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子宫动脉、脐动脉血流参数对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监测意义
2023-05-13洪海燕刘宇杰方丽妮樊健敏
洪海燕,刘宇杰,方丽妮,樊健敏
(1.三亚中心医院 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功能科,海南 三亚 572000;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
胎儿生长受限是围产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神经系统畸形、早产及病死风险较高,全球范围内胎儿生长受限发病率约为23.80%,而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6%~7%,是围产儿死亡的第二原因[1-2]。胎儿生长受限可能会导致其在儿童、青春期的阶段出现行为失调、发育迟缓等现象,且在成年后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因此,尽早对胎儿生长受限进行筛查及诊断有助于临床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方案,以改善围产儿预后[3]。目前,临床上常规的检查为宫颈口未见张开、胎膜完整、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但难以对胎儿生长受限做出准确诊断;目前,有研究[4]发现,可通过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及其变化情况,进而间接了解胎儿和胎盘的情况。但关于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对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旨在分析其对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监测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7月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前检查结果分为胎儿生长受限组(28例)和正常妊娠组(68例)。其中胎儿生长受限组年龄24~38岁,平均(29.13±2.43)岁;体重指数(BMI)21~25 kg/m2,平均(23.32±0.76)kg/m2;孕周30~35周,平均(33.65±0.43)周;初产妇23例,经产妇5例。正常妊娠组年龄24~37岁,平均(28.94±2.39)岁;BMI 20~25 kg/m2,平均(22.99±0.68)kg/m2;孕周31~35周,平均(33.87±0.76)周;初产妇55例,经产妇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试验设计经三亚中心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病例纳入标准:胎儿生长受限组符合《妇产科学》[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连续测量3周子宫长度、腹围值均在第10百分位数以下,且胎儿发育指数<-3者;单胎妊娠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等。排除标准:有孕早期药物使用史者;伴有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疾病者;吸烟或饮酒史者;伴有精神系统疾病者;伴有子宫畸形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检查者等;妊娠期发生其他严重不良事件者。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给予腹部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百科医疗有限公司,2300),C5-2和C1-5探头,频率为5.0 MHz,在孕周第30~37周进行检查,分别对子宫动脉和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子宫动脉检查:把探头放置在孕妇腹部下侧部位,血流现象显示出子宫动脉与髂外动脉交叉,以识别子宫动脉,距交叉点约1 cm的位置放置子宫动脉取样容积,取样点选在没有发出分支的子宫动脉处,获得收缩期峰值一致的4个波形,对两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进行测量,观察双侧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脐动脉检查:在靠近胎儿腹部插入部位放置多普勒取样框,对脐动脉搏动指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测量。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比较两组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并根据子宫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计算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
1.3.2 两组脐动脉血流参数:比较两组脐动脉的RI、PI及S/D。
1.3.3 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对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预测胎儿生长受限的效能。
1.3.4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两组早产、急诊剖宫产、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及新生儿1 min 阿氏评分(Apgar)<7分[6]等情况,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羊水指数。
2 结 果
2.1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见表1。胎儿生长受限组子宫动脉的RI、PI及S/D均高于正常妊娠组(均P<0.05)。
表1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2.2 两组脐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见表2。胎儿生长受限组脐动脉的RI、PI及S/D均高于正常妊娠组(均P<0.05)。
表2 两组脐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2.3 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对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价值 见表3(图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动脉、脐动脉及联合检测血流参数对预测胎儿生长受限的敏感度分别为68.00%、88.00%、91.67%,特异度分别为78.18%、80.00%、94.55%,其中以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对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价值
图1 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预测胎儿生长受限ROC曲线
2.4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见表4。胎儿生长受限组早产、急诊剖宫产、转入NICU及新生儿1 min Apgar<7分占比分别为39.29%、46.43%、27.28%、32.14%,均高于正常妊娠组的5.88%、5.88%、5.88%、2.94%;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羊水指数均低于正常妊娠组(均P<0.05)。
表4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3 讨 论
胎儿生长受限是产科较为复杂的临床问题之一,其病因复杂,与胎儿自身、孕妇因素、胎盘及脐带等因素有关,且其增加了围生期胎儿死亡的风险,是正常胎儿死亡的4~6倍,在胎儿出生后智力、体能等发育仍可能受其影响[7]。目前,临床对于胎儿生长受限的早期诊断多采用二维超声测量胎儿生长参数值的方式,但其操作较为繁琐,且需要进行多次测量,且由于胎儿生长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容易出现假阳性风险[8-9]。故而需探讨一种更为准确有效的检查方式以提高对胎儿生长受限的早期诊断。本研究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对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监测意义,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胎盘与子宫循环状况能够通过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评估,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妊娠进展,孕妇子宫动脉血流阻力会随之下降,故而可通过腹部超声测量孕妇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判断子宫-胎儿-胎盘血流循环状况[10-11]。而脐动脉是母体循环与胎儿循环之间的纽带,正常妊娠中,随着胎盘的发育,绒毛血管增多增粗,脐动脉阻力随之降低,进而可增加血流量以满足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12-13]。有研究[14]指出,从孕34周后到分娩,PI值比较稳定,若PI升高、RI增高及舒张早期切迹存在,则可判定子宫胎盘循环出现异常,最终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组。本研究发现,胎儿生长受限组子宫动脉、脐动脉的RI、PI及S/D均高于正常妊娠组,证实子宫动脉、脐动脉的RI、PI及S/D异常与胎儿生长受限具有一定关系,且有文献[15]指出,脐动脉及子宫动脉的血流阻力相关参数可反映子宫-胎儿-胎盘循环的异常情况,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此外,本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动脉、脐动脉及联合检测血流参数对预测胎儿生长受限的敏感度均较高,其中以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最高,且胎儿生长受限组早产、急诊剖宫产、转入NICU及新生儿1 min Apgar<7分的占比均高于正常妊娠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羊水指数均低于正常妊娠组,提示了子宫动脉及脐动脉血流参数可用于诊断胎儿生长受限,而胎儿生长受限组围产儿不良结局风险较高。究其原因可能为,孕妇或胎盘疾病会导致胎盘三级微绒毛干内小动脉平滑肌的消失或减少,随着孕周增加,会逐渐造成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减少、消失,逐渐发展为倒置,而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与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的缺失或倒置密切相关,从子宫动脉及脐动脉RI、PI及S/D值升高,提示胎盘灌注不足,从而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缺氧、缺血、营养供应不足等,从而引起胎儿生长受限[16-17]。此外,子宫动脉是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从母体吸收血供的主要通道,在妊娠孕妇病理状态下,随着孕周增加,孕妇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无法维持原状,进一步导致孕妇血流受限,引发物质交换异常,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故而可通过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来对胎儿生长受限进行诊断,而两者联合诊断时可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诊断价值[18-19]。而胎儿生长受限会导致胎儿生长发育时供血及供养受到严重影响,出现缺血缺氧等状态,增加围产儿不良结局的风险[20]。
综上,胎儿生长受限出现围产儿不良结局的风险较高,子宫动脉、脐动脉的RI、PI及S/D异常与胎儿生长受限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对胎儿生长受限进行诊断,以降低不良结局的风险,其中子宫动脉及脐动脉血流参数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少,且仅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临床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度及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