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意蕴及其实践路径

2023-05-13胡成霞加晓昕

教育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育人

●胡成霞 加晓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1]。明确劳动教育为必修课程,奏响了大中小学教育全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号角。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赋予劳动教育国家课程身份,拥有了与德智体美同等的独立课程形态,彰显了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价值,也提升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强调劳动教育要与其他学科课程相融合是发挥其立德树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任务不以道德认知为主,可以藉参加劳动实践完成小学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品德行为的引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出发,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课的课程思政价值和德育意蕴,有助于厘清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促使劳动教育有效落实。

一、劳动教育的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

(一)痛点——五育育人目标体系的地位起落

劳动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育人体系地位主要集中表现在五育教育目标中。跟德智体美四育相比,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经历了起落沉浮过程。20世纪50年代,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确立为主要的教育办学宗旨,执政党的劳动阶级属性决定了从中央到地方均特别推崇劳动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劳动初衷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学工学农”“开门办学”的形式,让学生批量进入干校和农村插队进行劳动改造,最后发展为全国性运动,劳动跃居知识学习之上,异化为思想改造的单一手段,出现了将劳动教育片面窄化理解成劳动改造、劳动代教育的现象,并未有效发挥劳动的教育性。改革开放后我国新确立的育人目标中,强调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劳动教育并没有独立的地位,一直包含在德育之中,直到“七五”期间(1987年)出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才首次将劳育与其他四育并提加入,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取得一席之位,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渐突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标志着“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之一,开创了“五育并举”的新局面。

(二)弱项——课程教学内容的边缘化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劳动教育发展脉络与嬗变,虽然“劳”在五育中取得了与德智体美并举的“一育”地位,不难发现劳动教育一直被当做教育的实践方式或者实施中介,在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多以“教育活动”的身份出现,劳动教育在课程群落中作为独立“一课”的目标任重道远。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添加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一直涵盖在综合实践活动之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中下位的劳动内容组成部分。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保证必要的劳动实践时间。[2]上述官方规定将劳动教育目标分为“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与能力习惯”三个维度,将劳动教育的思想性作为重点,强调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新修订的16门学科课程标准中,劳动教育跻身国家课程,劳动课标成为课标群的最新成员。独立课程地位的赋予,从课时、课程形态、课程地位等多维提供了保障,打破了劳动教育多年来在课程体系中的附属尴尬境地,有助于改变以往劳动教育在施行时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状。

(三)困顿——实施过程的形式化(有劳无育)

我国教育目标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表述就表明其中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首要的前提是合格的社会建设者,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本应成为劳动者培养重要途径的劳动教育却成为短板。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其他四育相比,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培养目标中地位历经沉浮,在课程体系中也存在边缘化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因为一直与教育实践活动裹挟呈现,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实际展开一直存在活动化、形式化的问题,多半处于有劳无教的尴尬状况,只是为了完成劳动教育活动任务而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提供劳动机会的层面,对劳动品质的锤炼和劳动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未能有效发挥劳动的教育性价值。另外,由于劳动重要的工具价值多用于解决个人的谋生问题,造成青少年对劳动的蔑视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对劳动教育的“教育”性能缺乏足够重视,没有深入挖掘劳动全面的育人功能。

(四)转折回归——劳动教育地位凸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最大变化是劳动教育首次取得独立的课程形态和官方课程地位——国家劳动课程,首版劳动课标面世,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史上劳动课程的两个“首次”,堪称具有开创意义的劳动教育里程碑。从劳动“活动”升级为劳动“课程”,从劳动技能课变身为劳动教育课,变化的不仅是说法和称呼,而且是从上到下、从国家到地方对劳动教育立德树人功效的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仅具有基本的谋生及生存方面的工具性价值,还具有发展性价值,即劳动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通过劳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统一。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正是基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本质的凸显。强调围绕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推进劳动教育成序列、递进的恒定进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常态化深入实施。新课标注重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劳动教育的课程育人导向,注重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的养成。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可以分解为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劳动品格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提升,集中凸显了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上述育人目标与品德教育在教育旨归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独立课程地位的获得,为有效挖掘劳动教育的立德树人价值提供了契机。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意蕴

(一)历史唯物的先天渊源

劳动教育最早可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溯源,马克思著名的劳动学说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些经典的劳动价值观论断为我们探索劳动的理论渊源提供了历史论据和哲学导引,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从教育起源视角考察,教育产生于劳动代际相传的需求,服务于劳动,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劳动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的经典论述与时下我国施行的劳动教育政策一脉相承,从劳动的教育起源学说可追寻教育与劳动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精准定义劳动教育的实质,需要把握劳动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精神,尊崇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3],以劳动为媒介服务社会。挖掘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价值,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躬身参与劳动,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不强的不足,让学生劳身的同时涤荡心灵,让身心共同发展。

