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典籍的建筑翻译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2023-05-14李家坤王芑人崔镨方

关键词:案例库典籍语料库

李家坤,王芑人,崔镨方

(1.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统计公报》指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中,交通运输建设、一般建筑、电力工程及石油化工等为主要领域,占比达75%以上。可见,为中国建筑对外承包工程培养建筑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建筑翻译教学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且实践性强,若能借力于由数字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案例库,会大大改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在建筑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库教学应用却颇显不足。

中国古建筑能展现出深邃的哲学思想,在世界建筑领域独具魅力,对其重要元素的梳理与传播有助于在世界建筑文化肌体内增加中国文化元素,提升中国建筑的品牌地位。集中国建筑思想之大成的中国建筑典籍蕴含“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合理解决当代人面临的生态难题时经常引用的中华传统宇宙观中的智慧论断。促进人与自然的相融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这种哲学思想的传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对中国建筑典籍进行整理,筛选出优秀翻译教学案例并建设成库,不仅能挖掘、传播此类典籍的学术思想、理论依据、和文化价值,更兼具培养建筑翻译人才的功能,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数字人文的发展对翻译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数字人文在狭义上可被理解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即把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研究;在广义上,它则不局限于为一种方法,而可视为一种理念[1]。翻译学科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需不断思考探索与数字技术的跨域融合,语料库及由其拓展而来的案例库均为融合后的代表性成果。现阶段数字人文学科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典籍文献的整理与赓续提供了新思路。

1.翻译实践与教学研究

数字人文的持续发展丰富了翻译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资源;强化了翻译语料的可视性、时代性、真实性及专业性等属性;解放了封闭式翻译实践活动,促使传统的译员个人使用纸笔的翻译行为发展为机器翻译、众包翻译及社区翻译等多种行为方式;创新了翻译教学的素材、工具、模式,使刻板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发展为数据库驱动下的学生参与式、任务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数字人文赋能翻译实践与教学研究,推动了翻译教学多学科和跨领域的融合式发展[2]。

2.语料库、案例库与翻译学科的融合

语料库,是经科学取样和加工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既是翻译实践的辅助技术又是翻译教学的辅助技术与研究工具,与“数智时代”的翻译相关活动结合较为密切,甚至在近30年衍生出了一门新学科——语料库翻译学[3]。笔者借助文献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相较于国外,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与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无法摆脱“教师中心论”,忽视对教学过程中的“学”和“测”的研究;探讨通用翻译教学的研究多,探讨专门用途领域的研究较少[4]。

案例库是有组织地将案例依照一定的规则、秩序整理编辑而成的资源系统,其为与语料库并行发展的一种数字人文时代产物,可以归类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料库。但案例库与语料库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如它们的组成成分(语料与案例)就无法等同。语料与案例的区别不仅在于两者的素材模块大小与形式,还在于案例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超过语料。以教学场景为例,语料只作为案例的基础素材,而案例还包括其所支撑的人才培养目标、素材来源与重难点分析、学情与能力培养分析、学科专长分析、本地化情况分析、适用课程分析、理论体系分析、应用反馈与反思等。另外,案例的功能也多于举例,以在教学中应用广泛的案例教学法为例,其萌生于苏格拉底的“问题法”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民间故事说理法[5],教师针对某一教学目标精心策划,借助某一特定的真实情景进行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对话,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索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案例库与翻译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结合并不少见,但相关研究成果在高水平学术平台的发布量仍较少。

建筑翻译案例库与翻译教学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不仅遵循了知识建构规律,还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以语料库为主要素材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问题,促使教学积极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建筑翻译案例库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语料库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学”和“测”、文本内容、实证研究和建筑类专门翻译教学方面的缺失,师生能在共同参与建筑典籍译品的筛选、翻译、建库过程中实现“以教促建、以学促建、以评促建”的目的。

