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隔代抚育家庭服务探析
2023-05-13邓辉边皎
邓 辉 边 皎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近些年,随着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2021年10月,为构建生育与儿童友好型社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国家和社会对促进家庭教育的各自责任,并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对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升老年文化体育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提质增效,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公共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应该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构建生育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隔代抚育家庭集合了儿童成长、家庭教育和老年人身心健康等众多社会问题,如何为隔代抚育家庭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思考的关键课题。
1 隔代抚育的概念及社会影响
1.1 隔代抚育的概念及现状
所谓隔代抚育(Grandparent Caring),也称隔代抚养、隔代教养,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独立或者参与抚养孙辈的养育方式。根据祖辈参与抚育孙辈的程度,可将隔代抚养分为偶尔帮忙型、每日照顾型和完全替代型3种类型;根据三代之间的居住方式,还可将隔代抚养分为祖辈与子女分居型、三代共居型、祖辈和孙辈跨代合居型3种类型[1]。
虽然欧美国家居民普遍认为抚育孙辈并不是祖辈应尽义务[2],隔代抚育比例较低[3-4],但隔代抚育却是我国家庭抚育儿童主流方式之一。根据2017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数据,我国家庭隔代抚育比例为66.47%,特别是两岁半以前儿童家庭选择隔代抚育比例在60%~70%之间[5]。家庭结构变迁、就业保障不足、教育负担过重、抚育机构欠缺等多种因素是造成我国家庭普遍选择隔代抚育的主要原因。如,由于托育机构发展滞后,2016年我国只有2.4%的3岁前儿童有过入托经历[6],而同期欧美国家相关比例超过30%[7]。
1.2 隔代抚育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隔代抚育对我国老年人口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超[8]等人根据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虽然老龄化和养老压力总体上会抑制农村老年人向城市迁移,但隔代抚育却会促进农村老年人向城市转移。《2016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老年人移居城市。其中,43%老年人移居城市是为照顾孙辈,也是他们移居城市的首要因素;作为对比,只有25.4%的老年人移居城市是为投靠儿女养老[9]。
第二,隔代抚育对我国儿童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我国老年人平均受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较低,因此隔代抚育对我国儿童学习成绩、智力发育、行为教养、体育参与、身体健康(肥胖)等多方面都造成消极影响。隔代抚育的负面影响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2018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12个省区27个贫困县90%以上的留守儿童存在隔代抚育。这些隔代抚育家庭中祖父母辈的平均年龄超过59岁,小学及以下学历比例高达70%以上,造成相关家庭留守儿童的情绪控制力、注意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0]。
第三,隔代抚育衍生新的家庭矛盾。我国隔代抚育家庭有别于传统尊老型家庭,普遍形成了“严母慈祖”型家庭文化[11]。这些家庭儿童的母亲普遍以“科学育儿”的名义掌握整个家庭育儿话语权,而祖辈在育儿时只是扮演“帮忙者”的辅助角色。同时,由于祖辈和子辈在孙辈的饮食、衣着、睡眠、玩耍和其他行为习惯等方面往往存在教育理念差异,所以两代人常常因育儿产生代际冲突。
第四,隔代抚育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复杂影响。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往往将隔代抚育视为家族荣耀和个人乐趣,因此老年人参与隔代抚育有助于减少自身负面情绪,增加社会交际,提高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过重的照料负担会挤占老年人就诊和锻炼时间,加速老年人身体衰老和病变[12],老年人与子女的频繁矛盾也显著降低了其生活满意度。
2 公共图书馆隔代抚育家庭服务的内容、对象及形式
2.1 公共图书馆隔代抚育家庭服务的内容
公共图书馆隔代抚育家庭服务(以下简称“隔代抚育服务”)内容应当以传播科学性、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知识为主,兼顾传播老年人身心健康、孕产妇护理、青少年生理健康等其他方面知识。
