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饲草饲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3-05-12刘鹰昊乌达巴拉包力高
石 泉,蔡 婷,刘鹰昊,杜 杰,乌达巴拉,马 力,包力高,纪 峡,王 佐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0;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石 泉,蔡 婷,刘鹰昊,等.内蒙古饲草饲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3,44(2):103-112.
近年来,饲草饲料产业在家畜养殖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突显,对畜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草食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笔者对内蒙古饲草饲料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该地区饲草饲料产业健康发展、提升饲草饲料产业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1 内蒙古饲草饲料产业概况
1.1 基本情况
1.1.1 天然牧草产量保持稳定,商品草产量位于全国前列
2020 年,内蒙古天然牧草产量保持稳定。实施禁牧休牧制度的2 693.33 万hm2重度退化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的4 106.67 万hm2草原,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逐步恢复。从2020 年统计看,天然牧草产地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和赤峰市的传统牧区,3 个盟市年收储天然饲草量均在200 万t 以上,兴安盟、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均在100 万t 以上,全区收储量达1 200 万t。内蒙古人工草地面积呈现减少态势。据全国草牧业统计监测系统汇总分析,2021 年为止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保持在866.67 万hm2;人工种草主要省区有内蒙古、甘肃、四川、云南、新疆,5 个省区2019 年末保留面积分别为236.40 万、151.13 万、82.53 万、58.13 万、54.73 万hm2,分别占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的27.28%、17.44%、9.52%、6.71%、6.31%;内蒙古2020 年、2021 年保留面积分别为207.67 万、144.33 万hm2,同 比 减 少12.15%、30.50%,人工草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与政策调整和粮食作物价格上涨等有关,同时,局部地区受干旱或倒春寒等灾害天气影响,导致种草面积下降。2019 年全国商品草面积达108.67 万hm2,总产量980 万t;商品草主产区为甘肃、内蒙古、黑龙江,面积分别为25.07 万、17.27 万、7.13 万hm2,占全国的23.07%、15.89%、6.56%;内蒙古自治区商品草总产量达270.00 万t,占全国27.55%[1]。
1.1.2 饲料产品总量涨幅居于全国前列
2020 年以来,全国工业饲料生产受生猪产业持续恢复、家禽存栏高位、牛羊产品产销两旺等因素拉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总产量达到了2.93亿t,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饲料工业总产值突破12 000 亿元。据饲料行业统计,2020 年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区饲料产量有所增长,贵州、广西、重庆、四川、江西、湖北、内蒙古、湖南、福建、河南、新疆、浙江等12个省区增幅超过20%;内蒙古2020 年、2021 年连续2 年涨幅在20%以上,产品总量涨幅居于全国前列;内蒙古饲料生产企业有390 家,总产量达到602 万t,占全国2%左右,反刍饲料产量328 万t,占全国22%左右,饲料添加剂产量96.30 万t,占全国6.00%[2]。
1.2 产区分布
据2020 年统计数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和赤峰市的种草面积都在13.33 万hm2以上,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地种草面积达6.67 万hm2;种植的一年生饲草以青贮玉米、墨西哥类玉米和燕麦为主,多年生饲草以呼伦贝尔杂花苜蓿、阿鲁科尔沁紫花苜蓿以及敖汉苜蓿等为主[3]。内蒙古饲料生产企业集中在奶牛、肉牛、生猪饲养集聚区,呼和浩特市、通辽市、赤峰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等地饲料产品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90%以上;年产量超过100 万t的有呼和浩特市、通辽市、赤峰市及巴彦淖尔市,产值分别为43.3 亿元、64 亿元、38.6 亿元和33.6亿元[4]。内蒙古商品草以燕麦和青贮玉米为主,产地主要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占全区商品草总产量的90%。
