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乡村学校推进美育的瓶颈与突破路径研究

2023-05-14郑隽逸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常州美育艺术

郑隽逸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日益增强,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稳步提升。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对美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美育工作成效显著,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打造特色美育品牌。2020年,国家又出台了相关政策[2],进一步强调美育的重要价值。2021年,江苏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出具体实施学校美育工作的方案[3],为新时代江苏学校的美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国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成为工作重点,乡村学校美育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之一。地处江苏南部、长三角平原腹地,素有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之称的常州,近年来在乡村学校美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践,持续打造“常有优学”名片;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青苗计划”,目前已覆盖所有乡镇,促进乡村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常州乡村学校美育建设情况,笔者走访了常州经开区文化馆、教师发展中心、冯仲云小学等5所单位,对300多名艺术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采访了部分常州市优秀乡村小学社团师生。

一、常州乡村学校美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首先,常州不少乡村学校在培养艺术教师和打造美育品牌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查发现,一些乡村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定位明确,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项目培训及课题研究。一些乡村学校以艺术为纽带,紧密联系课程建设,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美育教学成果。如经开区冯仲云小学立足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人文优势,打造出“以红色塑造民族之魂”的特色美育品牌。

其次,教育部门始终关注乡村美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近年来,常州各区选派城区优秀美育教师赴乡村学校开设公开课或做讲座,拉近城乡教师间的距离。各区把提升艺术教师综合素养和加强团队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教研员联合区骨干教师采用专题研究、公开课评讲、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关注美育课堂教学改革。

最后,社会力量积极助力学校美育发展。例如,常州市经开区文化馆定期制作传统文化展板,并在乡村学校流动展出,针对师生开展美育培训,利用节假日开展优秀文化节目巡演,聚焦乡村美育,推动学校美育活动蓬勃开展。

(二)面临的困难

1.美育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学校要有固定的美育教室,教学器材应齐全。然而,在笔者调查的乡村学校中,部分班级无固定音乐教室,教师只能用手机播放伴奏音乐上音乐课,一些音乐教师甚至自费采购乐器供教学使用。很多乡村学校无舞蹈教室,教师们反映,在备战常州市舞蹈比赛期间,学生只能在水泥地上训练,条件非常艰苦。

2.美育教师数量亟待增加

常州乡村美育师资数量不足,其中美育教师数量占全校教师的10%,美育师生比约为1∶125。美育教师在正常教学工作外,还要组织社团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比赛,兼任行政工作等。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美育教师人数少、工作量大的问题。

与市属学校教师相比,乡村美育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交流的机会较少,教学理念亟待更新。此外,乡村美育教师单靠个人力量和有限资源难以开展高质量美育活动,无法推进校本特色的美育课程开发。

3.升学压力使乡村学校的美育发展举步维艰

教学质量影响招生,对学校发展举足轻重,乡村学校丝毫不敢怠慢。尽管当前美育工作成效已作为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受功利化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乡村学校的美育活动终要让位于文化课。

4.学生艺术素质参差不齐

乡村学校低年级学生每周有音乐课和美术课,能够参加艺术兴趣小组和实践活动,但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增大,艺术课被文化课挤占,导致学生无法持续学习艺术和参加艺术活动。另外,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艺术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美育要求。

二、乡村学校美育工作遇阻的原因分析

1906年,王国维提出教育之宗旨在于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4]。美育既能促进人情感的发展,使人日臻完美,也会影响德育与智育的发展。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倡导美育的先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5]。美育能健全人格、塑造品质、启迪智慧,使人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乡村学校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善心,让他们用真诚、朴素的心去感受世界、表达自我和理解他人,从而真正体会生命的价值。目前,乡村学校美育工作遇阻的主要原因有:

(一)乡村学校教师对美育价值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

乡村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场地有限,很难吸引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乡村学校教师对美育价值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并未真正认识美育的重要价值,忽视了音乐课、美术课以及艺术社团活动的重要性,不少乡村学校的艺术课程被“边缘化”,成为“面子工程”。不少家长及学生也认为学艺术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这导致乡村学校美育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乡村美育教师工作面临挑战