首先,科学性、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知识是大部分隔代抚育家庭成员的共同文化需求。祖辈帮助子辈抚育孙辈,是绝大部分隔代抚育家庭形成的核心原因,儿童健康茁壮成长是隔代养育家庭祖辈和子辈的共同目标与愿望,所以科学性、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知识自然是隔代抚育家庭儿童监护人的共同文化服务需求。同时,由于部分隔代抚育家庭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的教育方式已经对儿童学习成绩、认知发育、行为教养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祖辈和子辈差异的儿童养育理念也衍生了新型家庭矛盾,所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亟须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以缓和相关社会矛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其次,隔代抚育家庭服务传播的家庭教育知识,内容应当满足科学性和系统性两方面要求。《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第十六条规定,家庭教育不仅应当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而且还要求家庭教育内容应当涉及培养未成年人家国情怀、良好品德、法治意识、科学探索精神、身心健康、自我保护意识、吃苦耐劳品格等多方面[13]。同时,《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规定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时,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合理运用亲自养育、共同参与、相机而教、潜移默化、严慈相济、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相互促进以及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科学教养方式[13]。
再次,公共图书馆构建科学化的隔代抚育家庭服务体系,应当充分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如,按照儿童发展心理学,未成年人成长发育可分为胎儿、婴幼儿、学龄前期、儿童中期、青春期5个阶段[14],各阶段未成年人发展又可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3个方面[15],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面向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监护人提供相应阶段未成年人成长知识。同样,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教学,老师和家长不仅应当了解未成年人各阶段的发展特点,还要掌握未成年人认知特点、激发未成年人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学习环境[16],所以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教育学讲座、培训、书目推荐等形式指导隔代养育家庭监护人向未成年人提供科学化、体系化的家庭教育。此外,青春期是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特殊时期,监护人和青少年间容易产生亲子冲突,监护人需要调整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成长,所以公共图书馆应该给予该阶段家长和青少年特殊的指导。
最后,隔代抚育家庭服务应当兼顾传播老年人身心保健、孕产呵护等方面知识。老年人在参与隔代抚育过程中身心健康会受到多方面影响,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传播老年人身心保健知识缓解相关社会问题。同样,祖辈在照顾孕产妇时,应当考虑到孕产妇身体和心理格外敏感、虚弱,其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胎儿(婴幼儿)成长发育,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提供针对孕产妇的护理知识,以指导孕产妇自身和家人保持孕产妇身心健康、促进胎儿(婴幼儿)健康发育。
2.2 公共图书馆隔代抚育家庭服务的对象
隔代抚育应当以家庭老年人和低幼儿童为重点服务群体,其他家庭成员及未成年人为辅。
首先,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是受隔代抚育影响的最主要群体。一方面,我国学龄前儿童接受祖辈隔代抚育的比例较高、时间较长,随着儿童入学(园),未成年人受到隔代抚育的影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参与隔代抚养干扰了老年人自身的正常生活,并对老年人居住环境、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公共图书馆以老年人和低幼儿童为主要对象开展重点群体隔代抚育服务,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收益。儿童某些能力在敏感关键期发展更快,此时开展针对性教育作用明显。行为和脑科学研究发现,儿童1岁前语音学习较快,2~3岁句法学习较快[1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而0~3岁低幼儿童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最高阶段[18]。因此,公共图书馆向老年人提供科学性、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知识,指导老年人科学抚育低幼儿童,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收益。
最后,公共图书馆针对老年人和低幼儿童开展隔代抚育服务,可以有效降低活动人员、资金、宣传、组织等多方面成本。一方面,老年人和低幼儿童闲余时间较多。老年人作为低幼儿童主要实际监护人,可以陪伴低幼儿童在公共图书馆正常开放时间入馆,参加各类活动、享受各类服务,公共图书馆不需要增加延时开放、错时开放的人员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老年人陪伴低幼儿童入馆,公共图书馆可以同时向二者开展家庭教育及老年人身心健康等方面服务,有利于降低公共图书馆活动宣传、组织成本。
2.3 公共图书馆隔代抚育家庭服务的形式
隔代抚育服务形式应当以培训讲座、亲子阅读和互动活动为主,其他服务形式包括文献借阅、书目推荐、参考咨询等。
第一,培训讲座是隔代抚育服务最重要的服务形式。由于我国老年人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所以其阅读率相对较低,对传统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参与度也较低,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19-20]。公共图书馆开展培训讲座,通过面授形式向老年人直接传学解惑,能够缓解相关问题。虽然我国众多省级图书馆开展了家庭教育类主题培训讲座,但相关讲座内容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父母,且开展家庭教育类主题讲座的公共图书馆比例较低。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的力度,并提高培训讲座内容的通俗性和实操性。
