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周东葵
2023-05-12徐振理徐文婷戴训鹏
徐振理 徐文婷 戴训鹏
1943年2月16日,对于原总后勤部离休干部、10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周东葵来说,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是他到江苏省阜东县(今滨海县)天赐场报到的日子,任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文化教员,那年他恰好21岁。刚刚到任,因为日军大“扫荡”在即,团首长命令他带领21位伤病员战友向黄海岸边转移。
周东葵原是淮海区地委专办的淮海高中工作人员,淮海区反“扫荡”后,学校精简动员他回浙江老家,他坚决不走,于是,学校把他介绍到二十四团卫生队来。周东葵到任的这一天——2月16日,恰是新四军战略撤退的最后一天,2月17日,天赐场就被日军占领。
周东葵回忆说:“报到后,团首长命令我们带一个21人组成的伤病员组,向东坎镇北边的草甸子里‘打埋伏。当晚我们先转移到距东坎十几里的村子里暂歇,逐个安置伤员,彻夜未眠。一直等到天亮才接到通报,说是日军已经从阜宁县城向东坎进军了,没办法,我们赶紧又把人员往大草甸里面撤。21位伤病员被安全转移。”
周东葵说,由于当时根据地所在的区域坚壁清野,伤员的细粮一时供应不上,只能和房东老乡一样吃山芋干、苞米、糁子稀饭,自己到野地里挖点灰灰菜用盐拌一下,这样下饭。
“当时卫生队的装备短缺,背的是汉阳造79式,弹药很少,一般战士就五六发子弹。子弹带很长,但基本是空的,为了威慑敌人,只好用树干、玉米秆等充数,有时会到战场上去捡打完的弹壳,自己制作弹药。”
周东葵回忆,尽管卫生队医疗器材简陋,只有剪子、钳子和一些应急药片,条件很差,但是,重伤员治疗是不马虎的。没有酒精消毒,卫生员就用盐水给伤员清洗创口、换药。有脓血的纱布和绑带用过后不舍得丢,每天用沸水消毒,或放在锅炉上蒸,以便重复使用。有些重伤员身上长满虱子,就将稻草灰加水搅拌,用过滤后的碱性水清洗,并用热水烫衣服上的虱子。
“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大家却很乐观、团结互助。在2万日军疯狂的大‘扫荡中,由于‘打埋伏期间消息闭塞,只能从远方传来的枪炮声猜测敌我动态,偶尔才有前方战友带回的一点消息。”周东葵回忆说:“经常有伤员想要上战场,神情恳切地说,战友在前方打仗,我们却在这里养病,能不能讓我们一起去。”每当此时,周东葵都会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以缓解少数伤员的烦躁情绪。
周东葵从浙江、上海、皖南一路抗战到苏北。抗战胜利后,开赴东北,辽沈战役胜利后,折返关内。平津战役胜利后,又跨黄河、越长江,直抵广西镇南关。新中国成立后,还在广西剿匪途中的他,又重返东北,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和黄国元在烽火岁月中结下百年之好。如今,这对红色伉俪生活在北京。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