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关键与路径

2023-05-14郑水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有效性院校

郑水祥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南京 211200)

引言

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 号),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跨越粗放式与规模化扩张的历史阶段,进入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1]。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不仅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提供了优质人才资源保障,也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规范。同时,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行动也是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教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2]。

高职教学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3]。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极为关键的任务。在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职业教育只有不断适应产业供求、教育诉求、学生需求,不断增强高职教育教学的适应性与挑战性,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实现全面发展[4]。

一、高职有效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所设定的语境,即指空间(多媒体教室,实训、实验场所)范围内的教学活动及线上线下各类平台学习交流的集合。高职教学实现了学生职业过程前后身份角色的有效过渡与转换。可以说,它是学生学习成长和职业素养培育的生命场域。“有效性”是逻辑学中模型的概念范畴,将高职教学与之结合,折射出其特有的属性和范畴。这种有效性绝非对传统高职教学无效性的质疑,而是对高职教学核心利益的关联反思和再认识。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意义在于,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办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努力促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打通“教”与“学”的关键性节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重点项目。换言之,在此背景之下的高职有效性教学,即在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从办学需求、学生诉求出发,对高职教学重新认识、构建与提升,追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这体现了在时代变化与产业升级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深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以职业岗位诉求为参考,注重实践指导,优化调整教学资源输入输出配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需求的高职有效性教学,关键在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职业发展需求,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捕捉学生能力提升过程中的逻辑要点,融合“教程”与“学程”,变“适教课堂”为“适学课堂”,切实提升高职教学的有效性[5]。

基于时代变迁的高职有效性教学,关键在于深化立德树人。教师要全面考虑课程设计内容是否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实践项目中[6],以此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实现课程教学显性教育与德育隐性教育的有效融合,适应工作岗位更新及职业技能的发展要求。

基于产业发展的高职有效性教学,关键在于转化成效。要求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迭代转型、产业发展的周期性需求相适应,课堂教学内容能同步更新新技术、新要求、新标准,形成标准化、职业化的引导,适应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要求。

基于职业教育的高职有效性教学,关键要实现“理实合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教育上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并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的有效引导,满足学生主动学习需求。

二、高职有效性教学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塑高职教学生态

高职教学生态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自身需求与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及方法,实现教与学协调发展的过程。它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在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彼此关系中,体现生态系统的动态交互。高职教学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当前,高职教学生态的重塑需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高职教学的完整呈现,应为“师教生学”,是师生相互促进与交流的提升过程。随着互联网与5G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偏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教师如果不能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其教学是无法适应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需求的,更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二是关注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效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往往更容易表现出对外在因素(如教师教学内容、语言表达方式)产生兴趣。如果教师不具备有效组织和引导课堂的能力,课堂的教学质量将受到影响。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具备有效管控教学状态和秩序的能力。

(二)坚持立德树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首先应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政治觉悟高、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专业人才。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要求高职院校将育人、化人的指导理念与思想内化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实际行动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并融入日常教学。高职院校教学中开设的每门课程均有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与教案等,且在对应文件中进一步细化,除了强化知识目标之外,还设置了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虽然教师大多依据教学文件进行规范授课,但未能系统考虑将课程专业知识与工匠精神、报国情怀及服务社会等综合素养适时关联,缺乏打造既富有职业素养情怀,又蕴涵职业技能知识的高职课堂的科学规划。

二是研制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考核文件。高职院校应重视自身办学影响与区域贡献的实际成效,主动出台有利于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学生素养有效提升的相关政策,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理论保障与制度支撑,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针对性约束与考核,重在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养成。

(三)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与“学”效率

一是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即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被有效利用并提供教学保障的所有要素的汇总,包括教学资料、保障教学的支持系统及实施教学的环境。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学生认知水平、教师引导方式、教学环境等。高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也是教学资源的协调者和利用者,只有通过教师有效整合的教育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人工智能+、5G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的利用,高职院校要深入思考如何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校内外共享资源,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丰富教学资源扩展方式。教学资源作为高职教学过程性的关键要素,也是影响高职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区域差异,部分院校对产业发展政策预判不准,加之师资力量较薄弱,课堂教学与实训条件无法同步,使得教学资源无法有效服务教学。为此,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要求,以教学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企业行业的真实项目中,将真实项目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也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生有兴趣参与“学”的重要保障。

