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罐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探讨
2023-05-14王心慧毕怀梅张朔玮李玉萍张栌匀车正瑶
王心慧 毕怀梅 张朔玮 李玉萍 马 壹 张栌匀 车正瑶 王 涛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药大学 650500
周围性面瘫指面神经炎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2,3],发病呈季节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4]。我国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为(26.00~38.00)/10万人口[4],男女比例为1:1.2,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据统计全国现有周围性面瘫人群已达到6200万人,每年还有约65万人新患病[6]。而人群面瘫、面瘫后遗症医治率和节制率都很低,一般急性面瘫仅有15.1%的人群可获得准确及时医治而痊愈[6]。周围性面瘫虽然是一种非致命性疾病,但该病往往因干预不及时,有10%左右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7],导致的口眼歪斜、严重影响患者形象,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8],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为激素、抗病毒等药物治疗[9],虽发病早期用药起效迅速,但有一定副作用。目前中医学对该病治疗以针灸、刮痧和按摩等外治法为主,存在治疗方式单一、疗效不稳定等不足。因此临床中常采用中西医多种方法联合使用,近年来的研究也显示,对周围性面瘫进行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10~12]。但技术操作繁多会导致治疗项目的叠加,治疗时间变长,增加了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火龙罐灸疗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集艾灸、按摩、刮痧于一体的中医综合疗法,在实施灸法的同时,可通过推、揉、点、按、刮等手法在相应部位运罐,具备中医简便验廉、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同时还能够缩短单次治疗时间,减轻患者负担。目前该疗法已被应用于治疗失眠[13,14]、妇科疾病[15]、颈腰椎病[16,17]等病症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有研究表明火龙罐灸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阐述如下。
1.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研究
周围性面瘫是由颈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截至目前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并不明确,对其发病机理及防治的研究一直是各国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该病多与生理结构、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1]。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为外风所致之病,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手足六阳经经脉及经筋,致使经脉阻滞,失于濡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18],属本虚标实之证。该病发病初期,寒邪或热邪常夹杂为患;随病程迁延,则有瘀成痰生,痰瘀互结,或久耗阴血,虚风内动,而内外相缠,致病机复杂,病情顽固[19]。
2.火龙罐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研究
火龙罐灸是在艾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以艾灸治疗为主,辅以按摩和刮痧的新型中医治疗技术。艾灸治疗的同时辅以推、揉、点、按、刮等手法运罐,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除此之外,火龙罐灸还解决了传统灸具受热不均,易引起烫伤以及排烟不畅等问题[20],在继承中医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了的现代化创新。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灸法
灸法治疗口眼歪斜自古行之,且已探索出不少良法[19]。艾灸借助灸火的热力对人体穴位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作用,达到治疗效果。刘梅花等人[21]采用温和灸合谷穴治疗面瘫,强调“气至病所”灸感出现,证明了灸法通过穴位和艾灸的双重作用,可改善面部血运情况,减轻面神经水肿。研究者[22~24]使用针刺结合艾灸疗法治疗面瘫,结果显示针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配合艾灸温热作用进一步减轻面部炎症,加快疾病康复。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近红外线,穿透力强,可以为机体细胞代谢提供所需能量[25];同时温热作用可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组织代谢。已有基础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诱导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增强免疫功能,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26]。
中医学认为艾性温,味苦香,具有通经、理气血、祛寒湿、止血、安胎的功效。灸法以热治寒,具有温经通脉、祛风散寒、扶阳护正的作用,火龙罐灸施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激发了人体阳气,阻断邪气侵袭,调和患者阴阳,缓解病情[27]。艾灸能够借助灸火的热力,对人体穴位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作用,达到治疗效果。操作火龙罐运罐施灸时罐口与身体表面应留小缝隙,帮助艾炷充分燃烧,同时也可以利用空气调节艾炷燃烧的温度。
