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绿色低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5-11许为宾李欢
许为宾,李欢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2022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摄氏度,覆盖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的冰盖也在加速融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地区深受影响,海平面不断上升,降低碳排放刻不容缓。2022年6月20日至22日,以“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变革来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大多数政协委员的共识。“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教育必须先行。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是人才培养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阵地,树立正确科学的绿色低碳理念应当从校园出发,从教育出发。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校园建设的全过程,不仅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撑,也能为全球生态治理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一、高校绿色低碳教育的价值意义
进行绿色教育、引领学生绿色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就是培养身心健康并且能够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未来公民。绿色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能够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高校可以用生态文明的观点培养教师,将绿色、低碳、循环等环保理念融入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中去,使学生更为有效地适应绿色低碳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绿色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1]。其人文价值重在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要求人与时代并肩同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当前许多高校对绿色低碳教育缺乏重视,教师开展绿色低碳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使学生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容易失去主动性和鲜活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革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学校德育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更新迭代必不可少。高校作为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地,是绿色低碳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绿色低碳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传播生态文明的知识技术,还承担着塑造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重要职能[2]。
二、高校绿色低碳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生态信仰缺失
学校应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典范。在这一价值导向下,高校应深入开展低碳教育,强化青少年的节约意识和绿色低碳理念。高校是绿色低碳意识形态的培养皿,多元化的价值观使得低碳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生态信仰是绿色低碳的灵魂,决定人们是否遵循绿色低碳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高校绿色低碳文化的缺失恰恰是因为生态信仰被削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扭曲了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架构,将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大学生生态信仰缺失具体表现为:浪费水电等公共资源;浪费纸张;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随意丢弃垃圾废物;对自然生态环境漠不关心等。另一种是享乐至上,消费至上。网络空间充斥的广告为大学生群体制造了欲望,冲击着广大青年学生的消费观,刺激他们的消费主义,从而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消费主义将消费享乐当作人生目的,通过对物质和金钱的占有来获得满足。在消费主义的引领下,大量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导致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行为层出不穷,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异化行为同样盛行。这些现象的背后不仅是教育的缺失,更是生态信仰的缺失。
(二)绿色低碳教育缺乏系统性
高校绿色低碳教育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绿色低碳知识碎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十分有限,同时也缺少具备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首先,绿色低碳知识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无法系统性掌握相关知识,影响学生绿色低碳生活的实际行动。高校应以绿色伦理、绿色哲学、绿色技术等作为绿色低碳知识传授的重点。但此类课程通常只在与环境有关的学科中开设,其余学科和课程很少提及相关知识。此外,甚至有高校将绿色低碳相关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增设,绿色低碳知识严重缺乏系统性的传授。其次,绿色低碳知识传播途径的有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接收到有限知识且难以有效把握绿色低碳的正确方式。当前高校大学生知识接收主要依赖于课堂和网络,然而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课堂知识常常晦涩无趣,难以产生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最后,缺乏具备绿色低碳相关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也是低碳教育难以进行系统性开展的重要原因。绿色低碳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执行到生活中来。因此,既需要学习相关知识,也需要知道生活中究竟该怎么做,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的老师是难以胜任的。
(三)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亟待拓展
基于绿色低碳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既需要培养生态文明理念,也需要建立绿色教育体系,其关键在于能身体力行去实践绿色低碳目标。大学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良好公民的使命,大学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但国内大部分高校除了对低碳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重视之外,低碳教育实践环节也存在缺失。其根源主要在于对绿色和低碳意识的重要性估计不足,这是由于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都认为实践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非专业课不必设置实践环节。然而当前绿色低碳已与人类社会发展休戚相关,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无论什么专业,绿色低碳实践环节都亟待构建。高校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把意识和文化教育转化为绿色低碳校园建设的实际成果,达到知行合一,促进绿色校园的建设。目前,高校绿色低碳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单一以及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不少教师在上课时习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使得学生对绿色实践教育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单一的教育形式以及绿色低碳实践活动的缺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相脱离,从而难以转化到个体的具体生态文明实践行动当中。
三、高校绿色低碳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环境问题加剧,酸雨、土壤污染、水污染、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公害日渐显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不仅需要推动污染防治,更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拓展生态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绿色低碳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绿色和低碳教育重视不够,课程覆盖率相对较低,教育落后等,使得学生群体对绿色低碳的敏感度不高,绿色低碳教育成效欠佳。为了使绿色低碳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需要将绿色低碳教育融入大学思想和政策的教学中,使绿色低碳教育渗透到大学的课堂和教材中。
绿色低碳价值观是人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3]。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从人类中心主义转换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让人们意识到绿色低碳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有关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典型案例,探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法律角度引起学生对绿色低碳的重视。例如,教师可通过介绍楼兰古国曾经的繁荣与消失的原因,引导学生培养热爱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家园的基本情感,树立他们的生态文明观,提升环保意识,为大学生传输绿色文明健康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低碳环保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
(二)规划整合绿色低碳教育内容和组织方式
绿色低碳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对象实行分层化教育,阶段不同,传授的绿色低碳知识、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将要达成的目标也应存在差异。中小学阶段主要通过将生活中的绿色低碳纳入基础课程之中,进教材、进课堂,从小培养绿色低碳的环保意识;高等教育阶段,以培养绿色意识、绿色责任,传授绿色低碳的理论、法制以及技术为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将绿色低碳落实到生活中。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应当将绿色低碳的教育内容、传播媒介和组织形式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从绿色低碳教育内容看,高校应当以绿色低碳课程为主,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绿色低碳教育、绿色低碳实践活动为辅,形成“一个主体、两个辅助”的绿色低碳教育体系。从绿色低碳文化传播的视角看,新时代下,网络媒介的蓬勃发展为知识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载体,电视、广播、社交软件等电子媒介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社交软件等媒体工具反映先进绿色低碳文化的信息,扩大绿色低碳文化传播力。从绿色低碳文化教育组织形式看,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绿色低碳知识竞赛、环境问题研讨会以及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大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关心绿色低碳建设的氛围。
此外,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学校进行绿色低碳文明教学的重要基石。大学生节能低碳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课堂教学活动和校园环境熏陶,要积极运用绿色低碳通识课程引领大学生的低碳与环保意识。许多高校为了普及低碳教育都开设了节能低碳方面的课程,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均开设了以“低碳”“能源”为主要授课内容的专业选修课[5]。教师也应积极将绿色低碳理论知识引入通识教育科目,将绿色低碳思想、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等融入课程,进一步丰富绿色低碳课程,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水平。此外,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绿色低碳教育的培训,然后将其应用于对学生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成果转化。
(三)拓展参与体验,拓宽实践渠道
高校绿色低碳文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绿色低碳校园的建设。建设绿色低碳校园应当由学校主导,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首先,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实施绿色低碳教育方案,建立相应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形成绿色低碳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高校教师应在绿色低碳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除了身体力行采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高校教师还应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弘扬绿色低碳文化,指导学生学习绿色低碳文化,引导学生参与到绿色低碳的实践中来。最后,高校应当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文化建设的社团组织健康发展,引导社团组织开展绿色低碳认知与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低碳实践活动来使大学生在一定的环保情景中进行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绿色低碳道德素养。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绿色制度是生态文明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高等教育,有助于建设绿色低碳文明,促进大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自觉行为。引导学生将生态意识内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进而提升国民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探索绿色教育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也都依据本国国情探索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对绿色教育的内涵和应用研究起步较晚,高校绿色教育从理念到实践还存在较远距离,绿色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亟待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