二、基于建筑典籍的建筑翻译教学案例库的内涵

《辞海》中把“典籍”定义为“国家重要的文献,亦统称各种典册及书籍”[6]。为了讲好“中国故事”,译介并传播蕴含不同年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水平、凝聚悠久深远的中国文化底蕴的优秀典籍作品,已然成为了翻译界关注的热点[7]。由此可见,整理、译介并赓续中华建筑典籍,已成为建筑类高校翻译专业师生的使命担当。

1.文化价值内涵

建筑语言远比文字古老,其具体形象的隐喻意义往往能成为某些抽象概念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古典建筑典籍以及官方记载、民间流传或文学作品等间接提及的珍贵建筑史料,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译介可以拓展中国翻译研究的领域,丰富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的内涵,为文学典籍翻译研究提供借鉴[8-9]。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典籍和资料按性质大致分为以下3类:官方典籍类,如宋代官员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等;民间著作类,如明代末年造园家计成编著的《园冶》等;间接资料类,如宋代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等。作为赓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建筑典籍进行外文翻译与研究不仅十分必要且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园冶》为例: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的中国园林文化学者夏丽森(Alison Hardie)完成了《园冶》一书的全文英译工作[10];2018年,肖娴聚焦于建筑典籍《园冶》的术语翻译,从概念准确、消除歧义、音意结合和图文互释4个方面分析了《园冶》的术语特征及英译得失[11];次年,肖娴又以《园冶》为例,考察了夏丽森英译本的文化减损与增益,阐明了建筑典籍的译本不仅要传递信息还应做好文化要素的迻译,并就有形实物进行了文化转译,提出了“建筑典籍应采用图文互释的符际翻译”[12]这一结论。由此可见,对建筑典籍进行翻译与传播不仅可以缓解文学素材对外传播所产生的审美疲劳,还能向世界介绍悠久的中华建筑文化,对外传播中国的先进技术与灿烂文明[13],进一步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

2.社会意义内涵

约翰·伍重(Jorn Utzon)是丹麦著名的建筑师,因设计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和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而举世闻名,但即使是中国建筑设计从业人士也很少知道他曾于1958年登门拜访梁思成并就《营造法式》专门请教,更鲜有人意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营造法式》对他产生的深远影响,世人在仰慕赞叹其将壳体屋面转换成预制穹券的创意时,却没有觉察在这一设计中《营造法式》的预制木构建造体系所产生的重要参考意义[14]。2011年《梦溪笔谈》英译本的全球发行,拉开了建筑典籍“西行”的新篇章,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类似典籍的社会意义,不仅能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还可以为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助力中国对外承包建筑工程本土化提供新思路。

三、基于建筑典籍的翻译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路径

中国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研究内容虽在高水平期刊上有所刊载,但从数量上看仍颇显不足,在建设专门领域的翻译案例库方面更是如此。本研究历经素材搜集、案例编制、技术建库过程,尝试构建基于建筑典籍的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翻译教学案例库(以下简称“案例库”),以期抛砖引玉。

1.素材搜集

(1)搜集过程。以中国古代建筑典籍的源文本和英译本为双语素材来源进行归类整理。素材搜集的总体思路为:重点筛选典籍中有关建筑作品的背景资料、建筑风格介绍、技术资料和蕴含思政元素的资料。在搜集方式上采用文献阅读法及实物考证法,从文献中或田野考察中搜集、记录、整理资料,去疑补漏。在搜集标准上,从素材的易得性、准确性、权威性、借鉴性和思政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在搜集的主要目标素材上,选取了由梁思成汇编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作为主要来源,以《梦溪笔谈》英译本、《园冶》英译本、《营造法式》片段英译本为辅,并以其他建筑典籍的中英译本为补充。在搜集渠道上,以网络搜寻、馆藏查阅、个人珍藏、国外购置为主。

