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能训练中培养耐力素质的实践研究
2023-05-13甘肃省镇原县莲池幼儿园
张 旭 (甘肃省镇原县莲池幼儿园)
耐力素质是指针对特定的运动项目,机体在规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耐力素质与力量、速度是直接反映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加强幼儿的体能训练,提高幼儿的耐力素质,既是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响应,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幼儿耐力素质培养的现存问题
1. 幼儿耐力素质整体偏低
由于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时长不足、运动训练把关不严、课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幼儿的耐力素质整体偏低,具体表现为: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身体平衡性差、身体抗疲劳持续性不足,专项运动的耐受力极大削弱。加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幼儿在跳绳、拍球、跑步等运动项目中的持续时长与负荷承受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幼儿参与的体能训练多以游戏为主,很难真正获得有氧代谢能力、心理疲劳耐受、运动负荷的全面提高,导致幼儿的耐力素质普遍低下。
2. 耐力素质培养缺乏全面性
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长和户外活动量,是培养幼儿耐力素质的基本保障。在体能训练实践中,户外活动项目随意减少,受场地、天气、安全、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少且活动内容单一。户外活动“量”的不足,加上幼儿体育运动强度小,导致幼儿基本的走、跑、跳、攀、爬等活动锻炼不足,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机体耐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 耐力素质培养缺乏科学性
培养耐力素质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性别和生理特点。大班幼儿比中班、小班幼儿耐力素质发展较好;运动负荷方面,受性别和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因素影响较大。幼儿园课程设置侧重智育,而忽略了幼儿运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部分体能训练的课程容易被绘画、阅读等挤占或取代,体育课程逐渐边缘化,导致幼儿耐力素质的培养较为随意。在幼儿体能训练中,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措施,耐力素质标准的模糊影响了对幼儿耐力素质的科学评估。另外,幼儿园的体能训练失去了课程本身应有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教师甚至对幼儿体能训练的动作是否规范、幼儿所承受的最大运动负荷是多少等问题都不清楚。
4. 耐力素质培养缺乏协同性
幼儿耐力素质的培养,应该积极构建家园共育平台,发挥家园共育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幼儿的运动负荷承受能力和心理耐受程度。目前,家园共育长效机制的缺失,导致幼儿的耐力素质培养缺乏协同性,进而阻碍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幼儿每日在园的户外活动、适应自身负荷的体能训练所养成的良好运动习惯,并没有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应有的延伸与补充。加上部分家长对于幼儿身体素质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仅从膳食营养与卫生习惯角度来增强幼儿体质,对幼儿的力量、速度、耐力等重视不足。幼儿园则受课程设置、教师素养、生源结构、幼儿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在幼儿体能训练方面存在局限性,很难从个体角度加强对幼儿耐力素质的培养。
二、幼儿耐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1. 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幼儿耐力素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培养幼儿的耐力素质,有赖于心肺能力、肌肉力量、平衡感等良好的生理基础。在幼儿园体能训练中,通过跑步、拍球等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幼儿的心肺功能,而攀爬、跳跃等体育活动能够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提高幼儿的速度与耐力。良好的运动习惯及持续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幼儿的免疫力,有利于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2.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运动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大脑神经中枢,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使幼儿思维兴奋活跃,思想情绪积极健康。幼儿园体能训练要注重活动目标的调整,提高运动强度的适切性,加强幼儿耐力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幼儿形成积极解决问题并正确看待挫折的良好心态,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3. 塑造幼儿精神品格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耐力素质本身就涵盖了心理耐受程度,在体能训练中培养耐力素质,可以培养幼儿坚毅、果敢、韧性等品格,对于塑造幼儿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4. 优化幼儿体育教学
幼儿园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幼儿的耐力素质,需要体育教学“质”与“量”的提高,还需要通过体育课程的完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等实现,它必然会促进幼儿体育教学全方位、整体性、多层次的发展。
三、在体能训练中培养幼儿耐力素质的策略
1. 变换训练方法,提高活动质量
变换训练方法,创新训练模式,变枯燥、无趣的体能训练为新颖、多元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变被动锻炼为主动参与,是确保幼儿体能训练提质增效、提高幼儿耐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适当变换训练方法,不仅能激发幼儿的训练兴趣,还能提高幼儿的机体适应能力和身心承压水平,随之幼儿的耐力素质也将得以发展。例如,在“拍皮球”运动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初学双手拍皮球阶段,幼儿对拍皮球的动作要领、步骤分解、运动技巧等理解较为模糊,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自己的动作,进行“自由玩皮球”活动:双手抱住皮球—将皮球拍下—皮球落地—皮球从地面弹起—双手接住,一系列的动作完成下来即为成功。随着幼儿对拍皮球动作要领的掌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结对拍皮球”活动:一人拍皮球,一人帮助数数,探索自身的运动负荷,最多能连续拍多少。当幼儿熟练掌握了拍皮球的技巧时,教师可以开展“拍皮球小能手”比赛,鼓励幼儿在课外自主进行体能训练,强化耐力素质的培养。
2. 保证训练时长,强化活动参与
足够的训练时长和系统的体能训练是发展幼儿耐力素质、提高幼儿身体机能的重要条件。幼儿每日应参与不少于2 小时的户外活动,通过攀爬、跳跃、奔跑等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耐力,培养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感知觉,使其在体能训练中对速度、时间等具有更为精准的把握。例如,小班幼儿的耐力素质相对较低,教师可以开展活动强度小、运动负荷低、速度与力量弱的体能训练;而大班、中班幼儿的耐力素质相对较高,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使幼儿贯通课内外联系,自主开展体能训练,提高身体耐力素质。
3. 规范训练教学,培养耐力素质
幼儿的承受能力、身体机能、情绪适应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规范体能训练的目标、时间和强度,给体能训练科学定性、精准定量,能够确保幼儿体能的有效提高和耐力素质的发展。此外,教师在体能训练中要认真观察幼儿的耐力表现,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时捕捉幼儿的“身体信号”,既能使幼儿在体能训练中无限接近运动负荷,又能有效避免超负荷的过量运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耐力素质。例如,在跳远、拍球等运动项目中,幼儿站位、发力角度、速度与力量的测试标准等,教师都应该明确体现在训练过程中,且有及时的反馈途径。
4. 构建共育平台,促进幼儿成长
幼儿园的体能训练实践为幼儿耐力素质的科学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而家庭的重视、监督与跟进则为幼儿耐力素质的持续培养提供了保证。为此,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构建共育平台:一是真正打破“重智轻体”的思维桎梏,打造“家庭—幼儿园高效保育实践共同体”;二是家园协同联动,双方相互监督,保证幼儿参与体能训练的时长,适当提高幼儿的户外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能力和心理耐受水平,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体能训练实践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幼儿的体能发展,确保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长,通过开展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体能训练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运动强度和动作质量,发展幼儿的耐力素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