让、蔡元培等名师,积极引进西方先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教学内容,采用西方按专业分院、系、科、班级等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后还聘有城南文脉学人王先谦弟子陈毅任京师大学堂提调,邹汉勋孙子邹代钧为地理总教习。从1901 年11 月至1905 年11 月,张百熙任京师大学堂校长,他将这所大学堂办成了中国第一座具有现代意义且基本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学[2]21。虽为第二任校长,但北京大学现代性构造实乃张百熙完成。他还为清廷制订了《钦定学堂章程》,旋即修改为《奏定学堂章程》,为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人张百熙“中国大学之父”的荣誉实至名归。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很多红色学校都与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有关。因为城南书院的继承者湖南第一师范作为红色革命策源地,有一大批师生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追随毛泽东从“教育救国论”转变为“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办教育是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的优势。1922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上海大学成立。湖南第一师范的蔡和森、任弼时、田汉参与学校创办,并为该校知名红色教授。学校成为当时“东南革命最高学府”,培养了杨尚昆、王稼祥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3]。“苏区红色教育奠基人”徐特立(任教湖南一师五年)1930 年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来,辗转到达中央苏区,担任中央苏区教育部副部长、代部长和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参与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并兼任中央列宁师范、中央农业学校校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1931 年5 月底,苏区中央局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弼时和宣传部部长王稼祥按照中共中央的决议,为培养党员军政干部以加强党的建设,开始策划办党报和建党校的事情。1933 年3 月13 日,经任弼时等负责筹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党校前身)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成立,并任第一任校长[4]55-58。任弼时求学湖南第一师范附小,后来加入毛泽东等创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长征到达延安后,曾在湖南一师附小任教并见证毛泽东、何叔衡奔赴党“一大”的谢觉哉(1920—1923 年任教湖南第一师范)也担任过中央党校副校长。1941 年底,毛泽东曾明确指示,中央党校的校训应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3 年3 月后,毛泽东还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5]。

抗日军政大学前身为红军学校、红军大学,起源于1927 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军教导队。红军学校初期,由负责筹建的萧劲光任第一任校长,后袁国平(1921—192 年求学湖南第一师范)任政治部主任。长征到达延安后,红军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结束后,抗大结束办学使命,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于1945 年10 月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向东北进军,筹办起“东北军政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了国防大学[6]22-23。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为陕北公学。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定还要另外创办一所陕北公学,培养财政经济、教育卫生等专门人才和其他各种边区政府所需地方干部[7]46-50。毛泽东从陕北公学的办学盛况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力量,对这所学校评价道:“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所学校的早期创始人以湖南第一师范人居多,如徐特立、李维汉、谢觉哉[7]46-50。徐特立、谢觉哉则为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李维汉为学生。李维汉任陕北公学党组书记、总校副校长、分校校长,1940 年任校长。陕北公学后衍生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等十余所大学。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于1940 年5 月开始招生,不久由著名革命教育家徐特立接任院长。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后来演化为北京理工大学。可见北京理工大学创始人也是城南书院文脉学人。另外,1949 年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长为谢觉哉(1920—1923 年任教湖南第一师范),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副校长为李达(1923—1926 年任教湖南第一师范),两人均为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是新中国法制事业的奠基者。谢觉哉的贡献主要在立法和司法方面;李达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奠基者,两人同为中国政法大学早期重要校领导。