第二,亲子阅读是隔代抚育服务的重要一环。婴幼儿处于未成年人语言能力发展敏感期,家庭语言环境差异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发展,而亲子阅读既可以帮助儿童熟悉语言文字、掌握阅读技巧,还可以有效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密切亲子关系。因此婴幼儿亲子阅读非常重要,然而我国隔代抚育家庭亲子阅读资源和方法都存在不足。张娜[21]等人调研发现,祖辈抚养的幼儿超过10%没有任何书籍或音像制品,而单亲家庭、正常家庭幼儿没有任何书籍或音像制品的比例分别只有3%、4.8%。同时,阙南玉[22]调研发现大部分家长亲子阅读采用图读法和观察讨论法,但祖辈亲子阅读时多采用点读法和诵读法,指着文字读故事,忽视了图画的意义和阅读的互动性。因此,虽然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已经普遍开展了亲子阅读服务[23],但仍需要加大低龄儿童文献资源供给,并积极指导老年人亲子阅读。
第三,公共图书馆应针对隔代抚育家庭老年人和婴幼儿积极开展各类互动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公共图书馆不再拘泥于图书借阅、信息查询等传统服务,而应着力打造空间服务,成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如,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秉持“人的图书馆”的理念,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交流、活动空间。同时,游戏和各类互动活动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24],公共图书馆应当组织开展各类婴幼儿游戏和互动,创新适合婴幼儿活动的空间服务。如,美国公共图书馆根据婴幼儿发展特点,提供“一起说、一起唱、一起读、一起写、一起玩”等形式多样的亲子互动活动[25]。此外,图书馆开展社交互动不仅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融入老年人生活。如美国、日本等国外公共图书馆纷纷将自身打造成适合老年人学习知识、研讨问题、信息交流、休闲娱乐的活动中心[26]。
第四,公共图书馆还应该针对隔代抚育家庭积极开展文献借阅、书目推荐、参考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首先,文献借阅是公共图书馆一切服务的基础。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已经建立了丰富的少儿及家庭教育类文献资源,但是相关资源投入比例依然较低。其次,隔代抚育服务涉及的文献种类和数量极多。如,家庭教育类文献除包括家庭教育(G78)及其下位类外,还涉及发展心理学(B844)、家庭道德(B823)、儿童少年营养(R153.2)、儿童少年卫生(R179)、家庭管理(TS976)等多个主题和类目。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通过书目推荐等服务方式引导读者阅读、筛选文献。最后,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作为隔代抚育家庭和其他服务机构的桥梁,为读者提供专业性参考咨询服务。如,吉林省图书馆联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期开展“约会优秀教师,助力春城学子”活动,通过在线问答的形式为家长解答各种教育困惑。
3 公共图书馆开展隔代抚育家庭服务的必要性
首先,公共图书馆开展隔代抚育服务有助于顺应政策导向。国家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法规明确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服务。201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文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公益性家庭教育讲座或亲子活动。2021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参与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同年10月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更是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指导和实践活动,开发家庭教育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提升老年文化体育服务质量,县(市、区、旗)应整合现有资源,设置适宜老年人的教育、文化、健身、交流场所。
其次,公共图书馆开展隔代抚育家庭服务有助于满足群众需求。一方面,家庭教育类、养生保健类图书频繁入选各大平台热销榜,并细分出中医养生、饮食健康、运动保健、疾病预防、儿童教养、大脑开发、成长发育等多领域畅销书。这表明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类、养生保健类知识有着强烈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家庭儿童教育投入非常“内卷”,衍生择校费、学区房、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等社会现象,但由于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信息资本、户籍等差距,弱势家庭儿童的教育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公共图书馆作为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机构,应该积极开展隔代抚育服务,满足社会各界相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最后,公共图书馆开展隔代抚育家庭服务有助于提升服务效能。多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始终存在读者持证率不足、服务覆盖率不足和居民阅读率不足等多方面服务效能问题,而造成相关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和社会主要群体工作时间的冲突。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隔代抚育服务,将空闲时间较多的一老一少作为主要服务群体,可以更加有效吸引目标服务群体,满足读者对更高质量服务的需求[27]。
