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绿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3-05-11谭乾权

生态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碳库林草双碳

谭乾权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国土绿化工作的持续开展让我国拥有了巨大的陆地生态碳汇/Pixabay

2023 年3 月12 日,是我国第45 个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当天发布了《2022 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2 年我国新增绿化国土面积超700 万公顷,截至2022 年年底,我国共拥有森林面积2.31 亿公顷,草地面积2.65 亿公顷,森林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24.02%、50.3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土绿化工作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十年间累计造林10.2 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 年的21.63%,迅速增加至2022 年的24.02%,一跃成为全球拥有人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3 月12 日的植树节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不仅是水库、钱库、粮库,更是“碳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数代人70 多年坚持不懈地植树种草,不仅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绿”,越来越美,也让我国拥有了巨大的陆地生态碳汇,极大地助力了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我国国土绿化现状

《2022 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2 年我国分别完成造林、种草任务383 万公顷、321.4 万公顷,新增绿化国土面积超700 万公顷,截至2022 年年底,我国拥有森林面积2.31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 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此外,《公报》还从八个方面全面介绍了2022 年我国在国土绿化方面取得新成就。

第一,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2022 年,全国各地区发布了近300 多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名木认养”资助活动,全国各地民众积极参与其中,义务植树、绿化祖国热情高涨。

第二,科学绿化持续深入推进。2022 年4 月12 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了《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 年)》,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国土绿化工作当下以及未来的工作重点、目标及要求。该纲要的出台和实施,表明我国在国土绿化问题上已经有了新的前瞻规划、科学措施和组织保障,是我国持续深入推进科学绿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第三,系统治理迈出新步伐。我国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进一步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与实施。2022 年我国组织实施了19 个一体化的重大生态工程,对十多个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此外,我国还启动了18 处国有草场试点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草原公园的试点建设工作。

第四,城乡绿化美化同步推进。2022 年我国出台了多个城市绿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并修订和完善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在全国各地兴建了3 500 多个口袋城市,使全国城市绿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绿化城市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五,绿化质量逐步提升。在不断扩大人造林面积,提升绿化率的同时,我国还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国土绿化质量,主要工作包括:加强天然林看护工作,使全国1.72亿公顷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出台政策持续推进退化林生态修复;在全国设立新的林业育种、采种基地,为绿化林建设提供种子保障;在森林营造过程中不断增加珍稀名贵树种栽培,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积极尝试林草碳汇试点建设。

第六,林草资源保护成效显著。2022 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并设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考核和激励制度,林长制政策成效不断凸显。同时,我国还对全国林草资源和生态进行了综合监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林草资源动态数据库。此外,我国强化了林草火灾预防制度、病虫害防治制度等,使我国林草资源受损率进一步降低。

第七,生态美、百姓富,取得新成果。我国在建设和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林草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专门出台了林下经济、林草产业、中药材、花卉等产业的10 年发展规划;在南方适宜地区扩大油茶种植,提高茶油产量;召开全球竹藤大会,为竹制品展销搭建平台。在一系列有力政策引导下,2022 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了8.37 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1 910 亿美元,帮助我国大量农村地区实现生态脱贫,走向乡村振兴之路。

第八,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为促进国土绿化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我国在财政资金、气象预测、人才、科研、宣传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持。第一,我国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对国土绿化倾斜力度,仅2022 年就新增国家储备林建设贷款344.63 亿元。同时,我国还不断探索“林权抵押”“森林保险”等创新性金融模式,截至2022 年我国绿色金融贷款已达到22.03 万亿元。第二,我国还出台多项措施,强化春季植树造林气象服务能力,科学预防森林病虫害。第三,我国还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做好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补水工作。第四,我国在全国高校中遴选了25 个林草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同时推动林草重点实验组建和新建工作,为国土绿化提供坚实的人才、科研保障。最后,我国还召开了塞罕坝精神座谈会,表彰了全国数百个全国绿化先进个人和集体,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支持国土绿化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营造良好的国土绿化社会氛围。