(二)省垣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的创立与发展

湖南本土的几所重要高校的创办就更加离不开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的贡献。谭延闿受教于城南书院刘采九门下,后为湖南第一师范创办初期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校长,湘雅医学院的创立就离不开谭延闿。1914 年,湖南省政府委托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合作,创办我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谭延闿邀请曹典球(1904—1906 年任教湖南一师)担任育群学会会长,负责筹建和发展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17 年学校创立后,雅礼医院随之更名为湘雅医院。湘雅医学院后改名为湖南医科大学,后来与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为现在的中南大学。中南大学的原中南工业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则为实业家梁焕奎所创。1903 年冬,梁焕奎上书湖南巡抚赵尔巽,提议创设实业学堂,以培养开发矿山和修筑铁路方面的专门人才。后获批成立“省垣实业学堂”,由梁焕奎担任第一任学堂监督。1908 年,省垣实业学堂更名为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监督为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曹典球。1917 年,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搬到岳麓书院,成为湖南大学前身。其矿科发展为中南矿冶学院,路科发展为长沙铁道学院,今均合并于中南大学之中[8]83-91。梁焕奎1884年随父宦游南京,从邓辅纶先生学诗,成门下高足。邓辅纶与同学王闿运求学长沙城南书院,是城南书院的杰出学子。梁焕奎与其老师以及至交好友杨昌济、杨度、王闿运、陈天华均为城南书院文脉学人。可见,中南大学的创建离不开谭延闿、曹典球、梁焕奎等城南书院文脉学人。

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渊源深厚。城南书院的大批山长、主讲等老师同时也是岳麓书院的老师,城南书院的创办人张栻就为岳麓书院山长,两书院曾合并于城南书院一处办学。湖南大学的正式创办就是城南书院文脉学人大力倡导的结果。1913 年,杨昌济留学归来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余归国后对于教育之所感》一文,建议“合湖南之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明德高等商业学校、法政学校、医学校等,组成一湖南大学”。1917 年他又写《论湖南创设省立大学之必要》,从大学与普通教育、大学与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与湖南大学、武昌大学与湖南省立大学、湖南人在中国之地位等九个方面论述成立湖南大学的必要性[9]346。他的倡议得到了湘中名流的响应,朱剑凡、易培基、杨树达、刘宗向、黄士衡、胡元倓等人与他联名呈文湖南省政府,倡议将岳麓高等师范校址改办省立湖南大学,呈文获批立案,成立筹备处,由杨昌济负责。杨昌济1893 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并在湖南一师任教达五年。易培基、杨树达、刘宗向、黄士衡也是湖南一师的校长或老师。杨昌济为了建立湖南大学苦心筹划,后被湖南大学尊称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10]。正是在杨昌济的首倡和湖南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湖南省于1926 年2 月正式成立湖南大学。杨昌济当时的规划是在岳麓书院旧址合并湖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省立政法专门学校、省立商业专门学校,联合组建省立湖南大学。商专的校长即黄士衡(1920—1921 年任教湖南一师),并入后仍任商科学院院长。工专校长曹典球(1904—1906 年任教湖南一师)1931 年任湖南教育厅长兼湖南大学校长。1936 年后,城南书院文脉学人黄士衡、皮宗石(1903 年前在城南书院求学)相继任湖大校长,致力于推动湖南大学成为国立大学。解放之初,曾为湖南一师教师的李达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湖南大学校长。可见城南书院文脉学人对湖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省外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的创立与发展

湖南之外其他省份不少著名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城南书院文脉学人同样功不可没。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皮宗石留学回来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与蔡元培等一起筹建武汉大学,并历任社会科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教务长。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李达1952 年转任武汉大学校长,主持校政达13 年之久,特别是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学科,并培养了一支顶尖的人才队伍,使武汉大学站立于中国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峰。在全国高校哲学系中,武大哲学系以其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实力雄厚、特色突出而跻身前列。

溯源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其发展也离不开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的艰苦耕耘。1905 年,马邻翼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副校长(时称中路师范学堂副监督)。由他把日本师范现代学制引入湖南第一师范。1906 年冬奉调清学部任总务司主稿兼侧例馆帮办,他与范源濂、严修被教育界称为“学部三杰”。他在西北创办师范、法政学校和中小学277 所,选送出国留学生百余人,为开发西北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13 年7月,任甘肃提学使的马邻翼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将“甘肃法政学堂”改称“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简称“法专”,即兰州大学在民国初年的前身。大革命时期,马邻翼历任北平蒙藏学校校长、北平中国大学董事长、北平民国大学常务董事、国医学院董事长,以及西北公学董事长、公民大学校长、华北学院院长等职,为华北、西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1]104。