4 公共图书馆开展隔代抚育家庭服务的难点
4.1 缺乏专业性设施、文献和资金
公共图书馆针对隔代抚育低幼儿童开展服务,需要专业性的馆舍设施。具体包括母婴室(婴儿休息间)、低幼儿童专用卫生间、低幼儿童游戏设施、无障碍阅读及行走(攀爬)场地、消毒设备和安保设施等。除传统绘本外,公共图书馆针对隔代抚育低幼儿开展服务,还需要厚纸板书、立体玩具书、触摸书和有声书等特殊文献。由于低幼儿童缺乏自控能力,相关文献的剔旧率、损坏率更高,因此公共图书馆场地改造、设备采购和文献更新以及服务宣传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各地公共财政面临巨大压力,公共图书馆经费短期内很难大幅增加。
4.2 专业知识人才队伍储备不足
公共图书馆开展隔代抚育服务需要全方面、多样化的专业人才队伍。第一,馆员只有具备丰富的儿童保育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地帮助和引导隔代抚育家庭老年人照顾孙辈。第二,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知识,才能向隔代抚育家庭老年人传播科学性、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馆员只有充分了解科学保健、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向隔代抚育家庭老年人传播延缓衰老、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等身心健康知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相关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公共图书馆相关人才储备不足[28]。
4.3 欠缺相关主题活动组织经验
公共图书馆开展以家庭教育知识为主的科学性、系统性隔代抚育服务,必然对公共图书馆主题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未成年人发育可分为胎儿、婴幼儿、学龄前期、儿童中期、青春期5个阶段,家长既要关注5个阶段未成年人生理、认知、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的特点,还要了解合理的沟通方法、教养方式,因此公共图书馆帮助家长系统性地了解相关科学知识,需要策划至少5~20场次主题活动。可是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家庭教育类活动举办过少,而且内容明显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足。公共图书馆相关活动组织经验往往局限于在世界读书日、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等特殊节日临时企划活动。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到公共图书馆就亲子阅读、儿童教养等开展1~2堂讲座。
4.4 总分馆制体系化建设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化建设尚不健全,不能为老年人携孙外出活动带来更大便利,这是制约隔代抚育服务的重要因素。杨璐[29]等人调研我国隔代抚育家庭老年人携孙外出活动主体特征,发现近75%的老年人年龄超过55岁,75%的孙辈年龄小于6岁。老年人精力和体力有限,而低龄儿童需要格外关注,因此超过70%的老年人携孙外出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所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会极大影响老年人参与隔代抚育服务。目前我国大量社区图书馆、乡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存在场地过小、设备欠缺、活动不足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尚未完全打通“最后一公里”,无法做到让老百姓享受15分钟便民服务。
4.5 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均衡
我国区域、城乡间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问题,更是加剧了以上4点问题。一方面,我国各省区人均GDP、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地方财政支出等影响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因素差距巨大,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投入、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效能都有着巨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城乡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存在巨大差距,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长期存在管理、功能和保障缺位等多方面问题[30]。大量农家书屋实质变成“农家锁屋”,导致公共图书馆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开展隔代抚育服务缺乏阵地[31]。
5 公共图书馆开展隔代抚育家庭服务的政策建议
5.1 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主动推动跨部门合作
资金投入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一切服务的基础。一方面,近些年随着人口增速放缓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老年友好型社会的专项政策。如,《江苏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不仅明确规定了“十四五”期间家庭教育、托幼服务、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约束性发展指标,还鼓励各级政府将有关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并增加专项财政经费。公共图书馆应该利用政策导向,争取政府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如,可以向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争取托幼服务专项资金支持,以改造馆舍、添加设备、更新文献。另一方面,政府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多部门合作。如,《家庭教育促进法》分别对教育、民政、卫生健康等行政部门参与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做出了多项要求,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平台和服务网络优势,主动推动跨部门合作,整合彼此设施、经费、人员优势。