我国国土绿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经过70 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已经从1949 年的1.87 亿公顷增至2.31 亿公顷,覆盖率也由12.5%增至24.0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大地饱受战乱摧残,由于生态环保意识薄弱,长期的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活动,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破坏。在这一背景下,有计划地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是当时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50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56 年1 月,党中央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用12 年(1956—1967 年)时间,绿化全国的荒地、荒山。1958 年4 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要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活动,使我国森林面积在10 年内翻一番,15 年内全国木材蓄积量提高到80 亿立方米,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国有林场的作用,不断提升造林、育林质量。这一时期是我国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事业的起步阶段,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十分落后,林业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到1966 年,我国已完成新造幼林2 亿多亩,部分林区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国也创建了3 500 个国有林场,职工数量达到22 万人,使我国每年的造林面积能达到4 000万亩左右。这为我国后期林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革”十年间,由于受错误思想影响,我国森林赤字逐步扩大。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各项事业,包括国土绿化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正轨。1978 年11 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三北防护林”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生态防护工程,工程规划从1978 年开始至2050 年结束,历时73 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目前工程已进入第三个阶段、第六期工程。截至2020 年年底,工程累计营造林保存面积3 174.29万公顷,我国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也由5.05%提高至13.57%,待2050 年工程结束,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预计将提升至14.95%。

1979 年2 月,我国将每年的3 月12 日确定为“中国植树节”,1981 年1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全民义务植树正式成为我国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行。1984 年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正式颁布,自此,保护、培育森林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法律制度被确定了下来。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98 年、2009 年、2019 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使我国这项法律制度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在国土绿化事业中发挥永久性关键作用。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至21 世纪的前十年,我国又先后启动了多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国土绿化水平。一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该工程,工程于1988 年启动,工程范围覆盖我国辽宁鸭绿江口至广西北仑河口1.8 万千米海岸线,目前已经完成三期造林任务,截至2020 年,工程累计造林831.52 万公顷。海防林工程有力地提升了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水平,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二是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于1989 年启动,这是我国继“三北防护林”后又一个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全球第一个进行大河全流域生态治理的超级生态工程。该工程已于2020 年结束,30 多年来累计造林1 184 万公顷。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于1998 年启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保护天然林为主的超级生态工程。经过20 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近20 亿亩天然林都得到了全面保护。这一工程是我国林业功能由木材生产转向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四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工程开始于1999 年,工程范围涉及我国25 个省份的2 435 个县。截至2020 年,全国共退耕还林还草5.22 亿亩。工程在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使我国1.58 亿农民直接收益,工程每年产生综合效益达2.41 万亿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投资最高、范围最大、涉及人群最多、群众参与最广的超级生态工程,对全球新世纪以来增绿贡献率超4%,使人类生态建设史上一个伟大奇迹。五是京津风沙源工程。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北京、天津等地沙尘暴问题日趋严峻,为此我国从2002 年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开始大规模治理京津周边地区的沙化土地。20 年来,工程累计营造林902.9 万公顷,固沙5.1 万公顷。得益于该生态工程,近年来京津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工程实施初期(2002 年左右)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年均发生次数在13 次以上,而到2022 年,沙尘天气年均发生次数已经下降为2 ~3 次。

与此同时,“十五”(2001—2005 年)期间,森林覆盖率开始被列为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2006—2010 年)期间,我国首次将森林覆盖率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国家发展规划,要求到2010 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增加至20%以上。在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带动下,我国国土绿化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2 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1.6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继续大规模推进植树造林活动,积极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使我国国土绿化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在“两山”理论指引下,国土绿化工作还结出“生态扶贫”的累累硕果。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造林面积达10.2 亿亩,全国森林覆盖面积也从2012 年的21.63%,增加至2022年的24.02%。在推动国土绿化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目前我国林业总产值已超过8 万亿元,形成了多个与林草经济相关的万亿支柱产业,生态扶贫、绿色扶贫也使我国2 000万贫困地区人口实现增产增收,极大地助力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国土绿化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

地球上有大量的碳元素,它们绝大部分都存储在大气层、海洋、陆地中,并可以通过“陆—气”和“海—气”界面进行频繁的碳交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植被的碳汇机制,持续消耗或存储已排放到大气的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遏制乃至扭转全球变暖趋势。

