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机遇 打造特色蔗糖产业
2023-05-12鲁宾
鲁 宾
(澜沧县经济作物工作站,云南 澜沧 665600)
蔗糖产业是澜沧县的支柱产业,但当前存在着其他经济作物和甘蔗种植争地现象突出、整体基础设施薄弱、蔗区核心面积不稳定、种蔗区域分散、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蔗区群众观念意识陈旧、生产发展动力不足、劳动力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全县上下统一思想、优化甘蔗种植区域、提高单产、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等对策,以期促进蔗糖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山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海拔2 506 m,最低海拔578 m,具有从热带到温带的气候类型,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干季和雨季分明,干季从10月下旬至翌年5月下旬,6—8月雨量最集中,年气温18~20 ℃,有效积温6 ~600 ℃,年日照率51%,年均降雨量1 600 mm以上,年蒸发量1 500 mm,无霜期300 d左右,是典型的山区型农业县,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甘蔗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澜沧县土地面积8 807 km2,现有20个乡(镇)158个村委会1 945个自然村2 7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86万。其中拉祜族占总人口的42.2%,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农业人口占92.2%,农村劳动力22.12万个,是典型农业大县。
澜沧县种植甘蔗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蔗糖产业是澜沧县的支柱产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县甘蔗种植覆盖 20 个乡(镇)109 个行政村1 013 个村民小组11 万余人。澜沧县境内有云南中云投资有限公司日处理原料甘蔗 7 700 t的2条生产线(云南中云上允糖业有限公司日处理 4 200 t,云南中云勐滨糖业有限公司日处理 3 500 t)。2021—2022年榨季甘蔗收获面积1.76万hm2。其中:上允蔗区入榨面积7 000 hm2,勐滨蔗区入榨7 333.33 hm2,调供外县入榨面积3 293.33 hm2。全县甘蔗产量116.97万t。其中:工业入榨85.37万t(县内入榨),产糖量11.07万t,工业、农业总产值11.64 亿元(农业产值 5.06 亿元、工业产值6.58亿元)。
一、蔗糖发展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蔗糖产业的发展,依托澜沧县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项目、糖料甘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项目的实施和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大好机遇,澜沧县蔗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保障,以效益为核心,调优品种,优化布局,稳定面积,确保总量,以“建设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强专业协作”为主要抓手,创新“财政投入、以工哺农、利于联动”机制,切实把蔗糖产业打造成澜沧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产业。
(二)企业引进机遇
2020年5月,澜沧县成功与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该项目拟以制糖副产品糖蜜为原料,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2.5万t酵母制品生产线,每年需稳定提供12.5万t糖蜜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
二、面临的挑战
澜沧县蔗糖产业经过长期发展,为澜沧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因澜沧县甘蔗种植区域坝区少,山区半山区多,种植海拔在900~1 600 m,旱坡地占总种植面积的95%以上,县内热区经济作物和甘蔗种植争地现象突出、整体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蔗区群众观念意识陈旧、生产发展动力不足、劳动力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和提高。从全县蔗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面临着蔗区核心面积不稳定,种蔗区域分散,蔗区道路状况差、单产低,早、中、晚熟品种搭配还需进一步优化,新良种、新技术、新农药试验示范推广投入偏低,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应用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澜沧县蔗糖产业大县向蔗糖产业强县的跨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一是澜沧县甘蔗产业存在种植面积萎缩、核心面积不稳定、区域分散、产量低、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二是惠民镇、发展河乡、竹塘乡、拉巴乡、糯扎渡镇、糯福乡 6 个乡(镇)的20万t甘蔗原料外流县外入榨。三是企业开榨工期过长。
(二)原因分析
一是由于澜沧县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8.8%,热区可使用面积少,加之其他水果(主要是杧果、沃柑、柠檬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甘蔗种植面积萎缩、核心面积不稳定、区域分散。二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部分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缺少。三是部分蔗区海拔偏高、蔗农素质低、种植管理不到位导致产量低。四是甘蔗原料流到县外入榨是历史形成的,引导回归种植入榨需要一定的时间。五是企业检修机械、精准调控甘蔗运输车辆和合理发放砍收票据等方面须进行优化,缩短开榨工期。
四、发展对策
面对当下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急需全县上下统一思想,优化甘蔗种植区域,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增加甘蔗优质原料比率;提高土地、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向甘蔗产业倾斜,综合开发资源利用,延长产业链,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市场竞争力、增加产业附加值,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蔗糖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蔗糖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由县发改委、工信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等为成员单位,成立澜沧县蔗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并在经作站设立甘蔗生产办公室,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各成员单位抽调。
(二)按照高产高糖的发展目标做好规划
做好全县甘蔗原料发展专项规划,甘蔗主产区种植面积控制在1.67万hm2以内。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种植区域海拔控制在 1 600 m以下,不同海拔区域配套相适应的甘蔗良种,25°以下旱坡地种植甘蔗要求开出台面后种植,台面宽度不少于4 m。结合澜沧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规划,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县蔗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规划甘蔗原料基地面积要落实到乡(镇)、村、组、地块并确保相对固定,同时避免与其他农作物种植发生冲突。
(三)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改造提升甘蔗种植条件。以政府投入和企业扶持相结合,充分整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项目以及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工程。以解决旱地蔗区节水灌溉、生产道路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四)实施良种推广和加快机械化种植
依托区域性新品种选育基地及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和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提纯复壮现有优势品种。一是加强甘蔗配方肥施用技术、地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高效低毒农药防控技术的综合集成技术应用。二是大力推广蔗区机械化深耕、深松和机种,创新机械和农艺融合技术,重点推广适合澜沧县蔗区的农业机械化装备。
(五)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和组织化提升
一是依托中国工程院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团队,推进与省高等院校、甘蔗体系、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重点培育甘蔗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绿色轻简化栽培集成技术、示范推广等急需的专业技术。加强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为蔗糖产业提质发展打造坚实的人力资源“堡垒”。积极组织县内科技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开展的甘蔗产业技术培训,每年有计划地在“院士班”中开设甘蔗专业;组织村(组)干部、种植大户、积极分子参加县级组织的甘蔗科技培训。二是加大项目、资金、农业技术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甘蔗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制糖企业+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户”模式,由制糖企业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种植技术、种砍运榨组织、收购加工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甘蔗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良种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蔗农收入。
(六)积极引导金融和农业保险支持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蔗糖产业信贷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收储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制糖龙头企业纳入农业专项贷款范围。加快蔗糖产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强化制糖企业资金链监测预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积极推进甘蔗政策性保险,引导鼓励保险公司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有效降低蔗农经营风险与损失,促进糖料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蔗农增收,企业增效。
(七)打造品牌,促进蔗糖产业循环发展
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无公害蔗糖、绿色蔗糖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升制糖工艺技术,加快以蔗糖为原料的附加值产品研发和生产,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云牌”系列品牌产品。二是大力支持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以糖蜜为原料,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投资建设年产2.5万t高活性干酵母生产线,拉动澜沧蔗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延长产业链。
(八)加大扶持力度,回引外流甘蔗原料
针对目前惠民镇、发展河乡、竹塘乡、拉巴乡、糯扎渡镇、糯福乡20万t甘蔗原料流向县外问题,由政府引导,用3~5年时间使其回归本县入榨。云南中云勐滨糖业有限公司负责做好与相关糖厂的沟通对接,加大对调往外县入榨甘蔗种植区域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同时 增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相关乡(镇)积极配合好并出台有关措施,稳步有序把目前全县外流 20万t甘蔗原料回流县内糖厂入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