另一位城南书院文脉学人辛树帜也为西北高校的建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辛树帜(1920—1924 年任教湖南第一师范)曾与毛泽东同在湖南第一师范工作。毛泽东时任国文教员、附小主事,辛树帜为生物教师。他教学理念先进,率先开设人体生理卫生课程。1936 年7 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辛树帜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辛树帜在三年时间里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扩建了校舍,购置了大量图书、仪器,开辟了农场、园艺场、畜牧场,把它建成为西北一所重点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西北以校长的身份组建兰州大学。他想尽办法,利用多种方式灵活聘请了许多名教授到兰州大学任教,把兰州大学建设成为西北第一高校。毛泽东对辛树帜的评价是“辛辛苦苦,独树一帜”[12]64-175。

另外,在东北的湖南一师教师熊崇熙(1910—1911 年任教湖南一师)担任哈尔滨工业学校(即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在东南,南京大学的创办也有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的身影。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为城南书院山长王先谦的学生缪荃孙筹办[13]1195。前身的另一部分南菁书院则为两江总督左宗棠(道光八年入城南书院)支持创办,王先谦曾任山长。城南书院学子瞿鸿幾任江苏学政时,改南菁书院为高等学堂,并开办农学[14]1279。

城南书院文脉学人中一批艺术家对中国高等艺术学校的创立和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田汉(1921—1922 年任教湖南一师)1927 年主持上海艺术大学,1928 年与欧阳予倩、徐悲鸿创办艺术学院,并出任院长。1950 年1 月,北京戏曲实验学校(现为中央戏曲学院)成立,田汉任校长。1938 年4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倡议下,于1925 至1927 年求学湖南一师的音乐教育家向隅与音乐理论家吕骥还在延安创办了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新型学校鲁迅艺术学院。

二、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城南书院文脉学人

城南书院“经明行修、立体备用”[15]、“经世致用、实事求是”①的文脉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涌现了一大批科学知识分科教育的学科奠基人和领军人物。其中,清末城南书院前山长、湖南一师首任校长王先谦,作为“季清巨儒”倡导实学,他对西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作用已有充分认识,对西方现代学科传入国内进行启蒙和宣教。张百熙是名副其实的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主持京师大学堂、制定高等教育现代学制。

(一)对哲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罗正钧入陈宝箴幕僚后,同时担任其孙子陈衡恪、陈寅恪的老师。陈寅恪后来成为哲学大师,与叶企孙等并称为清华百年校史上的“四大哲人”。李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出路,早在1923 年写下《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是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文章。他的《社会学大纲》用40 万字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在延安阅读后称,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李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论”,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的科学世界观,实践是这一科学世界观的基石,强调实践的唯物论,在当时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最高点。基于认识论、方法论的实践论是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贡献[12]155-15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达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还撰写出版了《〈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毛泽东的“两论”进行深入浅出地阐释,获得国内外广泛好评。1961 年,毛泽东嘱托李达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在他《社会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中国人民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李达废寝忘食地完成了上册《唯物辩证法大纲》后去世。李达代表了他所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峰,被誉为“理论界的鲁迅”。李泽厚1945 年进入湖南一师求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哲学和美学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在知识界极具影响力。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被誉为“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16]。