在地球植被中,森林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大的“碳存储仓库”。森林碳库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植被碳库。它指的是森林植被的初级净碳存储能力,即植被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减去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得到的植被碳变化量。二是土壤碳库。植被生于土壤,每时每刻都在与土壤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一过程中会有部分碳被转移并存储在土壤中,形成土壤碳库。三是产品碳库。森林的产品碳库就是林业制品(如纸张、板材、木质家具等)所存储的碳。狭义上,人们往往将森林碳汇限制在植被碳汇层面,而忽视了土壤、产品所具备的碳汇功能。本文中所指的森林碳汇是指广义上的林业碳汇,即在植树造林、森林培育和恢复过程中所产生的综合碳汇功能。目前地球森林存储了巨量的碳,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森林储存的碳达到6 620 亿吨左右,主要分布于森林生物质(44%)、森林土壤(45%)、林下凋落物(6%)以及枯朽死木(约4%)中。

森林碳汇具有一系列优势。一方面,相对于工业捕碳而言,它基于植被自然生长,成本十分低廉,易于实施,同时还会产生其他积极的生态、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森林所吸收的碳绝大多部分都储存在林木生物质中,它们的存储时间更长,年均累计率也较高,这是农田、草地、荒漠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所不具备的碳汇优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全球碳减排事业而言,森林既可以存储碳,成为碳汇,又可以释放碳,成为碳源。不合理采伐、人为毁林、森林火灾以及森林产品的不当消耗和利用,都可能将林木中存储的碳重新释放回大气。因此,我们需要切实保护森林,才能充分发挥其碳汇功能。

为全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担负起大国责任和使命,我国于2020 年9 月向世界做出了庄重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 年之前达到碳排放顶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碳减排事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压力,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必须在做好节能减排的同时,充分挖掘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使我国碳排放量与碳存储量(碳汇)趋于一致,才能最终完成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性目标。

得益于多项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目前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以及草地面积已经保持了30 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广袤森林和草地就是一座座天然碳库,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撑。森林方面,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从20 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迅速增长至24.02%,森林蓄积量迅猛增加了43.6%,达到194.93 亿立方米,一举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林业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储碳量已经达到92 亿吨,同时,由于我国的森林,特别是人造林大部分都还处于幼龄林阶段,拥有巨大的生长潜力,因此每年我国森林碳储量仍以2 亿吨速度快速增加,折合碳汇量近8 亿吨,约占我国年碳排放量的7%左右。除森林外,草原也是巨大的绿色碳库。我国实施了20 多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全国草地面积不断增长,目前已达到3.928 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2%,是世界上拥有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最新的研究发现全球草地的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分之一左右,碳储藏能力仅次于森林。草地碳储量主要来自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一般1 公顷草地每年可储藏1.5 吨碳,据此计算我国草地每年碳储量约6 亿吨左右。森林、草地储碳量相加,每年我国林草可储藏14 亿吨碳,约占我国年碳排放量的13.66%。毫无疑问,国土绿化为我国储备的巨量森林、草地资源,正在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巨大的、不可磨灭的生态贡献。

尽管我国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森林碳汇却呈现负增长态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1991—2020 年,全球森林面积共减少了2.211 亿公顷。目前,森林已经从碳汇变成了碳源。最新的数据显示,由于森林减少、退化对全球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已经达到18%~22%。最典型的例子是亚马孙热带雨林,众所周知,它是地球之肺,茂盛的雨林存储了1 000 亿吨碳,但2021 年7 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却指出:由于人类乱砍滥伐,森林退化以及森林火灾,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东南部已经完全变为碳净排放区,失去了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应对这种危险的情况,2021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 次大会签署了《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该宣言提出,各缔约方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本国区域内的森林资源,力争使全球森林面积在2030 年实现零净损失。我们期望在该宣言的指引下,未来全球森林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使其碳汇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上的积极助力。

近年来,我国在国土绿化规划、“十四五”林草保护发展规划、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划等多份重要文件中提出,我国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 亿亩,到2025 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4.1%,2030 年达到25%左右,2035 年达到26%。这些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将是未来我国国土绿化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科学精准施策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绿色中国的蓝图必将在中华大地徐徐绘就。

猜你喜欢

碳库林草双碳
“双碳”时代,破译绿色低碳的“丝丽雅解法”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林草风采
长期定位试验下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的碳库管理指数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