1.3 产业优势
1.3.1 资源优势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草原面积8 800 万hm2,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面积的74%。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也面临着草原退化、沙化等严峻挑战,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天然草原的保护力度。据报道,2018年内蒙古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3.8%,与2000 年相比提高了13.8 个百分点;天然草原产草量区域差异大,各类草场平均单产在345~2 865 kg/hm2,载畜能力在0.47~7.07 羊单位/hm2[5]。除了广阔的天然草原之外,内蒙古还有910 万hm2的耕地,各地人工草地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饲草饲料产业拥有丰富的原料来源。按照“农牧交错带要退耕还草,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同步推进”的要求,内蒙古结合奶牛、肉牛及肉羊产业布局,形成了黄河、西辽河、嫩江三大流域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两大草原以及北部高寒区域为核心的饲草产业优势区域[6-7]。
1.3.2 生产优势
饲草产业兼具生态恢复和产业优化功能,对内蒙古来讲,更是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实施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退牧还草补贴等政策,有效推动了人工饲草种植;全区2021 年牲畜存栏数达7 435.84 万头(只),年出栏猪、牛、羊分别为812.90 万头、410.35 万头、6 705.36 万只,拥有巨大的消耗饲草饲料基本盘;作为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内蒙古具备每年稳定向外调出500 万t 牛奶、150 万t 肉类的能力,全国消费市场1/4 的羊肉、1/5 的牛奶由内蒙古供给。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奶类、肉类产品发展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预期更加清晰,发展潜力巨大[8]。
1.3.3 竞争力优势
草业是内蒙古传统优势产业,驻区饲草相关研究机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长期从事饲草科研技术推广的单位,人才培养实力雄厚,具备坚实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2021 年饲草产业科技贡献率达51.80%。截至2020 年底全区共有草产品加工企业110 多家,其中30 余家企业生产能力在10 000 t 以上,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水平专业化草业集团公司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经过机构改革,农牧业主管部门将饲草技术推广与草原生态保护职能分离,突显了饲草产业在农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粮-经-饲”三元作物模式迎来了绿色、协调发展的新机遇,优质饲草产业发展成为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优化产业链、补短板、疏通堵点的新高地。
1.4 需求分析
1.4.1 主要畜产品需求
“十三五”期间我国牛奶、牛肉、羊肉消费量年递增率分别为4.30%、5.80%、2.80%。2020 年人均牛肉和奶类消费量分别为6.30 kg 和38.20 kg,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和33%。按2025 年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85%和70%以上的保供目标测算,主要畜产品生产具备巨大增长空间,这也为饲草饲料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9]。
1.4.2 饲用干草需求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草食家畜实际饲养量约13.40 亿标准羊单位。《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20》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1.10 亿t,折合干草约3.40 亿t、载畜能力约为2.71 亿羊单位;现有全国人工种草产量仅可饲喂1.71 亿羊单位;约67%的草食家畜没有稳定的优质饲草供应来源,主要通过饲喂农作物秸秆等途径解决不足部分。2021 年内蒙古奶牛、肉牛、肉羊存栏数分别为143.41 万头、585.88万头、6 138.20 万只,以日消耗饲草12.00、10.00、2.00 kg 测算,消耗饲草量(奶牛按365 d 计、肉牛和肉羊按180 d 计)达3 923.17 万t;肉牛、肉羊出栏数分别是410.35 万头、6 705.36 万只,消耗饲草量(肉牛按240 d 计、肉羊按120 d 计)达2 594.13万t;而全区天然饲草和人工草地干草总产量合计3 188.40 万t,存栏出栏环节草食牲畜饲草缺口达3 328.90 万t。