(二)对法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二十世纪初,湖南曾掀起轰轰烈烈的自治运动,《湖南省宪法》就是1904 年求学湖南第一师范(当时为中路师范学堂)的李剑农所起草。国内外著名的国际法专家和教育家周鲠生先生,于1903至1906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后出国在早稻田大学、爱丁堡大学、巴黎大学学习深造,获多个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由于当时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内自编教材很少,高等学校采用外国教材居多,周鲠生特别重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自主知识资源的学术体系,对于不同的课程他都会编著一套讲义,将中外著作精华与自身独到学术见解融汇,然后再给学生讲授。1921 至1945 年,他出版了十多本专著,发表了上百篇重要学术论文,对培养我国政法界人才和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所著的《国际法大纲》一书曾经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国际法科的指定参考书。我国第一部权威的《国际法》著作也是他的杰作。这两部作品是新中国国际法学科的奠基之作[17]113。他还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新中国的外交实际,将我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在我国,李达率先用“存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观来研究法理学,被誉为“系统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体系的第一人”。在对西方法理学各流派逐一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李达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法理学讲义的撰写和讲授中,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法律现象,完成了《法理学大纲》一书。李达的《法理学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法学理论的专著。李达对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宪法学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奠基者[18]52。此外,民法大家罗鼎1904 年入湖南一师求学,后赴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律,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南京中央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担任法学教授。罗鼎于1928 年为国民政府主持起草民法和亲属继承法,一生潜心法学研究,有《亲属法纲要》《继承法要论》等行世。

(三)对经济学科建设的贡献

经济学方面,杨端六(1903 年毕业于湖南一师)被誉为我国货币银行的开拓者、商业会计的奠基人。1913 年,他进入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矢志专攻货币银行学,希冀将来为国理财。1930 年,杨端六来到武大担任法学院教授、商学系主任,又先后接替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皮宗石担任法学院院长,接替朱光潜担任武大教务长。杨端六教授一生著书颇丰,涉及会计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150篇,出版各类专著、译著和教材近20 部[19]109。《中外经济学名人大辞典》一书将其作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与毛泽东、李达、马寅初等5 人一并收录其中,并介绍了他在货币学、会计学方面的理论贡献与学术成就。桃李无疆,杨瑞六还培养了谭崇台、董辅礽等当代经济学大家。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李剑农后任教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所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是最早、最系统的中国古代经济史专著,成为各高校基本教材[20]1617。著名经济学家杨敬年1926 年求学湖南第一师范,后出国留学,1948年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南开大学教授,著有《科学、技术、经济增长》《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等发展经济学重要著作,还积极翻译世界经济学名著《经济核算制原理》《经济分析史》《垄断资本》《国富论》等,后获牛津大学最高荣誉圣体学院荣誉院士[21]。

(四)对汉语言等学科建设的贡献

杨树达先生于1913 至1915 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国文教员,是我国知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1948 年获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他执教近半个世纪,桃李满天下,开设课程有英语、国文法、文字学、修辞学、金文、甲骨文、史记、春秋等,在教育界享有盛名。杨树达先生教研相长,将教学、科研、论著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学的一代宗师。刘半农、郭沫若对其推崇备至,陈寅恪推杨为“汉圣”“一代儒宗”。其主要著作可分为六类:辑古人之引文以解释古书类、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著述类、校刊注释和考证类、文字训诂的著述类、甲骨文研究的著作类、金文研究的著作类。其《中国语法纲要》是一部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等特征的文言修辞学名著。他使汉语修辞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积微居金文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考古学刊“甲种第一号”[22]1756。1914 年黎锦熙任教湖南第一师范,后调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及文科主任,后又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委员,大力宣传“国语统一”,推广注音字母。1920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湖南大学国文系教授、主任。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和科学研究近70 年,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的各个方面,发表论文300 余篇、著作30 部,在普通话推广、汉字改革、语法研究及教学、辞典编著、汉字注音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形成“黎派”语法[23]1875-1882,代表了时代水平。古音韵学大师曾运乾于1917 至1920 年任教湖南一师,病逝时被国民政府嘉奖为“全国教师学习模范”。自称“楚狂”的陈子展1923 至1927 年任湖南一师国文教员,193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他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文学史和《诗经》《楚辞》研究上。在湖南一师教学中,他构思写作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分别于1928 年、1929 年出版后,成为近代文学研究开山之作。他的《楚辞直解》创造性地融通俗读物、学术论文和学术资料为一体,成为研究《楚辞》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艺术学科方面,齐白石曾分别师从城南学子王闿运、何绍基学诗和治印,把诗歌艺术与中国画融合起来,创立了“工虫写草”开红花墨叶一派,成为近代艺术界的一代宗师。齐白石曾任国立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院名誉教授,门下弟子三千、名家辈出,其中李可染、李苦禅等名震艺术界[24]1345。音乐学科方面,则有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田汉、吕骥、向隅、胡然等对我国音乐艺术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对历史学科建设的贡献