2.2 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治疗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刺激穴位疏通气血,在面瘫治疗中广泛应用。在面部行推拿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减轻肌肉僵硬感[28]。邵慧兴[29]、邱智兴[30]等人均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面瘫,效果明显,但须掌握好操作力度、时间、频率等细节。张巧德等人[31]改进了传统推拿疗法,在疾病急性期顺着血管、淋巴管的回流方向行揉、颤、推消肿手法,可有效促进组织液的回流,消除面部及面神经管水肿;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中通过按摩及推拿疗法激活神经肌肉功能,较传统推拿显著提高了疗效[32]。
火龙罐灸利用罐口的柔润热力,根据经络循行和穴位走形顺序循经运罐,同时配合推和揉的按压动作,达到开穴、解瘀、疏通经络的功效。根据经络特点对重点穴位行点、按手法,罐体斜60°角,点按时施加一定的压力,使火龙罐灸的热力与操作力度能更好地作用于面部,力度均匀,以达到按摩疏通经络的功效。具体治疗手法依据周围性面瘫分期选择,早期以消肿为要,后期以疏导、促进面肌运动为主[33]。
2.3 刮痧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利用刮痧器具和操作手法,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的出痧变化,达到排解络脉病邪、治疗疾病的作用[34]。刮痧在面瘫治疗中应用广泛,郭玉[11]、严永凤[35]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通络刮痧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可起到通畅气血、疏通经络、扩张毛细血管、松解粘连的功效,使面部肌肉的供氧量及血流量显著增加,肌肉得到有效濡养。
在火龙罐灸治疗操作中,可将罐体和身体呈30°角,沿体表经脉滑动,在身体的瘀结和条索状等瘀阻部位适当加快速度,以达到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以及驱邪排毒的功效。同时刮痧手法配合艾火的温热刺激,相比传统刮痧更加舒适并且无疼痛感。
阴阳平衡为中医养生精髓,脏腑之气需平和,火龙罐灸达到了“罐法以驱邪,灸补以扶阳”的治疗效果,其操作治疗手法与《灵枢·终始》中提出的经络诊察方法“审、切、循、扪、按”颇有相似之处[36]。该经络诊察方法中循法是指沿机体经络走行路径施以循压手法,查找不规则样结节、条索样物质、硬块、压痛、陷下、涩滞等病理改变,以判断经络的虚实;按法是指通过对人体表面经络脉动部位及体表局部进行按压,以测知经络的虚实。针对周围性面瘫此类邪气入侵经络导致筋脉拘急、口目为僻、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等病症,火龙罐灸具有温经散寒、灸补经络、舒筋活络、祛邪排毒的功效。在艾灸的同时对重点穴位施以点按、开穴解瘀,不仅可以治疗患者疾病,缓解面神经麻痹程度,同时以循法对相关经络进一步诊察,确定病变经络位置,以提高疗效。
3.火龙罐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所需干预经络研究
面瘫是由于面部筋肉失于约束引起的,面部是手足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六条阳经及任督脉循行之处,头面部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部位[36]。遇机体脉络空虚之时,极易受到寒邪侵袭导致脉络痹阻。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医家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以阳明经最受重视,阳明经中又以足阳明经为主,同时以太阳经、少阳经经穴为辅[37]。因此在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应注重经络走行,采取循经治疗。在治疗中首先应明确病变经脉并沿经脉循行方向施罐,以顺行调理气血、疏脉通络,促进面部神经功能康复,达到驱邪的效果;其次面部循经治疗能使面部多经多穴相互得气,各经穴同时形成刺激因子,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使紧张的面肌得到有效松弛[38],达到扶阳的效果。
4.火龙罐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由于火龙罐灸为新型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应用不多。宋跃华等人[39]使用火龙罐灸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隔天治疗1次,每次20分钟,连续治疗2周,结果显示火龙罐灸结合针灸可更好地降低中医证候积分,面神经功能康复更为明显。林少霞[40]等在针刺的基础上联合火龙罐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每周2次,周二、周六各治疗1次,共治疗4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联合火龙罐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在提高面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总有效率更高。目前已开展的研究显示,火龙罐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改善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治疗作用[39~41]。
5.小结
研究显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多法并施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但随着治疗项目的叠加,需要支出患者更多的时间,同时增加其经济负担。因此,探求安全舒适、简单便捷、有效且耗时少的集合型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与经济价值。火龙罐灸可将艾灸、按摩、刮痧等几项传统中医技术集于一体,为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中医护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目前火龙罐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有关火龙罐灸的基础研究不足;其次是火龙罐灸疗法运罐施灸时所干预部位和操作规范无统一标准,干预经络、穴位、运罐顺序、干预时间及疗程尚不明确;第三是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不足。这将导致治疗无针对性、临床实践欠缺依据和参考、操作准确性和同质性较差等情况出现,不利于该项操作的推广应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从基础研究角度形成运罐施灸经络、穴位、运罐顺序、干预时间及疗程的标准,进一步探讨循经规律和操作规范,并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获得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应用推广做好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