1.4.3 饲料产品需求
2021 年内蒙古肉牛(补料240 d)、肉羊(补料120 d)、生猪(补料180 d)出栏数分别是410.35 万头、6 705.36 万 只、812.90 万 口,以 日 消 耗 饲 料3.00、0.20、2.00 kg 测算,仅牲畜出栏环节年消耗饲料量750.00 万t;再加上奶牛(日消耗量8.00 kg)、肉牛、肉羊、生猪存栏(均按365 d 计)环节的饲料需求1 920.00 万t,全区牲畜饲料需求共2 670.00万t;而全区饲料产品总产量为602.00 万t,饲料产品在当地市场份额只有22.55%。
1.5 技术推广情况
1.5.1 推广实施的主要技术
1.5.1.1 玉米整株青贮增密增效绿色栽培技术
随着全区各地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通辽市、呼和浩特市等盟市因地制宜通过合理密植,提高亩保苗量(4 500 株),施用缓控释肥增产技术,达到绿色增效的目标。
1.5.1.2 “茎穗兼收”联合作业+及时黄贮技术
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种植规模稳定在27 万hm2左右,年可生产秸秆700 万t 以上,以马铃薯秸秆为主料,分别与含糖量较高的玉米秸秆、甜菜茎叶、玉米面作为辅料进行混合青贮,混合青贮的马铃薯茎叶颜色黄绿,味道清香,适口性显著提高。该技术实现了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秸秆的合理转化利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区冬春季节饲草饲料短缺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有效地降低农户的养殖成本。
1.5.1.3 葵前麦后闲田复种优质饲草燕麦技术
河套灌区无霜期135~145 d,属于春种夏秋收获、“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不仅早春、夏秋耕地资源丰富,而且光、热、水资源充足,具有复种饲草燕麦的良好条件,且整地、播种、收割、翻晒、打捆、拉运等都可机械化操作,有利于大面积生产。饲草燕麦可青饲、青贮,也可调制干草,其储藏时间长,能耐-3 ℃的低温,若在葵前麦后(“葵前”即向日葵种植前,对于河套灌区来说是3 月中下旬到6 月上旬;“麦后”即小麦收获后,即7 月上旬到10 月底)复种,一方面可以增加饲草产量,另一方面避免了“粮经草”争地的问题,同时提高耕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葵前麦后闲田复种优质饲草燕麦技术使河套灌区长期的“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转变为“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由一年一季变成一年两季,开辟饲草生产的新途径,为草畜业发展提供饲草保障。
1.5.1.4 平茬复壮及柠条草粉颗粒加工技术
在丰镇市实施的“平茬复壮及柠条草粉颗粒循环经济项目”,通过对柠条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流程,制成牛、羊、猪等牲畜饲料。每吨柠条可生产0.80 t 柠条生物质颗粒和柠条草颗粒,还可通过对柠条、玉米、葵花秸秆等原料进行发酵,制成富含高活性有益微生物的饲料,有利于节约饲料粮食,带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农牧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此外,全株青贮技术、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和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也在各盟市有一定范围的示范推广。
1.6 取得的主要成效
1.6.1 提高苜蓿单产
苜蓿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巴彦淖尔市等地新建苜蓿基地生产设施水平有所提高,单产(鲜重)达到11 250 kg/hm2以上。通过购置优质高产苜蓿品种,提高了苜蓿产品质量,苜蓿干草蛋白质含量达18.00%以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3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45%,相对饲用价值在125%以上。苜蓿种植效益的增长也带动农民苜蓿种植积极性,吸纳周边地区无业农民参与田间管理及收割,年增加人均劳动收入最低1.44 万元。饲草种植基地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牛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奶牛无论从单产和产奶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高,生鲜乳乳脂率达到(3.25±0.09)%,乳蛋白率达到(3.53±0.21)%,干物质含量达到(12.12±0.46)%。
1.6.2 种养结合
饲草基地与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紧密结合,建立购销合同,有效地衔接了苜蓿从地到场的距离,既保障了苜蓿草品质,也保障了奶牛场饲草供给。以固阳县为例,实施地点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平整土地,但是农户种植苜蓿积极性不高,通过种养结合,辐射带动苜蓿的大面积种植,还有效地解决饲草缺口,苜蓿草产品就地消化,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饲草料保障。据农户和养殖户反映,苜蓿饲喂效果明显,带动了很多农户和养殖户的积极性,并且认识到了苜蓿在养殖上的重要性,了解到苜蓿丰富的营养价值,小规模种植也可从中获益。