周谷城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他于1921 年秋至1927 年春任湖南第一师范英语教员,于1922 至1923 年相继兼任教务主任、训育主任,编写的《实验主义伦理学》成为全国师范学校必修教材,离开第一师范后,1930 年曾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32 年到暨南大学任史地系主任,讲授和出版了《中国通史》,由此确立了其史学家的地位。1942 年到复旦大学新闻系、历史系任教,并任历史系主任,撰写和出版了《世界通史》,反对欧洲中心论,打破了国别史集合而成世界史的传统框架。周谷城胸怀开阔、知识渊博,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六十余年,学贯中西,兼涉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政治学,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5]2083。史学家方状猷1919 至1923 年求学湖南第一师范,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梁启超、陈寅恪等大师。1929 至1936 年先后到日本东京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研究东方民族史,归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其学术成就有《中国史学概要》《契丹民族考》等著作,为我国民族史大家。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他发起了对剑体上两行鸟篆铭文辨认的学术讨论,轰动一时。最终他研究认为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得到史学界公认,从而使剑的主人、制作年代得以考证,解决了考古悬疑问题。

(六)对教育学科建设的贡献

杨昌济是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杰出的教育家。杨昌济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从教育的目的与手段出发概括了十个基本观点[12]132。关于教育目的论层面的观点有教育救国论、教育本质论、教育目标论;关于教育的手段论层面的观点有德育训练论、智育教授论、体育养护论、课程结构论、普及教育论、高等教育论、教师素质论。城南书院文脉学人李达终身从事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既是理论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特色,即校内讲授与社会传播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批判精神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理论需求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培养青年相结合、理论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坚持真理相结合[12]159-162。教育家夏丏尊1920 年任湖南一师国文教员,与同事匡互生创办立达学会,后受陈望道邀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夏丏尊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有:教育上的第一要件是以人为背景;教育的生命就是情、就是爱;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目的应是受教育,不是受教材。红色教育大家徐特立于1914 年出版的《小学各科教授法》是我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上第一部教学论专著。他在延安边区高等教育实践中总结了教育、科研和经济“三位一体”的思想,促使延安边区的理学、工学、农学等专业开展了中国教育史上规模空前的实践活动,服务于“大生产运动”[26]93。“三位一体”思想发展到今天,即高校的“产学研用”相结合。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办学形式、品德教育、以学为主、学贵有恒、经师人师合一、以育人为旨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群众性、创造性、科学性、开放性和时效性等[12]232-237。教育家舒新城1920 年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他把国外道尔顿制引入中国并进行实验,先后出版了三部道尔顿制的论著,对道尔顿制本土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把在湖南一师的教育心理学讲义编写出版为《教育心理学纲要》,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其同年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的王凤喈著有中国最早的教育通史《中国教育史》,被定为“部定大学用书”。