(四)注重知行合一,提升实践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高职院校是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教学符合知行合一的语境,应在教学中践行知行合一,基于国家、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落实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深造的重任。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准确把握发展机遇,甚至还坚持理论教学的主导性思维,没有认识到知行合一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此外,学生对如何融入职场环境、如何提升个人职业修养等方面较为困顿,而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成效不够明显,难以为学生排解困扰,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的考验与学校课堂教学的较大落差时,无所适从,实习过程问题频出。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行合一的有效引导,加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够对学生的实习问题、就业问题答疑解惑。

三、提升高职有效性教学的实践路径

提升高职课堂有效性是顺应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将有效教学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须以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为前提,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理实结合为路径,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评价机制、教学内容开发等方面进行改革,推动高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基于问题导向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有效性

一是将教学目标与学生职业素养相融合。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将直接影响高职有效性教学的达成。现实中,高职院校办学存在一定功利性,更关注学生就业率指标。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高职院校自身都不重视与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那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将无从谈起,教学有效性也就毫无意义。为此,高职院校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融入职业素养的培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将教学项目与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高职的课堂教学存在一种现象,即指标性教学。指标性教学只单纯地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而忽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情感方式及价值取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项目,并积极促进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座谈会,让教师有更多机会观摩高职教育的精品教学和示范教学。

三是将课程设计与工作规划理念相聚合。不同职业在工作组织方式、操作流程、实施过程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课程设计必须充分响应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参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流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是为方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实施载体,在其依托下,学生可以反复熟悉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工作策略,有规划、有步骤地完成工作流程[7]。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保障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学生的需求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关注课堂教学评价尤为关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质量与改革并重,以适合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推动改革创新。一是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思政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内容有效衔接,将德育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纳入课堂教学、技能传授、实践训练等环节,有效提高职业教育课程与思政内容的融合质量,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建立立体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二是完善高职教学评价机制,保障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性。高职教学评价标准应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有助于深入引领课堂纵深改革。高职教师应积极反思职业教育理念,优化学习评价机制,建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提升教师职业指导能力。高职教学使学生实现了职前职后身份角色的有效过渡与转换,它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听得懂,在实操环境中能学得会,在今后职场岗位上能用得上。为此,高职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职业指导能力。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每位教师以身立德,以德育人,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其次,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师生结对”“访问进修”等方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培养知识和技能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并通过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及深度,加强教师职业指导能力,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切实有效地为高职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以提升高职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目前,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职教师缺口较大,且囿于职称、学历等原因,较难从企业聘请合适的职业技能型教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要求打破学历职称限制,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柔性引进行业企业高技能技术人才,通过多种奖励方式,吸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加入高职教育队伍[8]。同时,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激励制度,筹建一批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师培训基地,规范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探索项目式教学方式,主动对接职业规范与标准,及时更新课程资源。

(四)“岗课赛证”融通,实现教学内容开发的有效性

在教学内容设计和开发方面,积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课程结构体系的创新,将技能大赛项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这种课程体系体现了独特的专业特色,有效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因而,高职院校要主动将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先进标准、成熟经验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典型案例中及时引进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规范及标准及时融入教学,形成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的特色育人机制。 此外,加大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加强工学兼顾、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将课堂直接设在企业车间、工作岗位上[9],充分契合生产实际和工作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其有效性教学不仅要立足课程本身,还要体现出其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及社会性等特点。从国家宏观层面看,要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根据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来调节内在发展;从产业发展层面看,要着眼于产业结构深度优化调整,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从职业教育层面看,要强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从学生发展需求方面看,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设计,让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总而言之,在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始终坚定内在方向,冲破前进障碍,真正理解有效性教学的内涵,解决办学关键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才能持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有效性院校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