1.6.3 提高柠条资源化利用水平
柠条是生长在干旱草原和荒漠化草原上的豆科多年生落叶灌木,其枝繁叶茂、营养丰富,富含10 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尤其是氨基酸含量丰富,是良好的饲用植物。以包头市为例,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农区和固阳县现有柠条林16.67 万hm2,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4.67 万hm2、固阳县12.00 万hm2。根据柠条的生物学特性,每3~5 年需平茬一次,按5 年平茬一次计,每年需平茬3.33 万hm2,每公顷产量按3 750.00 kg 计算,每年可提供柠条饲草12.50 万t,可满足17.00 万羊单位全年饲草供应。柠条平茬利用,粉碎草粉或制作颗粒,不仅方便运输,更增加了饲草口感。柠条饲用加工利用技术,解决了阴山北麓地区饲草短缺问题,切实提高了柠条资源化利用的质量和效益。
2 2021 年内蒙古饲草饲料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1 饲草生产情况
2.1.1 人工种草保留面积有所下滑
内蒙古种植的多年生人工饲草以紫花苜蓿为主(占98.20%);种植的一年生人工饲草以青贮玉米、墨西哥类玉米和饲用燕麦为主,具体种植结构及各盟市种植面积占比详见图1、图2。
图1 2021 年内蒙古一年生饲草种植结构
图2 2021 年内蒙古一年生人工饲草在各盟市的面积分布
2021 年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44.33 万hm2,同比下降30.50%,多年生饲草保留面积30.60 万hm2,同比减少71.60%,变化主要是由于2021 年农业农村部对 《畜牧业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调整,对柠条、梭梭等生态环保功能草种不再统计导致,为真实反映产业发展情况,以下分析将全部剔除统计指标变化的影响。
2021 年多年生人工饲草主要种植品种紫花苜蓿(占98.20%)保留面积基本稳定,为30.00 万hm2,同比减少9.20%。一年生人工饲草种植面积113.80 万hm2,较上年增长15.80%,其中,青贮玉米种植面积83.50 万hm2,同比增长40.40%;墨西哥类玉米种植面积12.40 万hm2,同比减少31.20%;饲用燕麦种植面积11.07 万hm2,同比增长19.10%。种植的主要品种见表1。
表1 内蒙古种植的主要饲草品种
2.1.2 饲草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从饲草产量看,全区人工饲草总产量1 988.40万t,同比增长33.20%。一年生饲草产量1 801.00万t,同比增加39.50%;多年生饲草产量187.40万t,同比减少7.20%。三大主要饲草生产水平表现出以下特点。
2.1.2.1 紫花苜蓿呈现“两减一增”
“两减”是种草面积和产量略有下降。受局部地区地下水采集税收政策、倒春寒导致返青异常、2021 年上半年牛羊肉价格普降、市场价格波动等影响,种草积极性受挫,2021 年紫花苜蓿人工保留面积30.00 万hm2,与2020 年相比减少3.05 万hm2(当年人工种草面积减少2.03 万hm2),同比减少9.20%;产量180.20 万t,同比减少10.70%。从分布区域看,种植较多的盟市是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呼伦贝尔市,占全区种植面积的76.00%。
“一增”是青贮加工水平明显提升。苜蓿青贮和加工数量进一步增加,做成青贮苜蓿的产量占比由2020 年的9.70%上升到2021 年的17.40%。与干草加工相比,做成青贮苜蓿,可以更多地保存苜蓿的营养物质,青贮加工比例的不断提高,也为提高苜蓿产品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2 燕麦种植面积与产量双增长,单产略有下降
由于国产燕麦种植效益较好,全区积极扩大饲用燕麦种植面积,2021 年燕麦种植面积11.07万hm2,同比增长19.10%;饲用燕麦的干草收获量有所增加,为89.70 万t,同比增长17.10%,但由于部分地区收获季降雨量增加,倒伏严重,导致单产水平由2020 年的8 245.50 kg/hm2下降到7 743.00 kg/hm2,同比减少6.10%(见图3)。
2.1.2.3 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均明显增加
青贮玉米作为最主要的一年生饲草,2021 年种植面积达83.48 万hm2,同比增长40.40%,单位面积产量17 940 kg/hm2,同比增长17.10%(见图3)。同时,在粮改饲政策带动下,近年来全区大力推广饲草青贮技术,提高饲草产品品质,2021 年青贮玉米实际青贮量达到2 400.00 万t。
图3 2019—2021 年3 种主要饲草的单产水平
2.2 商品草生产情况
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饲用燕麦是内蒙古商品草主要种植的草种,占全部商品草生产的90.00%以上。2021 年全区商品草产量273.23 万t,占全国商品草总量的30.00%,单产10 878.00 kg/hm2,已形成了以青干草、青贮、草粉、草颗粒(块)、鲜草和种子六大类草产品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主要商品草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8.00 万hm2左右,干草产量71.00 万t,2021年单产水平提高了18.70%,达到8 325.00 kg/hm2(见图4)。
