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细菌耐药,提高抗菌药物认识
2023-05-11作者任建敏韩文丁超超汪南戴单单
作者:任建敏,韩文,丁超超,汪南,戴单单
单位: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宁波 315010
说到抗菌药物,大家可能会有点陌生,要是换一个说法“消炎药”,大家是不是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在说它,但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生活中,不少人将抗菌药物当成了“神药”,在出现头痛脑热、牙龈肿痛、腹痛腹泻的时候,总会觉得服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才会安心。更有甚者,在受了外伤后,把头孢菌素胶囊拆开撒在伤口上,认为可以杀菌消毒。抗菌药物真的是“万能神药”吗?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注意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抗菌药物。
■ 什么是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制细菌活性的药物。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外,还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
■ 抗菌药物的使用误区
误区1: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消炎药其实是针对炎症的激素类药物,主要可以缓解红肿热痛等问题。比如痛风发作时,服用激素类药物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而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所以严格来讲抗菌药并不是消炎药。
误区2:感冒发热或者腹泻就使用抗菌药物?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较常见,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症状较轻;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多有明显的暴发和流行,轻症、免疫正常人群可以自限。对于感染病毒的感冒,使用抗菌药物不能治疗,反而可能破坏体内菌群平衡,诱导细菌耐药。而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抗菌药物仅对感染性腹泻有作用,对于非感染性腹泻无效。因此,在出现腹泻时,应及时就医,找明原因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误区3:抗菌药物越高级越好?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抗菌药物可按照非限制使用级(一线用药)、限制使用级(二线用药)和特殊使用级(三线用药)三级进行管理。非限制使用级是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限制使用级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体耐药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主要是指:①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便使用的抗菌药物。②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经常或过度使用会使病原体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③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的抗菌药物。④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尽可能选用窄谱而有效的抗菌药物,盲目迷恋使用二三线抗菌药物,会增加产生耐药菌风险,降低抗菌药物敏感性。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其优劣性,根据病原体个性化地甄选抗菌药物品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疗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抗菌药物并不是级别越高越有效,并不是价格越高越有效。
误区4:皮试阳性就是过敏?在就医过程中,医生常会询问药物过敏史,而患者常将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阳性认为是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回答医生存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其实,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阳性并不等于头孢菌素过敏,药物过敏是存在一定的过敏症状的,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因此,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应准确回答是皮试阳性还是发生了过敏,如果既往有过敏史,应详细告知医生过敏时间及过敏症状等信息。比如口服或静脉使用某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多久后发生皮疹或者休克等。如果仅皮试阳性(如皮内注射后注射部位周围皮丘样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瘙痒等),切勿误说成“过敏”,而应回答是“皮试阳性”。另外,头孢菌素类药物交叉过敏概率较低,因为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敏的主要原因是其化学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开环生成以R1侧链为主的抗原决定簇,从而产生过敏反应。不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R1侧链。因此,头孢菌素类药物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简而言之,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几十种,对其中1种头孢过敏,仍然可以使用其他不同侧链的头孢菌素类药物。2021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1],其中指出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未确定,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临床价值目前的循证证据不充分。也就是说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存在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的可能,皮试阴性不等于不过敏,皮试阳性也不等于一定过敏。
■ 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出现给抗击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使用不当也可能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2]。是药三分毒,在正常用药时也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3]:过敏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过敏性休克。例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可引起皮疹、过敏性休克;万古霉素可能引起红人综合征等。
肝功能损伤[4-5]:长期服用四环素、红霉素等抗菌素药物可以导致胆汁淤积、肝功能异常。
肾功能损伤[6]:许多抗菌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因此肾脏很容易受到抗菌药物的影响。在治疗时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免进一步加剧肾功能损伤。
神经系统损伤[7]: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可引发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睡眠障碍以及多发性神经炎。
二重感染[8]: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非敏感菌(如真菌等)趁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容易造成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合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或抗肿瘤药物更易引发二重感染。二重感染常见于老年人、幼儿等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群。
腹泻[9]: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腹泻,但是不必过分担心,一般停用几天药物后会好转,也可以通过服用改善肠道菌群的药物来缓解。
■ 抗菌药物和食物
不可与酒或含酒精性食物同服的抗菌药物:服用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10]、三唑类等药物期间,如果饮酒的话可能会诱发“双硫仑反应”[11]的发生,可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及服用含酒精的饮料或食品。
四环素类药物不应与奶制品或富含铁质的食物同服:金属离子容易与四环素发生反应而影响四环素的吸收。奶制品和部分食物中富含钙、铁等多种离子,因此应避免同一时间服用或者用牛奶冲服药品[12]。为避免食物影响药物的吸收,这类药物多空腹服用。但是也有例外,例如米诺环素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同时与实物同服还能减少胃肠道反应。
部分喹诺酮类药物避免与食物同服:食物会延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等的吸收,当与富含钙的食物同服时还会因形成螯合物,使得药物吸收减少。此类药物中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由于吸收不受影响可空腹服用,也可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此外,此类药物会影响咖啡因的代谢,增加中枢神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不宜与含咖啡因的食物同服。
红霉素应避免与醋、酸性果汁或饮料等同服:红霉素在中性环境下最稳定,碱性环境下抗菌效果最强,当pH=4时,抗菌作用几乎为零。因此应该避免与酸性液体同服。
■ 小结
对抗菌药物认知不足导致广泛的使用误区是目前普遍且亟待纠正的现象之一。滥用抗菌药物将导致细菌获得性耐药,而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的日益加剧又将导致超级细菌出现而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科普抗菌药物的概念、常见的使用误区、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提高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减少不规范的抗菌药物的应用,遏制细菌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