(二)教育价值目标的耦合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以德智体美劳五育为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德智体美劳既可以是人全面发展的五项核心素养,又是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媒介。借助德智体美劳等多维途径育人,五育的落实离不开教育实践,跟其他四育相比,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最为显著,这既是劳动教育的显著性特质,也是劳动教育涵化其他四育的抓手。以实践性为轴,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时有诸多利于发挥教育性的条件: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通过综合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课程价值集中体现在劳动的“教育性”上,即劳动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本质属性。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劳动观念认知的提升、劳动能力的增强、劳动品质的锤炼及劳动精神的养成,集中体现为劳动价值观的引导,这是劳动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也是劳动教育从之前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内容中独立,获得国家课程地位的最本质原因。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在教育价值上融汇兼具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综合价值,劳动教育涵化四育,融汇五育,与五育融合的全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取向上完全契合。

(三)教育方式方法的契合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限制,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直接接受上位的政治概念和道德规范,这就决定了单纯的课程说教或知识授受在小学的品德课中效果不明显,小学时期的品德教育任务不一味追求道德认知的提升,而注重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品德行为,需要在躬身实践体验中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标准,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养成道德习惯,在日常的沁润式行为引导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模式。劳动教育从本质上看有具身教育的知行合一特性,亲身参与劳动,实现浸润式身心和谐发展,集合环境育人、行为示范、价值引导等身心合一优势,可弥补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性不强、知行分离等缺陷,因自带上述优势,劳动教育堪称小学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实践途径,切实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重点:“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加强知行合一”[6]。以价值观积极培育为本,以良好品格养成为用,以切身实践为径,劳动教育和小学品德课实现了方法上的高度契合。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国家已经颁布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及标准,在相关规定中将劳动教育设为国家课程,赋予劳动教育官方课程权威,重在挖掘其课程思想性,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挖掘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育人功效,有效发挥其立德树人课程价值,这就需要系列的落地保障。

(一)三项合力的课程教学形态

劳动教育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与小学生的生活形态相对应,劳动教育课程形态有专门独立设置的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作、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国家文件规定的每周一课、每学期固定的劳动周,就是常见的专门的独立形态的劳动教育专题教育,这种专项劳动教学,最能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重难点;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只有国家课程标准提供目标指导和课程实施建议,并没有一套全国统一课程大纲和教材,在具体实施时就要通盘考察区域特点和学校劳动整体环境,把握小学阶段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因地、因时(段)、因校制宜,综合统筹推进,螺旋有序递进。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社会活动领域,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将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领域集中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类别课程结构,具体展开实施主要以劳动项目和劳动任务群为途径,比如以日常生活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在小学不同年级的要求为例(见下表)。>

螺旋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

时段项目内容劳动核心素养要求1-2年级个人用品(笔袋、书包)整理初步掌握简单整理收纳的基本方法,初步养成及时整理收纳的习惯,初步具有管理自己用品的能力,初步感知劳动的苦和乐。3-4年级整理衣橱、清理教科书掌握居室、教室内物品整理与收纳的方法,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逐步养成及时收纳、分类存放的好习惯。初步具有做事有条理、收纳有规律的生活能力。5-6年级较大空间(书房、教室)用品整理与美化具有较高的整理与收纳能力,懂得有依据地整理与取舍,建立及时整理、清洁的意识。体悟劳动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具有初步的劳动筹划思维和家政能力。

围绕“整理与收纳”劳动项目,核心素养要求逐年级提高,纵向上不同学段紧密衔接,横向上又层层递进发展。

(二)三位一体的社会机制联动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根据发生区域和教育功能不同,教育可划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板块。劳动课作为一门课程,由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发挥基础作用,社会发挥协同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联动,方能促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学校负责根据劳动教育育人导向和课程目标相关要求,统筹安排劳动教育的主题内容及计划进程,以学校为主阵地,循学校劳动教育的项目任务群安排,家庭日常劳动促习惯养成,社区提供保障做实社会服务劳动教育、职业体验教育,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劳动技能成长,公益志愿服务和研学旅行促知行合一。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学校、家庭、社区既有不同的分工,又通力合作,实现教育合力,构建常态化、生活化和立体化的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支持网络,让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成为现实。

(三)多维并举的评价系统

劳动教育的课程形态多样化和课程的综合实践特性,双重决定了劳动教育适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其一,评价对象多元:综合关注劳动知识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及劳动精神,利用劳动档案袋有目的地收集学生一段时间内劳动学习与实践情况的材料,了解学生在该段时间内作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劳动档案袋主要收集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记录,可包括以下内容:劳动方案、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日志、自我反思、他人评价等。其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针对具体的劳动学习与实践的目标和内容,灵活选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评价。有条件的学校或地区可建立相应的数字化平台,进行劳动课程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其三,评价主体多元性:所有劳动教育的指导者与参与者皆是评价者,学校的劳动课教师、实践基地的指导者、家长以及劳动者本人都可参与评价,都具有评价权。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育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