图4 2019—2021 年主要商品草紫花苜蓿生产情况
2.3 饲草种业发展情况
2021 年全区饲草种子田面积4 200.00 hm2,同比下降32.30%,全部用于种植多年生牧草,主要是种植紫花苜蓿,面积为4 067.00 hm2,占全部饲草种子田面积的96.00%。饲草种子田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饲草种子田面积分别为1 800.00 hm2和8 00.00 hm2。2021 年全区饲草种子总产量1 082.00 t,同比下降27.00%,平均产量略有提升,达到262.50 kg/hm2。
2.4 农副资源利用情况
农副资源包括玉米秸秆、稻粕、麦秸和其他农作物秸秆,2021 年全区总产量达2 767.30 万t,其中,玉米秸秆占90.00%。玉米秸秆加工率达47.90%,同比提高了14 个百分点。通过提高加工技术水平,改善适口性,玉米秸秆成为内蒙古地区草食家畜饲草供给的重要补充。
2.5 饲料产业发展情况
2.5.1 饲料工业总产值明显增长
全区饲料工业总产值269.11 亿元,比上年增长46.20%;总营业收入249.58 亿元,比上年增长41.90%。其中,饲料产品产值193.35 亿元、营业收入176.89 亿元,分别增长43.10%、37.70%;饲料添加剂产品产值75.75 亿元、营业收入72.69 亿元,分别增长54.60%、53.20%。
2.5.2 工业饲料总产量较快增加
全区工业饲料总产量601.80 万t,比上年增长27.40%。分类型看,配合饲料产量517.30 万t,增长32.20%;浓缩饲料产量73.20 万t,增长5.00%;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11.30 万t,增长0.70%。分品种看,猪饲料产量209.52 万t,增长47.00%;蛋禽饲料产量23.32 万t,下降7.80%;肉禽饲料产量39.61 万t,增长33.00%;反刍动物饲料产量328.41 万t,增长21.10%,其中奶牛饲料113.22 万t,肉牛饲料62.82 万t,肉羊饲料135.34万t,分别增长3.60%、37.00%、27.00%;水产饲料产量0.34 万t,下降55.00%;宠物饲料产量0.06万t,增长20.00%;其他饲料产量0.54 万t,下降46.00%。
2.5.3 饲料添加剂总产量稳步增加
全区饲料添加剂总产量96.27 万t,比上年增长9.90%。氨基酸、维生素产量分别为83.00 t、0.31万t,分别增长12.10%、1.50%。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等产品产量较快增加,分别增长13.00%、11.50%。
2.5.4 企业规模化程度持续提高
2021 年全区10.00 万t 以上规模饲料生产厂11 家,比上年增加2 家,产量比上年增长25.00%,在全区饲料总产量中的占比为60.30%,比上年提高7.50 个百分点。
2.5.5 饲料企业转型提速
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反刍动物预混料工厂,采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工艺标准,年生产能力7.20 万t,成为国内生产体量最大、产品最全、市场覆盖最广的预混料工厂;以正大集团为代表的饲料企业,饲料加工与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呈链式协同,跟进调整。
3 饲草饲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饲草产业发育不够成熟
目前,饲草还不属于独立的产业,尤其在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之下,没有厘清“化草为粮”的逻辑关系,饲草只是农业生产的附属品,未能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多数依靠惯性生产,优质牧草种不到优等地,使得单产、种植效益下降,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各地没有形成科学和系统化的政策体系,尤其是饲草生产“以水定草、以畜定草”的科学布局尚未形成。旱作区饲草多为散户经营,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灌区饲草生产以青贮玉米和苜蓿为主,大面积青贮玉米种植光热、土地利用率低(一般5 个月),饲草间作、复种生产模式应用不足,单位面积产出低,苜蓿种植更是水源供给压力大[3-4]。
3.2 饲草种植保障条件不足
一是“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转变过去“秸秆+精料”饲喂模式需要一个过程。个别企业因外销成本高、运输损耗大等原因,市场主攻方向是当地养殖户,但当地养殖户认为苜蓿草的价格高于天然草,导致优质饲草供需两端没有很好地衔接,种草效益低。二是部分饲草产品生产者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牧草的选种、整地和播种标准化操作水平低,田间管理粗放,刈割时间不准,晾晒时间过长,导致柔嫩部分脱落,饲草产量受损、质量降低。三是相对来说,饲草种植没有和主要农作物一样可以获得直接补贴项目,农区养殖户不愿利用现有耕地或闲置耕地种植牧草,牧区或半农半牧区面临地块选择困难的问题,土地流转困难,难以形成集中连片及规模化种植,享受不到苜蓿和燕麦草规模种植补贴。四是饲草种植户受技术、信息条件所限,组织化水平低,草产品市场运作缺乏规范,参与市场能力弱,未形成“千里不调草、百里不调粮”的就地就近供给格局,产品相对优势无法体现,比较效益无法满足市场所需。五是机械装备与作业区域条件不配套。大型机械作业对地势、面积、运输条件等要求高,由于饲草生产受雨季等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收获加工的时间窗口较窄,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不充分,缺乏成熟的精细化的作业程序和机械设备支撑,很难保证优质饲草生产效益[3-4]。