(2)汇总整理。将搜集到的素材按建筑领域类别(如园林景观类、规划设计类、建筑材料类、建造施工类等)进行分类汇总,再将归类整理后的素材进行语言通俗性(古代汉语转为现代汉语)、思政性(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作用,主要为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专业性(建筑技术细节的解读)处理。由于大部分素材来源文本成书时间在宋代、明代及清末民初时期,部分语言为古代汉语,需要进行语内符号转换,把古代汉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这一文字的先期处理可谓工程浩大,在笔者所在院校管理部门的激励下,在案例库建设项目组教师成员的设计组织、过程监督、转后验收下,由热心服务、甘愿钻研、中英文能力较强的建筑类研究生与英语笔译翻译专业硕士组成多个小组协同完成,确保处理后的素材建筑专业知识准确、思政教育寓意鲜明、双语对应贴切。

2.案例编制

在确保格式规范、标准统一的基础上,每个案例均包含以下内容:①案例编号。由该案例所出现的章节、单元、课程、学期序号编制而成。②案例背景。其包含案例来源文本介绍、与案例相关的故事、案例开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③案例内容。阐述中英双语素材正文和教学重难点,并要着重说明案例中蕴含的专业知识重难点、关键技术点;介绍汉语语内转换、中英双语转换重难点,其中包括案例中的双语词汇注解与值得探讨的其他翻译方式。④案例使用步骤。明确在本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以及学生的角色和学生需完成的任务和过程步骤,务必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⑤案例教学目标。其包括案例所要达成的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大纲中学生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⑥学情分析。即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能力进行分析,如学生已经具备的建筑专业知识起点或对前修课程的掌握程度、学生接受的翻译训练经历及目前的文化素养、情怀培育、学习风格等。⑦案例理论体系。介绍案例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与学相关理论。⑧案例使用反思。汇总案例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进行反思,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如对案例素材的编排、案例输出方式、实际使用情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改进方案。⑨案例资源拓展。分为库中拓展与库外拓展两方面,库中拓展即增加与库中内容相关的案例;库外拓展即提供由库内知识衍生出的纸质、电子及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预习、复习与教师备课、研究时使用[5,15]。

3.技术建库

案例库建设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语料库建库技术,但构成案例库的模块更大、各模块元素更多,因此建库过程也更为繁杂。首先通过对中英双语案例素材进行扫描录入、人工校对、生成案例记忆库、添加元数据,实现高级检索功能;再通过设置编号、双语术语、入库时间、文本内容关键词、翻译理论、建筑专业知识点、适应学生类型等信息,实现一键搜索功能。另外,通过设定词频、术语长度、素材模块大小与形式等条件,提取双语术语,构建术语库,术语库也可以实现一键检索[16]。在案例库构建完成后,要明确案例库使用范围及使用场景,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见图1)。

四、建筑翻译教学案例库的应用

1.在校内推广,供教师教学之用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已将基于建筑典籍的成熟案例编制入库,案例库平台的开发与搭建由某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完成,并提供智能语言服务、技术服务及网络管理服务。该案例库平台包含公司管理员、校内培训师和学生使用者3种用户类型,每个类型的用户均有自己的账号。通过选拔的形式选定了校内培训师,对在读的翻译类研究生进行案例库及平台使用培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开设的“非文学翻译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均借助该案例库进行教学。基于建筑典籍筛选、整理出的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现实性、专业性的特点,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17]。与此同时,通过运用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线上线下自学案例后参与翻转课堂讨论,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跨学科意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文化自信。

2.向校外开放,供建筑类院校分享

该案例库在向本校学生开放的同时也已向社会开放,供建筑类兄弟院校分享使用。笔者所在团队借助案例库平台已为来自辽宁省内外6所高校的师生进行了培训,并得到了参训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与认可,部分高校以此案例库为范本,开始了本校的案例库建设研究。

五、结 语

以目前的研究为基础,未来的案例库研究可以更加关注案例质量与数量、建库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案例来源可由中国建筑典籍延伸到国外建筑典籍、当代建筑经典图书和翻译项目。使案例库服务于更多的课程教学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翻译实践项目,为建筑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实践性、应用型的高端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案例库典籍语料库
心血管外科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及应用研究
国内首个海事司法案例库正式上线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基于实践应用的基坑工程设计案例库建设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MTI朝鲜语同声传译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