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2023-05-15高晓娟刘宁宁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华文化

高晓娟 刘宁宁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从逻辑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两个结合”思想,承载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时代精华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4-0023-0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全新论断,充分彰显了这一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深刻关联,揭示了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新时代,要想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就必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进行深入分析:要在理论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要在实践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关键进行总结。如此,才能够做到在切实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实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这一目标。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从“两个结合”和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也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两个结合”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实际”是全面和多层次的,包括当前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现状。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意味着必然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活在今天的过去”,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时,或直接或间接地都要受到固有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的影响。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中国实际”,任何“中国实际”都必然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换言之,“中国实际”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个结合”是不能割裂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相作用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者同频共振的结果。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互融合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主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日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真理性之外,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2]120,“人类经验共有同一个世界”[3]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与物质决定意識的唯物论,“尽人事、知天命”的观点与规律的客观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理念与发展的观点,“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阴阳共生”“福祸相依”的思想与对立统一规律,“履霜,坚冰至”的认知与量变质变规律,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天下大同的终极追求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等等,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主义基因,构成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相互成就。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是一个双向改变的过程,二者在互动中相互滋养、彼此成就。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只有生根才具有中国特色。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4]534中华文化既体现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情怀等,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推进两者的融合,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嵌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赋予其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来激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5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必然存在与当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鉴别,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既推进前者迈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又使后者完成了自身的理论更新,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与“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传承性,可以对社会发展发挥自己独特的、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根脉与灵魂的高度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代表着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风俗习惯,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是中华民族持续繁荣强大的精神优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根”与“魂”的高度来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人民的血液中,“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1]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哺育了世代中华儿女,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兴盛是民族强大、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撑,丢掉了传统文化这个“根”与“魂”,就无从谈起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必须摆正传统文化的位置,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以文化软实力助推强国梦的实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必然受其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其一经形成,就具有天然的渗透力和传播性,它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治理理念、发展道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中华民族全部社会生活,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必然注定我们不能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6]315,“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7]156,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揭示了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历史沃土。我国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在于,它既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又不照搬原社会主义国家,更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它是追求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维护和平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了符合中国实际的,为人民大众所理解的理论、制度、文化、道路。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8]107-108,这个根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仅体现为今天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同时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追求。在国家层面,《尚书》《周礼》等中国早期经典都有关于“富强”的记载。法家认为,国富兵强可以使国家免去战乱的危害,并提出奖励农战的制度。儒家指出,富强的目的在于让人民享有更多福祉,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富强观;“民惟邦本”“以民为贵”“主权在民”等为民情怀与“民主”相通;“文明”与传统的“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坚守善道”的处事方式、“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等一脉相承;“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以及德治等理念为“和谐”提供了思想滋养。在社会层面,中国传统思想中,回归自然即是“自由”,同时,言论自由是社会的基本共识;古代先贤同样追求权利的“平等”,并着眼于从“天道”中探寻平等的必然性;儒家将“公正”看作天赋平等的自然结果,还有思想家提出任人唯贤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证;“法治”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律思想。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也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家”“敬业乐群”“言而有信”“仁者爱人”等思想和理念的创造性继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确文化渊源和民族文魄,树立价值观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人所承擔的历史使命。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会形成一种主流的、相对稳定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就是它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兼具意识形态性、民族性、时代性的“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9]234-235,深刻揭示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展现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一)以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度凝练为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赋予“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10]559的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创造精神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伟大奋斗精神应对时代变局,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进行伟大斗争中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伟大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以伟大梦想精神绘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引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扬伟大民族精神,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伟大民族精神为人类进步注入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11]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紧扣促進人类进步这条主线,秉持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理念,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政党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减贫事业、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二)以伟大时代精神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

时代精神代表着时代发展潮流,科学的思想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必然蕴含着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着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12],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理论结晶,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和阐述了“中国梦”,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世界难题和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现实问题,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三)凝聚中国精神时代精华,汇聚民族振兴磅礴力量

重视文化的传承、强调精神的力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精神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点赞中国精神,多次谈到精神的力量,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13]17,并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概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时代制高点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生动描绘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图谱,深刻诠释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具有民族性,又富有时代性,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立足时代之基,回应时代关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思想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发展的精神实质,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凝结着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蕴含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现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三、奋力谱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篇章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篇章,要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持续推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应当着重从现实——坚持人民至上、理论——坚持自信自立、全局——坚持胸怀天下三方面入手。

(一)坚持人民至上,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价值立场,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民本思想以儒家最为典型。儒家思想把民生看成治国安邦的前提,很早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的训诫。孔子较早地提出“重民、敬民”的治国思想,率先提出了“足食、足兵、民信”,并强调取得民信、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孟子也从历史总结教训,认识到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着人们的意识,提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进而主张“制民之产”。在此基础上,荀子主张“王者富民”(《荀子·王制》),并用“水”和“舟”的关系来比喻民与君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民本思想”。“人民至上”思想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为人民谋幸福、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宗旨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剧作者”的历史动力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人民利益观;在发展中实现高水平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改善民生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当家作主思想;为世界各国谋发展、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的造福世界人民思想;等等。“人民至上”思想贯穿于新时代治国理政各领域和全过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实写照,它扬弃了传统民本思想中“权术”“君本”“用民”等狭隘层面,真正实现了为民服务、为民谋利、为民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群众智慧与力量,形成为人民所认同、所理解的理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二)坚持自信自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

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建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其中,文化自信是基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有文化自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42-43,深刻指出了建立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这也增加了文化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我们倡导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信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但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在吸收外来成果中丰富自己,在与时俱进中优化自己,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如此,中华文化还内蕴着解决我国乃至全球问题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同世界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革故鼎新的思想、知行合一的思想等,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了殷切期望,强调要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尤其是文化自信,坚定不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实现理论创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更具有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

(三)坚持胸怀天下,形成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

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真实写照,是对传统和合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和”思想在现实生活诸多领域都有体现。在宇宙观方面,道家主张天、地、人共生的和谐理念,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和谐境界。儒家更注重强调人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在国际观方面,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提出了“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的和平思想,明白“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的道理。在社会观方面,古代思想家主张“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事君之道、相处之道。在道德观方面,儒家提倡“推己及人”“与人为善”(《论语·颜渊》)的和谐人际关系,道家向往“无欲”“无争”“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的大同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传统和合理念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解决世界难题、造福世界人民的中国方案。这一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建设一个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世界。具体包括相互尊重、独立自主的政治观,互商互量、共同合作的安全观,共享成果、共同繁荣的经济观,求同存异、互学互鉴的文明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全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既立足中华大地,又放眼人类未来,超越了种族、国家、意识形态的界限,创造性地将历史传统与当代实践、自身进步与人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和负责任大国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拓展视野,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形成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程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论党的思想宣传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丛  伟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