5.2 着力打造专业化队伍,鼓励馆员参加相关培训
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公共图书馆开展隔代抚育服务的基础。公共图书馆着力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着手。短期内,公共图书馆不仅应当积极组织馆员参加高校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阅读推广等方面讲座培训,鼓励图书馆员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教师资格证等行业资格考试,还要出台报销部分学费(考试报名费)、发放奖金、提供换休假等具体鼓励措施。长期看,图书馆界应该和学界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不断反馈业界对图书馆员专业素养的最新需求,要求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业界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
5.3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加强业内交流学习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增强业内交流学习等形式弥补专业人员不足、活动组织经验欠缺等短板。近些年,除了幼儿园和校外服务等传统教培产业外,0~3岁低幼儿童体能、儿童编程、儿童心理咨询等新兴教培产业不断涌现,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平台宣传、适当有偿服务、政府购买等形式引入社会力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隔代抚育服务。我国部分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亲子阅读、低幼儿童和老年人服务等方面有着成功经验,如,苏州市图书馆针对婴幼儿开展的“悦读宝贝计划”、嘉兴市图书馆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阅动全家•书香嘉兴”阅读推广项目、梅州市剑英图书馆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开展的“馆园合作”阅读推广等,图书馆行业协会可以积极总结相关服务成功经验,组织跨地区的行业进行交流学习,互通有无。
5.4 推进总分馆体系建设,联合社区延伸服务
公共图书馆解决老年人携孙入馆享受隔代抚育服务难的问题也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着手。短期内,公共图书馆可以联合社区延伸服务。既可以通过和交通、旅游部门合作,利用非上下班高峰期的闲置车辆,接送老年人携孙入馆接受隔代抚育服务,也可以由社区提供场地、设施并就近组织读者,公共图书馆提供隔代抚育服务人员和内容,达到“读者引进来、服务送出去”的效果。长期看,政府和公共文化主管部门还要着力打造总分馆服务体系化建设,特别强化街道、社区、乡镇、农村等公共文化服务“神经末梢”的设施设备,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提供必要的服务阵地。
5.5 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适时调整央省帮扶机制
缓解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区域不均衡问题,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优质的隔代抚育服务,既需要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也需要不断调整央省帮扶机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十三条都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有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主体责任,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仍存在对公共图书设施、资金、人员保障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未来要改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欠缺精准化、内容滞后化、地方特色不足等问题,并通过执法督导、公共图书馆评估等形式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同时,我国大量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地方政府的确无力拨付公共图书馆运营资金、保障图书馆服务效能,而中央免费经费覆盖范围有限、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不足,因此未来应适时调整央省帮扶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6 结语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公共图书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面向不同年龄段群体开展特色文化服务,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隔代抚育是我国家庭抚育儿童主流方式之一,公共图书馆为隔代抚育家庭积极提供科学性、系统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兼顾传播老年人身心健康、孕产呵护等其他方面知识,提高科学育儿理念,增强老年人归属感,减少育儿带来的代际家庭矛盾,是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