3.3 科技支撑不够
一是饲草专利少。内蒙古饲草领域专利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申请的实用专利较少,2021 年9 月查询全国饲草领域专利1 600 多项,内蒙古仅有50 多项,占比仅3.00%。二是缺乏行业标准。全国“饲料”类国家标准315 项、行业标准384 项、地方标准412 项、团体标准116 项,而内蒙古“饲草”类国家标准仅2 项、行业标准10 项、地方标准48 项、团体标准5 项。饲草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相对薄弱,如灌溉模式单一、水肥优化设计不够等。三是科研投入少。饲草机具市场以进口大型设备为主,中小型草业主体研发积极性受挫,导致各种作业区适宜机具少且实用性差;新品种培育周期(平均需要7~12 年)与育种项目周期(一般2~3 年)不协调,很难保证完整的研发周期资金支持。四是成果转化难。生产实际需求和科研成果衔接不畅,科研项目和成果分散在不同的单位、企业及科研团队,缺乏组织牵头机构和人才,很难做到资源统筹共享,支撑现代饲草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严重不足[3-4]。
3.4 种源保障能力弱
一是适宜内蒙古当地种植的乡土草种和野生驯化品种少,苜蓿种子进口依赖度达80%;截至2021 年9 月,通过国家审定的64 个草品种中,乡土品种仅有26 个,远不能满足全区不同用途草种需求。根据2021 年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项目需求估算,仅生态建设用种约需240 万kg,2020 年采收及库存量为53 万kg,供需缺口约为187 万kg。二是种质资源底数不清。全区种质资源中期库收集保存的1.8 万份草种中,经性状评价的仅占30%,经遗传基因评价的不足2%,野生乡土草种的收集保存仅占收集总量的20%~30%,尚未开展濒危、特有及重要草种质资源的原生境保护工作,部分野生草种资源已逐渐丧失。资源保存技术落后,目前主要以低温种质库保存为主,资源圃田间保存为辅,尚未建立超低温库和DNA 库[3-4]。
3.5 饲料行业竞争力不强
饲料企业产能过剩明显,以通辽市为例,2021年末全市饲料企业55 家、生产能力500 万t,实际生产200 万t,饲料自给率低。虽然内蒙古反刍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量在全国排位靠前,但整体饲料产品市场份额较低,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海大集团年产饲料1 400 万t 以上,是内蒙古全部饲料企业生产总量的3 倍。全区已颁发许可证书的390 家饲料企业当中,年产量超10 000 t的饲料企业只有69 家,占全国的1.80%,还没有1家超过50 万t 的大型企业。饲料工业是微利行业,原料成本占比高达90%,多数企业毛利率水平在10%上下浮动,在应对大宗原料价格波动方面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竞争力不足现象比较普遍[3-4]。
4 产业发展预测及下一步工作思考
4.1 饲草饲料产业发展预测
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饲草饲料产业发展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在内蒙古、宁夏、青海等省区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现代牧业基地、优质饲草料基地、牦牛藏羊繁育基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 号)对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提出具体要求。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农牧发〔2022〕7 号)更加清晰地部署饲草行业重点支持政策,并围绕优质饲草良种扩繁基地建设和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在主要牧区省份选择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草畜平衡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已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的牧区县和半牧区县开展试点,支持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优良种畜和饲草种子扩繁基地、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等,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饲草总产值要达到2 000 亿元,自给率达80%的发展目标,内蒙古作为全国饲草收储和商品草供给主阵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0-12]。