(七)对生物学、农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城南书院文脉学人辛树帜是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史学家。他从武昌高等师范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担任生物教员。1928 年受聘为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和主任。他借鉴欧洲大学的经验,组织科考队深入广西瑶山考察,开国内大规模科学考察之先河。这次考察采集动植物标本6 万余号,经世界生物组织鉴定,鸟类中有60 余种是首次发现。后以辛氏命名的动植物达20 余种,填补了世界动植物研究的空白。中山大学生物系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蜚声世界生物学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辛树帜深感整理祖国农学遗产的重要性,致力于我国古代农业文献的研究及整理。他成立古农学研究室,不到十年整理了数十种古籍,发表数百万字的专著及论文。其所著的《中国果树史研究》是一本博览古籍、集各家之言的农史著作,首次对这个领域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7]3。被辛树帜邀请到兰州大学任教的还有生理学家杨浪明(1925 年毕业于湖南一师)。他在生理学、内分泌学、生殖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等方面研究突出,率先在兰州大学等甘肃高校及有关单位讲述巴甫洛夫学说,开甘肃省讲授巴甫洛夫学说的先声。植物生理学家罗士韦1920 年入湖南一师求学,后留学美国,1945 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士韦历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是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开创者之一。

(八)对理学、工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理学方面,著名数学家丁取忠道光年间两次进入城南书院,与李锡藩等人钻研数学。丁取忠著有《数学拾遗》《白芙堂算数丛书》等专著,与其培养的黄宗宪、左潜、曾纪鸿等人形成了“清末长沙数学学派”[28]950,对西方现代数学知识的传入和我国现代数学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丁取忠在城南书院还认识了舆地大家邹汉勋,将数学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推动了邹汉勋对地理学的研究。后来,邹汉勋的孙子邹代钧成为光绪宣统的老师,并于1896 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译图公会”,后被张百熙延请到京师大学堂做地理总教习[29]1286,成为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的奠基人。工学方面,文传源1940 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考入西北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成为中国航空航天领域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家。文传源1958 年负责研制我国第一架无人机,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家和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30]1。中国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李翰如1933 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1937 年考入校友辛树帜创办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系,1945 年留学美国艾奥瓦华州立大学读硕士,1947 年获得美国农业机械硕士学位和机械工程职业工程师职称,20 世纪80 年代归国后率先开展农业流变学的科学研究,拓宽和深化了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研究领域,著有《农业流变学导论》等,是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先驱者之一。其《农业机械学》为我国该领域最早的专著和教材[31]120。

结语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鸦片战争中感受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局限于“制夷”的攻夷动机[32]859,真正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是城南书院的山长郭嵩焘。郭嵩焘为我国第一位驻外使节,是著名经世派人物。1876 年出使英国,把沿途见闻写成《使西纪程》。在英国,他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考察英国的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不断将考察心得寄回国内。郭嵩焘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打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夷夏观”“体用观”“道器观”“本末观”等,主张以法治国[33]1063,为日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思潮开启了先河。清末主持学政的学部大臣瞿鸿禨、张百熙就是城南书院的学子,同为郭嵩焘的学生,晚清最后二十余年的教育主要是由此二人主持。郭嵩焘的另一得意门生罗正钧,在城南书院发愤攻读《船山遗书》,1894 年入巡抚陈宝箴幕僚,最早主张湖南向外派遣留学生,而后成就了湖南人走出国门求学的盛况。因此,中国著名高校的创办发展过程中有城南书院文脉学人的身影就不足为奇了。城南书院秉承“经明行修、立体备用”“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培养的人才文韬武略,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著书。师范教育阶段以“知耻”为校训,开展军国民教育,培养身心并完,实事求是、务实际重践履,既明中国情状又放眼世界,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柱长天之大木”。从城南书院改制到湖南第一师范早期教育,其文脉道统在千年大变局中守正创新,得到很好传承和发扬,是以“大先生辈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符海浪、何伦波、杨慧、汪思汝、李红冰、杜慕阳对本文资料收集和校对亦有贡献,特以致谢!)

注释:

①城南书院学人曾国藩、左宗棠、罗汝怀、李元度、郭嵩焘、皮锡瑞、瞿鸿禨、王先谦等著作中多次讲求实事求是,把考据学命题演变为实践的认识论。

猜你喜欢

城南文脉师范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