很多乡村美育教师能轻松完成常规教学工作,但当他们在教学中面对美育改革前沿问题,如“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综合艺术”时,往往会手足无措。如何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跟踪研究美育热点问题,并且将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乡村美育教师在目前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方面,乡村美育教师每周除了完成固定课时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兼顾各类社团活动和比赛,承担大量本专业教学以外的工作。由于资源有限,乡村教师进修学习之路十分曲折。不少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降低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专业意识在职业生涯中逐渐淡化。另一方面,新时代美育工作对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乡村学校美育教师数量少,很难形成团队力量,合力开展工作。一些学生不重视艺术学习,专业技能较弱,导致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部分教师反映,每次参加市区比赛,学校不鼓励、学生不配合、家长不支持,单凭教师个人“单打独斗”,最终教师身心俱疲,不得不放弃专业追求。

(三)家长美育意识淡漠

笔者走访的乡村学校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人员流动性大,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参与度不高。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一些学生无法购买乐器和美术用品,部分家长不赞成学生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艺术学习方面。实际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美育氛围,都影响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美的历程指向未来”[6]。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认为:“人身上审美的东西,就是使人直接是其所是的那种东西……谁生活在自己身上审美的东西里,靠它生活,通过它和为了它而生活,谁的生活就是审美的。”[7]“美”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美让人产生愉悦感,人们通过感受美、理解美和表达美来发现世界。

学生因课业压力大,常常会感觉压抑,而艺术好似一剂良药,能给他们带来精神慰藉。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如果能适当参与美育活动,可以舒缓心情,释放压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当家庭成员能意识到美的价值,不断提升个人审美品位,才能自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美育氛围。

三、常州乡村学校推进美育的突破路径

(一)打造美育师资团队,建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和社团活动

乡村学校应整合美育师资团队,组建学习共同体。团队成员依据学校特色和实际情况,设计美育活动,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评价体系,探索更多优质的美育发展路径。美育仅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教师须拓展第二课堂,丰富社团活动,突出美育的实践价值。

乡村学校应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美育品牌,加快推进美育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建设工程。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曾提出,各个地方的独特风格和相互关系,形成了中国音乐的总体[8]。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是美育之魂,能够传承传统艺术、彰显美育价值。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乡村学校可利用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红色基因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设计特色美育课程、社团活动或精品节目。

(二)推进大中小学校美育共同体建设

“美育帮扶机制”可以助力乡村美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实施“双减”政策以来,部分城市招募音乐、美术教师,全部派往乡村中小学开展教学;以教学片区为单位的优秀音乐、美术教师在送教边远农村学校的“走教行动”中联动,形成“美育共同体”,城乡美育教师共同成长;政府陆续实施师资培训、跨校区培养、“走教行动”、“特岗计划”等帮扶项目,加强对乡村学校的资源投入,助力教师成长。

针对新时代学校美育要求,高校应积极调整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创新美育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美育师资的要求。此外,高校可以利用科研团队优势,关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问题,承担乡村美育师资的培训工作,研究美育热点问题,提升美育教师职业素养。大中小学校应携手共建校际合作工作机制,推进建设美育联盟,加强乡村美育师资与美育专家、名师的交流,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传统艺术传承、乡村文化机构完善方法,构建和谐美育生态环境,共同推动常州地区学校美育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如常州工学院组织音乐专业骨干教师成立了常州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聚焦音乐教育教学和常州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小学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并将团队科研成果运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旨在传承地方文化,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三)依靠全社会力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学校美育生态系统

和谐而富有活力的乡村学校美育生态系统应当包括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3个方面,其中:学校美育主体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美育是指家庭成员具备正确的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氛围,热爱美,能鉴赏美,并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社会美育涵盖面更广,包括博物馆、文化馆、音乐厅、少年宫等文化场馆开展美育培训。例如,常州市各区文化馆定期针对乡村学校师生开展公益美育培训,江苏省也派出文化志愿者专家团队,对乡村学校师生进行现场辅导。这些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乡村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了良好的乡村学校美育氛围。

针对乡村美育师资紧缺的问题,笔者建议,应积极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学校美育事业,既要建立健全乡村美育教师的引进、培养、管理、激励等教师培养机制,还要强化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的工作机制,让更多专业人士有机会走进乡村学校美育课堂。此外,相关文化部门应联合乡村学校,策划文艺演出,开发和共建乡村学校特色艺术课程等,让乡村学校师生参与到文化惠民活动中来,真正让乡村学校美育落到实处。

学校美育是一门交叉学科、一个综合系统,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获得丰盈的美感体验。以活动为引领,让学校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美育实践,涵养德行;以项目为支撑,让社会力量联动,共同打造和谐而富有活力的美育生态系统。美育不应是兴趣选修,而是伴随每个乡村孩子生命成长的心灵教育,美育的价值指向学生的未来成长。

猜你喜欢

常州美育艺术
常州的早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