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实践

2023-05-11张丹丹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笔者

张丹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感到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载体和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活动教学对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真正成长,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显著。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探究。

充分了解学情,确保适切性

一是口头沟通法。笔者首先与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学习方式、个性特征等;其次深入班级,与学生进行沟通,从学生视角找到他们关注的问题,获得第一手生动的素材,拉近师生距离,促进活动开展。笔者在引导孩子与父母主动沟通交流时,由于事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了解到班级中有部分学生平常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父母聚少离多。于是,笔者设计了“沟通无处不在”活动。通过小组探究,学生知道了当面对话、写信、留便条或者利用电子媒介,都可以实现与父母的沟通。

二是课堂观察法。课堂观察是教师了解学生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看在眼里、装在心里,时时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发言情况等,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活动。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考虑到不同个性的孩子学习和展示的方式不同,笔者建议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倡导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例如,性格活泼外向的孩子大多选择拍摄口头倡议小视频,喜欢自我表现的孩子选择情景表演,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则倾向于绘制主题宣传画和手抄报。

三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对口头沟通的有效补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效率高、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教师既可以采用纸质调查问卷,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用问卷星開展调查。利用问卷星后台数据,笔者不仅可以看到学生采用写作、演讲、手抄报、唱歌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家风,还可以通过数据对比发现选择网络宣传的人数最多,而选择写家信的人数比例最小。于是,笔者设计活动让学生比较两种方式的不同。学生认识到写家信的方式更利于传达深厚浓烈的情感,进而明白可以结合具体的宣传内容来灵活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

从现实生活取样,直面真生活

教师应在教材的指引、示范下,将现实生活作为活动素材的主要来源,选取儿童生活中真实可信的、反映儿童需要的生动事例,创造性地将其加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搜集典型素材,形成资源库,以备不时之需。

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有秩序的公共生活,笔者将平时搜集的学校里学生有序排队就餐、自习课安静阅读、干净整洁的街道、停放有序的共享单车等图片展示给孩子们。当看到自己熟悉的校园和家乡环境如此有序、美好时,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愉悦感和自豪感。这对引导孩子们共建有序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指向未来生活,追求真成长

活动的本质是“在做中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才会印象深刻。为了实现生活德育,笔者常采用观察、采访、调查、实验、讨论、游戏等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地去体验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立足学生现实生活,注重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将课堂活动变为日常和未来生活的预演,给予学生生活智慧的指导,启发他们在活动中增进认识、稳定情绪、端正行为、积极进取。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沟通交流”的学习中,笔者带领孩子们找到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一起在案例中寻找沟通的方法,同时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将学到的方法在模拟情境中进行演练,让他们不仅知道“方法是什么”,更学会“方法怎么用”。

关注活动生成,捕捉新契机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基于此,有价值的课堂不可能是一幕幕排演好的舞台剧,教师无法预设所有的课堂呈现。因此,面对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意外表现时,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其价值点,及时将它们整合为新的课堂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中体验真学习,直面真问题,实现真成长,而不应以学生的表现在课堂预设之外对其忽视、搪塞,甚至批评打压。否则,学生将会对课堂产生失望和怀疑,而教师也将丧失一个个宝贵的教育契机。

在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中,一名学生说:“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来维护,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自由的社会环境,秩序不是对自由的限制吗?”面对这个问题,笔者当即组织学生开展“秩序和自由哪个更重要”辩论会,孩子们从一开始简单的观点对峙,到后来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佐证。在争辩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理解了自由并不是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只有在遵守秩序的前提下,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辩论帮助孩子们解决了认知冲突。

总之,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孩子与生活的桥梁。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等,设计适切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健全人格,提升认知水平,培养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

(责编 桑 涛)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笔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