4.2 下一步工作思考
4.2.1 尽快制定实施全区《饲草饲料产业发展规划》
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对全区饲草饲料发展形势、饲草种质资源、种植技术以及机械设备、产学研推多角度分析,整合全产业链政策支撑,为全区饲草饲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指明方向。深入分析“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红线与“口粮”和“饲料粮”之间逻辑关系,通过建立完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优质饲草种植用土地政策渠道,为基层粮草轮作及合理布局纾困解惑。通过强化技术指导,推广科学严密的牲畜饲喂配方技术,实现化草为粮。
4.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饲草饲料产业体系打造成为优势特色产业链
第一,实施科学、因地而异的补贴措施,如针对北部高寒地区无霜期短、饲草亩产量低、草产品调运路途遥远以及运输成本高的特点,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措施,提高种草养畜积极性。第二,加大资金支持,健全旗县、苏木乡镇和嘎查村三级饲草储备体系,达到规划布局合理、平台管理统一、市场运营高效的既能抗灾减灾、又能稳定草产品市场价目标,推动饲草产业健康规范发展。第三,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适宜不同生态区域高产优质、抗逆饲草和青贮玉米新品种,集成推广蓄水保墒、高效节水、配方施肥、病虫害和杂草绿色防治、适时低损耗收获加工、牧草生产固碳等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人工饲草产业主体,创建一批特色和优势鲜明的饲草生产基地。
4.2.3 创建优势产业“饲草智库”平台
发挥自治区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专家团队功能,实施技术强链工程,以“专利、技术、标准”联动为抓手,为全区饲草饲料行业管理及产学研推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智库,推动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研发成果产业化。联合相关院所高校,突破关键新技术,研发一批新品种,针对高产优质草种繁育、高效栽培模式和深加工型草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如在“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探索节水型种植模式,转变以往高耗水粗放型饲草种植方式,研发高附加值饲草产品,走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饲草产业发展新路子。
4.2.4 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工作机制
开展以饲料和草业统计两个专业系统运行管理为主的实操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尽快建立各层级的草业形势分析专家团队,做好饲草饲料产业形势分析,强化对辖区内的重大病虫害预警手段,开展监测点信息调度,做好分析研判,为广大养殖户、饲草饲料生产经营者以及行政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4.2.5 总结推行新技术新模式
根据不同生态区域自然状况、资源禀赋和种植条件,科学规划饲草发展布局,选择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饲草种类和品种,发展高效种植模式。结合中西部黄河流域、东部西辽河嫩江流域、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两大草原等产业集群优势布局,深入挖掘全区适合区域,实施优质饲草保供稳产技术攻关行动,把优势产业做成优势产业链,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4.2.6 饲料工业发展要加快提档升级
“十四五”期间,加大宣传,改善饲料工艺配方,开发更多实用新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入户率和农牧民的认可度。逐年提高饲料总产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饲料企业提档升级,步入现代化发展模式。要衔接好奶业、肉牛、肉羊、绒山羊等重点产业链,培育或引进最大最优质的饲料产业领军企业,发展壮大饲料企业,带动提升区域内饲料生产企业的整体水平,打造高端绿色饲料产业集群,倾力推进饲料产业集聚发展。
4.2.7 加大对饲草全程机械研发推广支持
机具类项目向基础条件好、技术能力强、适用可靠的研发企业倾斜,通过协调提高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比例,将补贴范围“粮棉油糖”作物全程机械化为主,调整为“粮棉油糖+畜牧业”全程机械化为主。加大适宜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饲草产业化全程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提高青贮切碎、籽粒破碎、秸秆揉丝、干草打捆等自动化水平,提升高等级饲草产品产出率,推进人工种草宜机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